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概念以及起源
陶艺的概念是指用泥或石做原料,经粉碎后与水混合成具有一定可塑性的黏土,再施以工艺加工成型,并经过装饰、施釉,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瓷艺术品。
陶器的发明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质——陶。原始人类使用的石头、木头、鱼骨、兽骨和植物纤维都是天然生成的,然而,陶的产生完全不同于单纯利用天然材料,而是创造出了全新的人造物质,为以后出现的金属冶炼、玻璃熔制和瓷器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这对于人类的影响是重大而又深远的。陶的出现使得烹煮食物、储存生活物资变得比较容易,为人类的定居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保障,从而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据碳-14测定,我国现存最早的陶器出现在距今9000~10000年,南方地区的一些洞穴居住遗址中。
关于陶器的起源,最早的文献记录出现在神话传说著作《山海经》里的寥寥数笔:“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大荒西经》)又:“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郭璞注)古籍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举以为人。”(《风俗通》)其中不难推测,陶器的制作必须要先掌握土与水的性能,但是,包括“舜陶于河滨”(墨子《尚贤下第十》)或“昆吾作陶”(《吕氏春秋•郡守》)都没有对陶器制作过程做出实际性的解答。
目前,学术界对于陶器的最早起源方式并无定论,大多数尚为推测。《人类远古研究史》中提到戈盖的推测为:“人们先将黏土涂在这样一些容易着火的容器上以免被烧毁,以致后来他们发现单单用黏土本身亦可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世界上便出现制陶术了。”查理•琼斯说:“在美国土著中,最早的陶器似乎是用灯芯草或柳条作为模子制成的,等到器皿本身坚固以后,就把模子烧掉。”(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第一章)恩格斯提到:“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陶埏》中提到:“水火既济而土合。”无论哪种推测说,原始先民首先要具备对于水、火、土的综合把握能力,这是陶器产生的先决条件,而这种能力的产生,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而得到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始先民最先可能采用的制陶技术,可能是捏塑法和贴敷法,也就是在由植物编织的用具上涂抹黏土,通过开始无意进而有意识的火的烧制得出的经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一个过程,陶器的出现最初形态也不可能体量太大,极有可能是属于捏造的小物件,即使在烧成条件匮乏的情况下也有烧成的可能性,进而通过原料的筛选、成型方法的进步、烧成温度的提高,最终烧制出体型较大的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