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街道的形态究竟应该由城市设计还是交通规划来决定?时至今日,无论是城市设计师还是交通规划师都清楚地意识到单纯依据交通需求来构建道路体系并非明智之举。然而,交通规划师能够借助各种公式和模型清晰地说明不同道路布局可能产生的交通状况结果,城市设计师却很难说清道路体系对城市空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这个方面,空间句法首先突破传统的道路网形式(Shape)研究,开启了以道路体系深层结构为对象的组构(Configuration)研究。利用这一工具,人们发现街道体系的形态中蕴含了“不可言的规律”,把形态、使用、营建等城市空间的关键词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于空间句法的兴趣成为本书研究的缘起,在相关材料的学习和阅读中,作者发现还有一类与空间句法类似的研究,也关注于街道体系之下隐藏的深层结构,却与空间句法具有完全不同的理论源头,这就是本书中所介绍并加以初步应用的街道网络及中心性分析。在对这一方法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作者萌生了使用它研究城市形态与街道网络之间深层关系的设想,并选择中国城市大发展时期十分显著的城市形态现象——地标建筑作为对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地标建筑是城市形态构成中具有“显性”的要素,对于其布局的研究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它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热门话题,曾多次把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复杂的现实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城市意象的范围。为此,书中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原意出发做了必要的探讨和界定,并在相关的调查工作中更加强调了专业人员的意见。使用街道网络中心性分析对地标建筑分布进行研究,为城市设计师、建筑师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加科学专业地对待地标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书主要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在三个不同的空间层次上选择南京、新加坡、青岛、海宁、西递等进行了分析,这些案例的选择一方面是基于其不同的类型,另一方面也有基础资料、人力等可操作性方面的原因。对它们的解析不仅是尝试发现案例中地标建筑分布与街道网络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是对利用中心性方法解决城市形态问题的一次演练,以期在未来对其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加以有效应用。

在本书的相关研究中.作者得到了MIT City Form Lab和卡迪夫大学可持续场所研究所提供的相关软件以及新加坡市区重建局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规划资料,东南大学的魏晋、黄妙琨、张若澜、周海瑶、李青青、韩旭等同学通过为期一年的SRTP项目参加了相关案例的调研工作,在此一并致谢。此外,也特别感谢父母、妻子和女儿在本书写作中给予的巨大支持。

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和水平,以及对中心性研究粗浅的理解,书中难免有错漏不到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也盼望更多志同道合者的加入。

陈晓东

2016年12月于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