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China)瓷都
昌南(China)瓷都
位于赣东北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的景德镇市,它四周被丘陵山区环绕,昌江穿城密布,珠山绵亘市内。“珠山八景”之首的龙珠阁,屹立于市中心珠峰之顶。市内常住人口约50万人,是一个秀美山川生态型的中等城市。
景德镇为我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陶瓷文化、民俗人文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城市区域及周边散落发现众多陶瓷文化遗址群落,其中历代古瓷窑52处151个点,并遗存保留和建有各类展示交流陶瓷文化的场所。
具有代表性的集中分布在5个片区,即:景德镇东部,为高岭国家矿山公园和瑶里古镇;该城市东南侧的湖田古瓷窑遗址及民窑博物馆;市中心的龙珠阁和陶瓷馆;位于城区西南方向,有着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坐落在城市西边,建有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景德镇国际会展中心)。
瓷都之源
以陶瓷文化为主的千年瓷都——景德镇,制作瓷器始于东汉时期,东晋时候称它为新平镇,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更名为昌南镇,宋代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1007年)终得名景德镇。
从宋元时期开始,它已向亚洲、非洲地区的部分国家销售陶瓷,到18世纪前后,神奇精美的瓷器外销欧洲,其数量达到高峰。
显然,瓷器是中国人一千多年前的伟大发明之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智慧结晶。西方人景仰重视陶瓷,特别是对位于昌江东南的昌南镇所烧制的瓷器非常喜爱,后来在他们眼里,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因此,将瓷器——“昌南”(China)代称中国,从而China(中国)因瓷器闻名于世界。
沿着景德镇昌江东河流域在40余公里处,分布着高岭土矿遗址和东埠景区。走进高岭国家矿山公园,顺着山间古道,山泉流淌,林木葱茏。山上曾经建有水口亭上书“云岭玉峰”,亭内保存有明万历、清雍正时期石碑数块。但现在只能见到一座接夫亭,亭内石碑写有“高岭”两字。
在高岭山上,现主要保留明清时期采矿坑洞和淘洗槽的遗址。尤其是高岭土淘洗后留下的白色尾砂堆积物,有“青山浮白雪”之称,使人敬慕先人的同时,又增添了几分遐想。
据说从元代开始,古人在高岭村附近发现了制瓷黏土,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陶址》中,记述发现糯黏土的高梁山就是指高岭山,在山上大量古矿洞内所挖掘的高岭土也就是糯黏土。
此地是景德镇古代制瓷业最重要的原料产地,由于高岭土开发并应用于制瓷工艺中,引起了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向西方介绍高岭土在陶瓷中的作用(包括中国制瓷方法),后来它已成为国际通用瓷土的学名(Kaolin)。也正是高岭土造就了景德镇陶瓷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离高岭村约4公里的东埠村,是明清时期制瓷初加工基地,也是高岭土的集散地。现在仍然保存有古代水运码头,以及少量的清代官方碑碣。村内民俗风情依旧,村前古街旁流水潺潺,村里的商埠及房屋构造,依然保留着清代及民国时候的原始风貌。听说,这里也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外景拍摄地之一。
离开东埠古运码头向东行径约7公里,便到达群山环抱的瑶里古镇,它为国家4A级景区。
当走进一条条青石板路,它们串联衔接着纵横交错的老街古巷,街巷有许多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群,包括宗祠、进士第等古建筑。其重檐飞角、白墙黛瓦的徽派风格,与商家店铺、石板台阶和小桥流水,错落有致又浑然一体。瑶河流经贯穿于古镇东西向,在清澈的河水衬托下,整个村镇给人一种古色古香和清新亮丽的印象,又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瑶里风景区山峦叠嶂,雾霭蒙蒙,在茂盛的森林中,生长着红豆杉等珍稀树木。迎着朝阳沿着山间林荫道路,来到绕南陶瓷主题园区,里面保留着宋元明清时期,星罗棋布的古窑遗址,其中1至5号龙窑遗址最有观赏性,而有代表性的是陶瓷生产断面的特征遗址。在这里,瓷石加工和陶瓷制作上还沿用古法,并展示古矿洞、釉果加工、古淘洗池、手工作坊等场景。
浮梁县瑶里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它不仅是“瓷之源”,而且是“茶之乡”,早在唐代已是全国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为此,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写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在这里还保留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它始建于唐代,有百余公里长,穿越赣皖边界的崇山峻岭,是景德镇通往安徽、浙江等地的通商要道(即徽饶古道)。
