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案例小结

4.6 案例小结

本章对南京城市中心区内片区级地标建筑的空间分布进行解析。在对片区级地标建筑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引入建筑可识别性调查,并在对片区层级街道中心性分析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选择街道网络中间性指标来表征空间认知结构,并与南京中心区地标建筑的空间分布实态及其可识别性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两者在总体空间分布和个体中间性量值分布两个层面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1)在总体空间分布特征上,地标建筑集聚的地段也是中间性高值建筑集聚的地段;同时,不同搜索半径下的分析结果显示,依据功能类型,不同地标建筑聚集的地段对不同距离的联系流敏感。

(2)对于地标建筑个体而言,空间结构越重要的位置出现高识别性建筑的频率越高,而可识别性越高的建筑群体中占据重要空间位置的比例也越高。

(3)这种关联的本质是城市公共活动结构对于地标建筑分布的重要作用,而这一结构的形成决定于街道网络以及土地使用的结构属性。

解析中也出现了一些与上述规律相左的特殊个案,对这些个案的外观清晰程度、功能类型以及文化意义等因素的进一步分析显示,除空间位置外,这些因素也是影响建筑可识别性的原因。这一结果与凯文·林奇提出的意象构成的“个性、结构和意蕴”[1]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形成了很好的印证关系。


[1][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