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韶华

大悟韶华

在大别山脉的西段南麓,鄂豫两省接壤之地,沿着京港澳高速公路向北行驶,进入湖北境内东北部最后一个县城站点,便是孝感市大悟县。

我曾经在此地当兵度过四个春秋,似水年华仿佛是过眼烟云,岁月流逝犹如弹指一挥间。然而,我恍然大悟,不经意间竟然阔别该邑已近三十五载。

今年初秋,再次踏上我梦萦思念的这块土地,去寻觅往日青春岁月的痕迹。当步入县城时感到旧貌换新颜,数倍拓展的城区,使我一时难以辨认而百感交集。

如今,大悟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不断地挖掘整理,使得昔日的峥嵘历史重现,吸引了八方来客,旅游休闲度假油然兴起。所以,革命老区的后代物阜民丰,山城的景象日新月异。

新兵碎忆

迎着改革时代即将来临的黎明曙光,1976年底我应征入伍,从省会城市乘坐“闷罐”军用列车一路北上,“轰隆隆”地去实现儿时的梦想。

位于大别山区的大悟县,那时候,是一个相对偏僻闭塞和交通不便的小县城。从京广铁路广水站下车后,要坐汽车沿着大约15公里崎岖的沙石公路驶达县城。然后通过城关镇唯一一座桥梁,经S304省道再向东南山壑之间行驶约4公里,便到了部队营地——原武汉军区后勤部汽车12团(34554部队)。

经过昼夜行程已经疲乏劳顿,当到达部队下车后,第一印象是既迷惑又失望,从大城市来到四周环山的山窝之中,又掉进了“车窝”里,分配到并不喜欢的汽车兵种。

那年冬天的雪下得很大,我们这些长江以南的新兵,虽然穿着大头棉鞋和加厚棉衣,但还是感到寒冷难受。大家朦胧地感到即将开始的新兵训练,要经受艰苦的磨砺和考验,这也是由老百姓转变为军人的开始。

新兵训练三个月里,要经历数周枯燥乏味的操场队列练习。虽然损坏鞋子脚磨出血泡,感到难以忍受和煎熬,但通过反复训练能培养人的毅力和团队精神,做到守规矩讲纪律。在集中训练期间,经常不定时地搞半夜紧急集合,刚开始黑灯瞎火的难以适应,一些人时常穿错衣裤鞋帽闹出笑话,甚至赶不上集合时间抱着松散的背包,咬牙跟在队伍后面狼狈不堪地行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大家翻山越岭辎重行军也习以为常,从而能造就人的时间观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到了后期进行实弹打靶和投掷手榴弹,更能体现军人的力量和本质。因此,男儿当兵不仅可以增添军人的气质,而且在这所“大熔炉”里,练就担当、果断和有责任心的性格。

然而,部队的生活色彩单调,清一色的光头小伙子青春似火。新兵训练营地紧挨着团部,晚饭后闲暇之余,一伙老乡相邀在一起,溜达到团部小卖部去购买东西,顺路寻看异性饱饱眼福。记得团长的大女儿在县城上班,被大家私下里议论为“三突出”(鼻、胸、股三部分比较高)。一旦瞅见她,一排壮小伙齐刷刷地随脑袋来回盯着不放,如同汽车雨刮器一样来回摆动。回到宿舍后那种兴奋异常地描述,各有各的说法,使得大家久久难以平静。

同一批新兵,团领导向上级要了4位女兵,想充实分配到团卫生队去。据说在新兵训练期间,晚上女兵宿舍有时受到一些干扰,后被调整到团部的“将军楼”里,但还不时地有人来附近窥探,老团长一气之下,把她们退回到上级单位重新安排。

南北地域的人性格不尽相同,生活习性也迥异,大家聚集在一起当兵,却免不了抬杠较劲。比如:江西东乡人口音较重难以听懂,说话含蓄但有时诡计多端。与同一个宿舍里河南鲁山小伙子发生摩擦时,他们会悄然无声地在屋里挂着汗臭袜子熏人,而且脸带笑容说一口家乡的脏话骂人。

而北方人说话就是直爽,急了直叫对方是江西老表(有骂意),但是被“骂”者面无怒气,不见反击,一时间大家相安无事。接触一段时间后熟知,在江西一些地方对同辈俗称为老表,并含有亲切之意。

由于训练强度不断地增加,大多数为农村来的新兵,他们也感到劳累体力消耗非常之大,有的北方小伙子一顿能吃十几个白面馒头,饭后还捎上几个放到书包里,在军训休息间隙,他们会偷偷地啃上几口粉状的冷馍,嚼得真带劲!

