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装饰工艺

第四章 陶艺装饰工艺

CHAPTER 4

陶艺装饰是指用色彩或肌理来美化陶瓷的外表,以使器物更加美观的工艺。陶艺装饰具有审美功能,是技术条件和艺术条件的综合体现。陶艺装饰既能以不同的情调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理体验,又能弥补造型的不足,使造型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形式表现为烧制前的胎饰法、烧制中的烧制形式和烧制气氛、烧制后的坯体装饰。

一、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是人对物体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使用不同的工具和不同的工艺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肌理效果是陶艺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空间无限广阔。可以通过对肌理感丰富的自然或人工材料(例如印章、麻线、麻袋片、石头植物表面等)进行印压获得肌理;可以利用工具在泥坯上进行刻画或雕刻得到肌理;也可以用与坯体干湿度差别大的泥粉、泥粒或泥浆进行压制、粘贴得到粗糙的肌理;可以使用水玻璃涂于坯体表面,用喷灯烤制局部坯体使之产生裂痕方式得到肌理等。(见图4-1)

二、绞胎法

用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堆叠或揉在一起,或将不同色泽的泥浆搅匀后浸在坯体上所形成的自然丰富的肌理,称为绞胎法或绞釉法。这种方法最好使用同一种泥料制作,颜色对比强烈的色泥,可以因收缩不同而造成破裂。(见图4-2至图4-4)

图4-1 工具压印

图4-2 绞胎法

图4-3 绞胎法

图4-4 绞胎法

三、雕刻镂空

用合适的工具在没有烧制过的坯体上进行纹饰雕刻或镂空,这是传统陶艺的一种装饰手法。先将花纹刻画在坯体上,结合圆雕、捏雕、堆雕等技法,用刀具对花纹进行雕刻或镂空,产生一种玲珑剔透的装饰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镂空的面积不宜过大,以防变形或坯体倒塌,花纹应相互连接,不宜繁杂。(见图4-5)

图4-5 镂空法

四、手绘

主要用毛笔将不同色泽的化妆土或釉在坯体上绘制出各种纹饰。例如釉上彩(粉彩、新彩、古彩、珐琅彩)、釉中彩(由外到内:釉——彩——釉——胎)、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斗彩(釉下青花与釉上装饰相结合)。(见图4-6)

五、剔釉刻釉

剔釉是在施釉生坯上印制好图案,再用竹、木、铁质的针、刀将坯体上多余的釉剔除,最后入窑烧制。刻釉是指在烧成后的陶艺作品表面描绘图案,然后用硬质凿刀和小锤刻除多余的釉而得到的装饰效果。剔釉刻釉分阴刻、阳刻两种表现形式。(见图4-7、图4-8)

图4-6 手绘博山大鱼盘

图4-7 刻釉盘

图4-8 剔釉盘

六、沥粉

手法类同于沥粉画。将泥浆和釉料装入塑料软管内,一端系好一端开洞,将泥浆慢慢地、流畅地从软管内挤出,在坯体上绘制凸起的点、线、面纹样,中国古代壁画多用此法。(见图4-9)

七、贴花

将丝网印花纹贴于坯体上,上釉后一次烧成或贴于成品釉表面二次烧成。(见图4-10)

图4-9 沥粉装饰法

图4-10 贴花装饰

八、贴塑

将捏制的造型粘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手法,注意粘贴部位不能产生气泡,粘接要牢固。(见图4-11)

九、色釉

在陶艺坯体上施以多彩的釉色。可整体或局部喷涂,也可用塑料、纸刻出各种纹饰,贴于坯体表面,然后将釉喷在上面后,把纸揭掉,入窑烧制即可。(见图4-12)

十、抛光

用各种抛光工具将坯体表面抛光处理,常用的工具有木刀、铁勺、鹅卵石、手指、牙刷把等,常用于黑陶表面装饰。(见图4-13)

十一、综合装饰

将以上的装饰手法搭配使用。

图4-11 贴塑法

图4-12 色釉装饰

图4-13 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