景德镇自古以来因“一瓷二茶”而闻名,并长期存在于陶瓷行业的习俗之中。在五代窑场考古发掘的瓷器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茶具,到了明清时期,茶具已从唐代的青瓷、宋代的黑瓷转变为白瓷。白瓷茶具更能将各种散茶的色泽衬托出来,因此极大地刺激了当时社会对茶叶的需求。
因为瓷与茶密不可分,当地盛产的茶具能引领饮茶风尚,促成了“浮红”等优质茶叶在世上久负盛名。
过去,景德镇茶具以瓷器为主,一般喝茶的习惯,在农村常用饭碗代替茶杯使用,而城里人比较讲究,多用茶杯、茶壶或茶蛊等茶具。当地人喝茶时,常有茶点相配,在过节或贺喜的日子里要备有丰富的茶宴。
旧时候,在陶瓷行业有些商家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衍生出独特的饮茶习俗,为了留住手艺精湛的制瓷工匠,老板在年底邀请留下的人去喝茶,叫“留人茶”,而没有请去的意味着第二年将被辞退。而且来年开工生产后不久,再请工匠们喝“起手茶”打感情牌,勉励他们勤奋求精烧造出好的陶瓷,并产生一种互惠互利的雇佣关系。为此,饮茶习俗逐渐渗透到制瓷生产之中,形成了景德镇独有的民俗文化内涵。
窑火记忆
距离景德镇市中心东南约4公里的湖田村,毗连市区,处在与昌江相连的南河交汇处,有着我国古代著名的陶瓷窑场,现在已遗存湖田古窑址,并建有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湖田窑,起烧于五代,兴盛于宋元时期,在明代万历年间逐渐衰弱,延续时间长达600多年。当时繁荣时期,商贾云集,火光烛天,此地数家民窑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
在民窑博物馆内展出的有:五代灰釉青瓷与白胎青瓷,多为碗、壶、盘等,胎质细密,透光度好;北宋的影青瓷色泽如玉,尤其是斗笠碗内壁纹饰十分优美;明代青花与纯白釉瓷均为单件仰烧,纹饰图案多为花、竹、石、云等。其中烧制的少量精品瓷器,为当时的官府衙门所用。
在湖田村西面的月光山,保留着古窑场的遗物堆积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在遗址和遗物内有古作坊、马蹄窑、葫芦窑、古瓷片等。伫候在景德镇宋元时期规模最大的窑址前,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在述说窑场兴衰变化的历史。
湖田窑在宋代《陶记》、明代《江西通志》和清代《景德镇陶录》中均有记载。它为我国陶瓷史上重要的发展环节,并且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市区沿着瓷都大道朝西南方向行驶不久,转入古窑路后,便可看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它与湖田民窑有所不同,这里还展出和恢复明清时期的御窑(即官窑)。
从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开始,对国家历代在景德镇投资建造的官窑或瓷局,由朝廷派人统一接管并改建成御器厂。宫里需要的御用瓷器,在烧造前必须按照皇帝的旨意承办。
在清代,御器厂改为御窑厂。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偏爱,这些御窑厂汇集了国内的能工巧匠,采用优质的瓷土颜料,不惜工本,为朝廷批量烧造古代历史上最高水平的陶瓷,如今被称为“清三代官窑瓷”。尤其是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朝廷派督陶官唐英到景德镇赴任,开创了御窑厂的鼎盛时代。
明清两代景德镇御用窑,按烧造瓷器品种和窑具的功能,分为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等“六式窑”。
其中青窑主要烧制器型小的瓷器,例如:明宣德莲瓣纹碗,明成化鸡缸杯、青花八宝纹盘等。风火窑则烧制颜色釉、瓶罐等较复杂的瓷器,例如:明洪武釉里红菊纹玉春壶,清雍正青花九桃橄榄瓶等。“六式窑”为明清御窑厂高水平的窑炉,已延续了500多年,曾经烧制出大量精美绝伦的御用瓷器。

古代御窑厂
2013年10月19日,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内,对明清御窑中的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进行了复烧点火。
经过几天的烧制和冷却,出窑后,看到一件件不可思议又巧夺天工的四大传统瓷(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重见天日。从釉色、亮度、器型等方面观察,一件件出窑的仿古陶瓷真假难辨,都能够反映出景德镇现代和古时陶瓷制作的高超水平,给人留下一种妙不可言的回忆。
在博览区内主要景点有明闾清园(明清建筑)、瓷音水榭、古窑手工制瓷作坊、瓷碑长廊、风火仙师庙、唐英纪念馆和古窑群等。从2009年10月19日复烧点火清代镇窑开始,先后还复活了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和宋代龙窑等。
早在明代时期,科学家宋应星造访景德镇后,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制瓷“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可见,那时候瓷器行业分工十分精细,工艺程序严格,技艺手法高超了得。从而,景德镇瓷器行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该博览区手工制瓷作坊内,也有不少老艺人运用古法制作陶瓷。古法制瓷需要经过淘泥、拉坯、印坯、利坯、画坯、春灰、施釉等七十二道工序。成型后的半成品,由烧窑的“把庄”师傅使用手艺和技法,把握好柴窑的温度和火候。清代督陶官唐英曾经说过:“瓷器之成,窑火是赖。”通过“一满二烧三歇火”,才能在柴窑中烧制出瓷器成品。
