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陶艺泥料
用于制作陶艺的最基本原料是黏土,来源于长年风化分解的天然岩石,属于材料学中硅酸盐材料下的一个分支。陶瓷原料分布十分广泛,化学成分也极为复杂。陶艺黏土在干燥时呈块状,加水经炼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从野外挖回来的泥土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必须经过干燥磨粉,去除杂质,最后必须在适当水量中炼制均匀、陈腐后才能使用;有时也将数种不同的黏土配合在一起使用,以发挥黏土的最佳特性。(见图2-1)
一、黏土的分类
制作陶艺的黏土大致可分为陶土与瓷土两大类别。陶土烧制的坯体烧结程度差,断面粗糙无光泽,机械强度低,吸水率大,不透明,敲击时声音粗哑、沉浊。瓷土烧制的坯体致密,玻化程度高,吸水率小(基本不吸水),有一定的透光性,断面细腻呈贝壳状或石状,敲击声音清脆。
(一)陶土类。陶土颗粒有粗有细,颜色深浅不一,根据特征、使用原料、烧成温度、吸水率的不同,可以分为粗陶土、普通陶土、精陶土。
1.粗陶土:特征为坯体未烧结,粗松多孔,吸水性大,有色,不施釉;使用原料为易熔黏土,吸水率大于15%,烧成温度在850℃~1100℃。
2.普通陶土:特征为坯体未烧结,粗松多孔,但较粗陶土致密,有色,施釉或不施釉;使用原料为可塑性高的难熔黏土、石英、熟料等,吸水率小于15%,烧成温度在900℃~1200℃。
3.精陶土:特征为坯体未烧结或只部分烧结,有孔隙,一般呈白色,施釉;使用原料为可塑性高的难熔黏土、石英、熟料等,吸水率小于12%,烧成温度中素烧在1100℃~1300℃、釉烧在1000℃~1200℃。
(二)瓷土:瓷土颗粒有粗有细,颜色一般呈白色,根据特征、使用原料、烧成温度、吸水率的不同,可以分为炻器土、普通瓷土、细瓷土。
1.炻器土。特征为坯体烧结,致密,接近瓷器,但多呈色,施釉或不施釉,不受酸侵蚀,使用原料为可塑性高的难熔黏土、石英、熟料等,吸水率小于3%,素烧的烧成温度在1200℃~1300℃。
2.普通瓷土。特征为介于精陶与瓷之间,仍有一定的吸水率;使用原料为高岭土、瓷石、可塑性高的难熔黏土、石英、长石等,吸水率小于1%,素烧的烧成温度在1250℃~1320℃。
3.细瓷土。特征为坯体完全烧结,有半透明性,断面致密,呈贝壳状,色白,施釉,耐酸碱;使用原料为高岭土、瓷石、可塑性高的难熔黏土、石英、长石等,吸水率小于0.5%,素烧的烧成温度在1120℃~1450℃。
图2-1 泥料
从上文可以看出,从粗陶器到细瓷器,原料是从粗到精,坯体从粗松多孔到致密,烧成温度也逐渐由低到高。粗陶器是最原始低级的陶器,一般由一种易熔黏土制成,有时也会加入熟料或砂与之混合。这类制品烧成温度变动很大,烧成以后的颜色取决于黏土的化学成分组成与烧成气氛,氧化气氛下多呈现黄色或红色,还原气氛下多呈青色或黑色。普通陶器具有吸水性,与瓷器相比对原料的要求低,泥料的可塑性大,烧成温度相比之下较低。炻器坯体致密,吸水性和玻化程度低,因对原料的纯度要求不如瓷器,原料容易供给,不具有透明性。瓷器是陶瓷发展的更高阶段,它的特征是坯体已完全烧结、完全玻化,因此很致密,对液体、气体都无渗透性,色白,胎薄处呈半透明状态。
二、黏土原料要求
在进入陶艺创作之前,对黏土性质的了解与选择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选用不同泥料的特点与性质直接影响陶艺作品的展现效果。当然,泥料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例如:高岭土有高岭土的光洁细腻,陶土有陶土的粗犷豪放,在体现创作者作品的艺术意愿方面,不同的泥料有不同的展现效果。因此,对泥料的选择与调整至关重要。面对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类型的泥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和预实验:
(一)可塑性。可塑性是指当泥料受外力作用时,能够保持施加的形状不变、表面不开裂。
(二)收缩性。每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成,大致要经过两次收缩过程,其一是作品完成后静置到干燥;其二是入窑烧制。在这两个过程中,由于水分的蒸发与排除、分子的重新解构、氧化分解反应的发生、液相的形成、泥料内孔隙的填充等致使作品的体积缩小。收缩性越低的泥料越不容易出现开裂与变形现象。
(三)耐火度。耐火度是指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达到特定软化程度的温度,表征材料抵抗高温作用的性能。一般将泥料制成三角锥测定,三角锥下底海边长8毫米,上底海边长2毫米,高30毫米。测定时随温度升高,液相量增多,液相黏度降低,锥体软化。当软化到一定程度后,锥体因其自重作用而逐渐弯倒。通常而言,使用耐火度高的泥料作品不容易变形。
(四)泥料酸碱度、强度。中性原料化学稳定性好,便于呈现釉色;强度好的泥料便于塑形、坯体强度高,煅烧后有一定的硬度。
三、黏土的处理
将挖掘的黏土露天堆放一段时间,使其得到充分风化、黏土内水分分布均匀、颗粒变细,以提高黏土的可塑性,再经粉碎、去除黏土中的杂质,加入适量水或化学物混合均匀后经练泥、陈腐后即可使用。
(一)具体操作过程
1.借助锤子之类的工具将黏土粉碎。
2.将黏土粉放置于桶内加入适量的水并加以搅拌,让泥浆自然沉淀。
3.使用细筛子将泥浆里的杂质去除,并将泥浆沉淀数日。
4.去除泥浆中多余水分。将泥浆置于阴凉场地待半干或使用石膏板快速排除多余水分。
5.对凉至半干的泥浆进行练泥处理成块后,用塑料袋包扎严实并陈腐一段时间即可使用。
(二)练泥的作用以及方法
在制作陶艺作品之前,必须对黏土进行炼制。练泥可以使黏土中的水分达到内外均匀、软硬一致,以免在干燥过程中因收缩不一致而造成坯体变形;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练泥可以有效地去除黏土中可能存在的气泡,防止入窑烧制时因坯体炸裂造成作品毁坏或塌窑。
具体的练泥方法有:
1.切割式练泥法。
(1)取一块适量黏土处理成球状。
(2)使用细钢丝从泥球中间切开。
(3)将两块半球黏土曲面相对揉在一起,再做成球状。
(4)反复以上操作直至完成。
2.旋转式练泥法。利用手腕和手掌外侧施力于泥块,使泥土因推力而前移,并压出泥土中的气泡。(见图2-2、图2-3)
3.真空练泥机练泥法。借助于机械,便捷、省时、省力,适合大批量使用黏土的场合。
图2-2 菊花式揉泥法
图2-3 羊头式揉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