引 言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简称静教院附校)十多年来一直潜心于课程与教学改革。2008年年初,学校成功申报了上海市教委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效能的研究”,试图通过提高学生完成学业效能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并且把这一研究成果直接落实到教学的核心环节——课堂,从而产生了后“茶馆式”教学;2010年,《后“茶馆式”教学》[1]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013年,学校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后‘茶馆式’教学的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后“茶馆式”教学,并于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年的实践研究,使后“茶馆式”教学在国内外有了很大的影响,《纽约时报》[2]《人民教育》[3]及上海各主流媒体[4]都有大篇幅报道。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后“茶馆式”教学》已成为中小学多门学科教师的培训课程。2013年11月,由上海市教委命名成立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网上有大量关于后“茶馆式”教学的学习体会与赞誉,上海及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有进一步学习、掌握后“茶馆式”教学的愿望。
【注释】
[1]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David Barboza.Shanghai Schools'Approach Pushes Students to Top of Tests.[N].The New York Times.New York,Thursday,December 30,2010.
[3]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证研究[J].人民教育,2011,(5):41-45.
[4]《文汇报》在2011年3月24日对静教院附校推进后“茶馆式”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题为“老师少讲多听,学生勤议善问”的报道;《上海教育》《上海教育科研》《思想理论教育》《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现代教学》《教育家》等杂志就后“茶馆式”教学刊登了十余万字的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