尤其是使用清代乾隆时期流传下来的镇窑,通过窑工师傅用马尾松木头烧制并控制窑火,所烧成的瓷器色泽润雅,而且手感极好。其中老茶花碗是最受游人欢迎的纪念品,即使用现代电、气窑炉烧制的产品都无法与其比拟。
这些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和炉窑营造技法,已经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保护将能吸引更多的八方游客。所以,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能将一块块高岭土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瓷器。
品瓷鉴赏
坐落在景德镇市中心珠山之顶的龙珠阁,从唐代以后几经兴建更名,现为一栋仿明代重檐的宫廷建筑。明清时期它为督陶官的行辕,当时钦差御史来往频繁,他们对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进行督办,因此,它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
现在,该阁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徽标,也是景德镇官窑博物馆。在它南面正在进行珠山御窑遗址的发掘整理工作,市里按照“一心、一环、一线”的景观规划布局,将建设为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它东北侧处在风景秀丽的莲花塘畔,1954年正式开放,为享誉中外的景德镇陶瓷馆(该馆已搬迁到2015年10月新开放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缓步徐行陶瓷馆内,现有馆藏上万件各个时代的精品瓷器。陈列展出的有五代白瓷,光透古朴;北宋仰烧的影青瓷,晶莹碧透;明代的斗彩、青花瓷,清秀淡雅;清代的粉彩瓷、颜色釉,富贵精美;民国时期的浅降彩、新彩瓷,明快悦目,以及共和国成立以后,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各种精品特色陶器。
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通过陈列在橱窗里的各种展品,可以了解并感受到,景德镇1000多年陶瓷发展的悠久历史,以及其丰富的学术史料价值,游客从品瓷欣赏中能获得美的享受。
明清时期,从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来看,其胎质密度、颜料配制、烧制营造技法等方面都是举国之精华,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已达到最高水准,尤其是“清三代官窑瓷”更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但是,大致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开始,国力逐渐衰弱,陶瓷制作水平也有日趋下降的迹象。
尽管晚清及民国时期,出现了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淡雅风致、空灵清澈,更具有内在艺术韵味的浅降彩陶瓷,以及民间艺人“珠山八友”以高超精湛的艺术技法,创新烧制出的观赏性强的新彩陶瓷。然而,在瓷器的胎釉配方、颜料、器型、烧造工艺等鉴赏要素上,都无法达到或超过前朝陶瓷文明的高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陶瓷行业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一方面,建国初期在原有小作坊的基础上,相继组建具有影响的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一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如郑瘦梅、杜浩生、陈振中、黄金山、邹国均、王一亭、汪昆荣、李镇生、雷火莲等人,他们的地位得到改善,生计无忧,并得到政府重视进行再培训,技艺修养进一步升华。在“比学赶帮超”的大跃进年代,他们迸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用全部精力一丝不苟地创作陶瓷精品力作。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重视和巨大投资,先后成立了陶瓷科研所和院校,派出北京的专家教授到景德镇指导帮助。在人员上,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陶瓷美术家、国家或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如王步、王锡良、张松茂、徐天梅、潘庸秉、张志汤、赵惠民、余文襄、毕渊明、汪以俊、陆如、曾龙升、王晓帆、黄卖九、王隆夫、张鉴、王恩怀等人。
在工艺技法上,除了继承粉彩、青花、五彩、颜色釉等传统方法外,还汲取西方油画及现代艺术装饰手法,如色彩罩染、明暗质感、光感空间、线条构图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尝试创新。
