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陶艺烧成

第二节 陶艺烧成

陶艺的烧成是一个复杂且技术性比较强的过程,即使是同一座窑炉,因季节、气候、温度不同,所烧制的作品效果也不一样。各个烧制温度阶段所产生的变化决定了陶艺作品的最终呈现品质。

一、陶艺的烧成过程

陶艺的烧成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一)蒸发期。此阶段为低温阶段,由点火开始至600 ℃止,主要是排除坯体中残余的水分(液态水与气态水),此阶段升温一定要慢,控制在每分钟1 ℃到2℃比较稳妥,尤其在200 ℃~500 ℃称为危险期,在此期间升温太快,作品容易裂纹或炸碎。

(二)氧化期。温度在600 ℃~1000 ℃,在此过程中,残留的结晶水、碳素等缓缓排出,坯体内部发生化学反应。此阶段包括氧化升温期和低火保温期两个阶段。氧化升温期主要是将硫化物、碳、碳化物氧化成气体排出坯外;900℃~940℃是低火保温期,在这个阶段升温要慢,要使坯体内残存的结晶水、有机物中的碳元素和气泡缓慢而安全地排除干净。

(三)还原期。1000 ℃~1300 ℃,此阶段包括强还原期、弱还原期、高火保湿期。该阶段坯体内部开始发生各种反应,1100 ℃左右中温釉开始融化呈流动性,是比较关键的呈色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使釉料完全玻化熔融,坯体完全硬结。

(四)保温期。为使坯体内部发生彻底的反应和釉色呈色更加丰富,达到烧成温度后要进行保温,保温时间为半小时到两小时。

(五)冷却期。温度从1300℃降至100℃以下,其中1300℃到700℃是急冷阶段,由于作品还处于熔融状态,所以不易开裂,但冷却速度要均匀。700℃到400℃是缓冷阶段,降温要缓慢、匀速,否则会出现炸裂现象,最终要自然冷却到100℃以下再开窑门。

二、陶艺的烧成方式

陶艺的烧成方式主要有氧化焰烧成和还原焰烧成两种。

(一)氧化焰烧成是指在陶艺作品烧制过程中,在窑炉内氧气充足,燃料完全燃烧的状态下,使坯体和釉中的金属氧化物发色剂与氧气相结合,形成氧化物颜色,分为强氧化烧成和弱氧化烧成两种形式。用气窑烧制氧化焰时,需要打开风门,保持氧气供应充足。

(二)还原焰烧成是指当窑内升至高温阶段时,通过一定方式,如关闭风门、控制烟囱闸板等,限制空气进入窑内而造成供氧不足,形成还原气氛。燃烧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可燃物质,如一氧化碳等,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从釉料和坯体的金属氧化物中吸取氧气维持燃烧,其逐渐还原为低价的氧化物和金属原态所产生的各种色泽变化,称为窑变。分为一般还原焰烧成和强还原焰烧成两种形式。

三、陶艺的烧成方法

(一)素烧法。将已干燥的坯体不施釉而直接烧制或烧成。素烧法一是为保留陶艺作品上的手工痕迹,体现材质的自然美;二是为增加坯体硬度,方便施釉或做装饰。一般陶器素烧温度在700 ℃到900 ℃,瓷器素烧温度在1100 ℃到1350 ℃。

(二)缔烧法。将干燥的产品烧到坚固,这种烧法一般只用来烧制瓷器。陶器缔烧温度在900 ℃到1150 ℃,瓷器缔烧温度在1100 ℃到1350 ℃。

(三)釉烧法。指坯体经素烧、缔烧后再上釉,用低温二次烧成,烧成温度为900 ℃到1000 ℃。

(四)本烧法。坯体上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坯体硬结釉完全融化,温度在1100 ℃~1350℃。

(五)乐烧法。乐烧法源自日本,早在16世纪日本幕府时代即已出现,但仅限于传统茶道上的某一流派使用,特别是茶碗方面,因为创作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乐烧也受到陶艺工作者的普遍采用。乐烧采用二次烧成技术。乐烧过程中,在自制简易的小窑中烧制事先上了低温釉或者没有上釉的坯体,当烧到通体发红时,将坯体用铁钳夹出,放入之前准备好的铁桶之中(铁桶中放有报纸、木屑、干树叶等),高温的坯体可将桶中物体立即点燃,坯体在铁桶中闷烧15~30分钟后,取出冷却、洗净即可。乐烧法要注意的是所用泥料要求加入适量的耐火粉、熟料滑石粉等材料,以加强坯体耐热骤变的性能。

(六)盐烧法。在坯体高温烧制时,将氯化钠直接撒入窑内而产生的钠蒸气与陶瓷坯体表面的铝和硅产生反应,熔融成釉面,形成带有肌理的透明釉。

(七)熏烧法。熏烧采用素烧和烟熏二次烧成。在素烧完成后放入盛有木屑、树枝、报纸、稻糠的容器内并加以覆盖,所产生的浓烟通过坯体表面的缝隙进入坯体,碳元素附着于作品表面形成的自然斑驳的纹理装饰。(见图6-4)

(八)氧化焰法、还原焰法、柴烧法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图6-4 熏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