在原材料上,对胎釉颜料配方按理化指标进行科学定量,使得制作陶瓷的基本要素达到标准化。同时,对新品种进行探索创新,取得许多技术工艺上的突破。例如釉中彩、釉下五彩等。
因此,这个时期创作和烧制的品种,使得景德镇在建国后三十多年里,陶瓷艺术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
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景德镇一批陶瓷美术家和老艺人不计工时,不算成本,精益求精,推陈出新,创作出来的精品陶瓷既有娴熟笔法、丰润色彩和完美品相,又蕴含着高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
针对一些社会重要题材的陶瓷作品,政府部门还要抽调陶瓷名家和优秀人才,形成集体智慧进行集中创作。诸如“7501”翠竹红梅釉下五彩半薄胎高白釉瓷系列、高白泥高白釉手工薄胎瓷、重工粉彩瓷、堆雕捏塑瓷等等。
这些上世纪50,60,70年代,创作烧制的新中国当代陶瓷,被誉为“现代官窑瓷”,或称为“5,6,7”精品陶瓷。
对“5,6,7”精品陶瓷进一步鉴赏观察,无论从稀缺性、观赏性,还是思想性、艺术性,其价值都应该超过“清三代官窑瓷”以及2000年以后的现代精品陶瓷。
首先,在国家重视扶持下,聚集了一批顶级陶瓷美术家以及老艺人,他们的聪明才智要高于古代人,精心绘制烧造的艺术品,在情节内容完整性上,相比前人制作的一些略显简单的线条图案、构思意境、笔意技巧和观赏效果都要更好。

“5,6,7”薄胎精品陶瓷
同时,在“又红又专”的年代里,人人争当“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他们对作品潜心研究绘制在数月以上,继承传统勾、皴、擦、染、点的技法,如花鸟植物采用双勾笔法,人物服饰运用点染绘制,还借助油画和现代装饰艺术方法,使得作品立体感颇佳。
尤其称之为“五虎上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张松茂、王隆夫、李进、戴荣华,他们擅长创作的人物作品形神兼备、取材广泛、构图严谨、笔力老到、脱俗大气,把当时风习糅进自己的情感之中,具有时代特点和打上了“精品”的烙印。而目前一些工艺美术大师像山水画家一样,一天内可以创作多个泼墨大写意的“精品”,它们都不能与上述大师的作品同日而语。
其次,一是胎质细腻,彩料不可再生。现代陶瓷大多数为注浆胎,与“5,6,7”手工胎制作的陶瓷,在手感及亮度上相差甚远。如今用的彩绘颜料多为化学配制,已经很少有过去那种天然矿物质配方颜料,所形成发色自然柔和不易退色的效果。
二是存世量少,难以复制。“清三代官窑瓷”每一件都按照宫廷的要求定制多件,也生产烧制了多年,因此,流传至今的相对多些。而“5,6,7”精品陶瓷中,尤其是在“文革”时期未署名的特殊题材,或含有时代特征的精品陶瓷,被称之为“红色官窑瓷”,现在保留下来的非常之少,有的甚至是孤品。例如“革命样板戏”、“知青上山下乡”、“批林批孔”等题材的陶瓷。即使用现代制瓷方法,也很难模仿达到它们应有的艺术高度。
目前,“5,6,7”精品陶瓷还是被社会忽视,没有很好地认识、挖掘和整理。它们现在主要集中在景德镇莲社北路精品陶瓷一条街、南昌市榕门路的古玩城,九江市古玩市场等地偶尔见到,大多数由民间私人收藏。其艺术价值与“清三代官窑瓷”比较,远远被低估,因此商机潜力巨大。
离开陶瓷馆,沿着莲社北路的人行道行走,绿荫掩映恍惚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在那个熟悉的年月里,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景德镇人发愤图强,勇于创新,把陶瓷制作推向了中国陶瓷史上艺术与工艺的最高峰,“5,6,7”精品陶瓷,将越来越会受到世人瞩目和追捧。
聚会瓷都
位于景德镇市迎宾大道西端,倚临着九景高速公路(G56)旁,刚兴建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景德镇国际会展中心),显得格外的耀眼气派。2013年10月18日,在此举办了第十届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共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陶瓷企业参展,吸引和汇聚了众多的四海宾客参与,盛况空前举世瞩目。为此,在新时期景德镇又要迈出深化改革的步伐,将把中国陶瓷业推向一个繁荣昌盛的巅峰。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红焰烧天。”在那烟囱林立、热火朝天的年月里,在昌江流域,曾经先后诞生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其中人民瓷厂的长青牌青花梧桐餐茶具;光明瓷厂的玩玉牌青花玲珑茶具;宇宙瓷厂的高岭牌45头西餐具;为民瓷厂的高美牌新彩金菊茶杯;红旗瓷厂的缠枝莲54头、92头中餐具等,已多次获得国际、国家金奖(或银奖),或部、省优质产品,使得景德镇成为国家的出口瓷、礼品瓷、旅游瓷和内销瓷的重要生产基地。因此,这些“国营”老字号都曾经续写过景德镇制瓷业的辉煌。
景德镇陶瓷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的传统美誉。在新时期,国企改制焕发了新的活力,一些工艺美术大师不再“吃大锅饭”,人心解放,古意盎然,继续创作一大批精品陶瓷。国家的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术有专攻”陶瓷艺术人才,他们视野更加开阔,在继承传统陶瓷的同时,又巧夺天工地创造发展各种陶瓷品种,并蜚声海内外。
每当进入旅游旺季或会展期间,时常会看到在城市中心休闲广场附近,景德镇金昌利陶瓷大市场等一些卖场,在迎宾大道中国陶瓷城等街区,有许多游客在光顾挑选,购买一件件至精至美的日用瓷和陶瓷艺术品。
但是,目前在国内一些城市的商场,甚至在地摊上能买到景德镇廉价的瓷器,被许多顾客误认为该市的瓷器档次低,使城市的形象受到一定损害。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不仅产品的名声受影响,而且市场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从主要原因上分析: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较小。由于整体经济实力有限,受到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造成该市陶瓷业转型动力不足,陶瓷发展与其他发达省市的艺术品种比较,在创新提高进程上要缓慢得多。二是地方官员变动较为频繁,每届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规划难以持久。一些领导缺乏科学的调查、分析、决策,眼界宽度和眼光深度受到一定局限,加上着力点不到位或重心偏离,结果出现时间耽搁和重复投资的现象。三是经销商、陶瓷艺人等业内人士良莠不齐,一些人的素质有待提高。比如没有按照《景德镇瓷器原产地保护标准》生产的商品,鱼龙混杂流入市场。有时,政府部门监管打假不得力,从而形成景德镇和外地陶瓷市场不同程度的乱象。
因此,要使景德镇进一步打造成为世界陶瓷旅游名城,应该围绕陶瓷做文章,以陶瓷文化为主题制定旅游强市的发展目标,有效地推进旅游业整体发展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保证政府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首先,提高形象。需要进一步广泛地宣传“千年古镇,世界瓷都”,提高其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在境内外有序地举办多种活动,例如陶瓷展览会、旅游营销推介会、陶瓷旅游创意设计大赛等。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为准则,加强对市场进行整治、引导和改善,促进市场环境不断地优化提高。
其次,整合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工业的遗产,比如恢复重塑“十大瓷厂”的昔日辉煌,因为许多“厂货”精品陶瓷,代表着该市陶瓷艺术的最高制作水准。对它们搬迁修建如能够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之中,那将在景德镇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中,无疑起到巨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创建一批陶瓷文化类国家A级旅游景区,利用丰富的陶瓷文化历史遗址,规划组合陶瓷资源转变创意为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编制出多条以陶瓷文化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
另外,创意新品,完善配套功能。要加快陶瓷工业园区的建设,优先发展陶瓷的文化创意,主要开发高档日用、高新技术和精品特色的陶瓷,始终保持该市艺术陶瓷在国际领先的地位。同时,要发展和完善新的陶瓷产业项目,开发能与其相互动又独具魅力的旅游场所,它们能进一步提高该市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还要不断地加强交通运输的优化,提升和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将景德镇建设成在陶瓷引领下的国际旅游特色名城。
“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工匠”艺术家纷至沓来,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艺术家、画家来“瓷都”开设创作室进行交流研究,已形成为“景漂”一族。
由于陶瓷文化的魅力,景德镇迷人的陶瓷环境氛围,年复一年地吸引不同肤色的陶瓷爱好者,前来该市“朝圣”寻梦。为此,观光旅游持续升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休闲体验游的方式。
在城市东郊三宝国际陶瓷村,原雕塑瓷厂内的明清园、乐天陶社和陶瓷学院等地,经常可以看到游人、陶瓷爱好者和艺术家的身影。他们在理想的环境里亲手创作陶瓷作品,从中激发创作灵感憬悟心里的寄托,或者寻找乐趣体会享受不一样的生活。
随着江西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景德镇将运用好特有的旅游资源,做到陶瓷行业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反之旅游行业又能促进瓷器品种的繁荣兴旺。因此,该市必将会成为江西省旅游支柱产业中发展变化的亮点和重要窗口。
古往今来,一个城市固守一种文化,传承千年以上实属罕见,也是一个奇迹。然而只有景德镇这座城市,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留下一座又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人们一直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