很多河南兵对蒸笼蒸熟的卤面情有独钟,用筷子夹上一碗面舀一勺带汤的配料搅拌后,再抓一把大蒜子,习惯蹲在饭桌边的长凳子上大口吞咽。而懒散坐在桌上的南方人,一个个愁眉不展,根本吃不进一顿顿的面食,有时会买一些零食对付着肚子,他们“水土不服”,认为不吃米饭等于没有用餐。

我发现河南兵有一个特点,蹲功很好,只要到哪里能蹲就不坐着。有的从老家来部队看望儿子的父母,刚到时不进屋喜欢蹲在房门口,说事拉家常。我以为这与过去“动荡不安”的中原历史有一定关系,蹲着有压力好起身,快速判断便于行动。而坐在凳子上身心放松又安稳自在,反应也相对缓慢,这更适合“靠天吃饭”江南人的思想及行为。因此,从行为细节上看,南方人与北方人的习惯动作差异较大,但并行不悖。

来自国内各地的新兵熟悉之后,会称兄道弟。大家抢着打扫室内外卫生,相互端洗脸水甚至帮你挤好牙膏,都想多做好事表现自己。河南籍战士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豫剧,饶有特点的唱腔和略有跑调的地方戏,已经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调料。

团里不定期地组织各营连到团部看电影,每次都像进入跌宕起伏的欢乐海洋。晚上露天集中看电影之前,各连队都要列队报告后,步调一致地跑步入场,战士们整齐地放下小凳子,听从口令“刷”的一声统一坐下。这时连队之间互相拉歌此起彼伏,有节奏地拍手不断掀起高潮。

此刻,往往是新兵营三个连的歌声最洪亮,因为事先连队领导要求大家哪怕不会唱的也要跟着大声喊,只要声响越大就越能压住对方。因此,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一个个脸涨得通红,喉咙叫哑了!每一个人手拍的鲜红,新兵连获胜了!

新兵的生活一转眼过得真快,伙伴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友情,在分手时都依依不舍。

山城变迁

汉水流域的澴河,发源于河南罗山与湖北大悟交界的灵山,它的干流(东支)贯穿于大悟县城的南北,是该县的生命之水,也被称之为母亲河。

在部队时,周日或节假日能请假同好友一起,从群山环抱的部队,徒步到县城去游逛放松是一件最愉悦的事。

沿着澴河边的路旁行走,河岸迤逦在远山翠峰的衬托下,显出一番迷人的景象。站在进城的桥上,看到一人多深的河水清澈滢滢,游鱼穿梭可数。在河西侧不远处的埠头石阶旁,不时地看到一些孩童在浅滩水中嬉戏玩耍,透彻见底的河水,甚至可以湔洗饮用且甘甜可口。

而今,站在同一座桥上的同一位置,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生长着藻类、浮萍的“龙须河”。据说,前些年县里发展红色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已初见规模,曾经两岸风光带给县城的变化发展增色不少。

但是,“雨污合流”污染河水的“病根”,却始终没有治愈。只有借鉴一些城市的经验,进行截污清淤才是唯一的办法。可以在河道两侧建筑截污箱涵,将生活及工业废水从中流进污水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后再排放。同时,对河床进行彻底的清淤,这样才能重现澴河过去碧波粼粼的景致。

我隐约记得,当时大悟县政府机构、商业、文化等场所,大多数集中在建新街上。它与兴华路构成丁字形路,成为城区的主要街道,并连通附近几条小街小巷,形成县城范围的整体构架。G107国道距离大悟县有5公里,县里交通运输也不是很便利。

那时,我们上街主要在建新街上来回闲逛,其目的围绕三件事情:购物、照相和吃顿饭(改善一下伙食)。在上世纪50年代,大悟县建有一座全国一流的礼堂剧场,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奢靡浪费的现象,为此县里主要领导还受到中央的批评。

我随部队组织到该剧场参加过会议,并与地方搞军民联欢时进行过文艺演出。当时在小县城里,拥有如此高档的剧场让人感到十分地惊讶。可是现在已看不见它的踪影,多年前被拆掉后开发建成了广场超市,不过,在不远处的县人民医院的旧址还保留着。

中午时分,我们在城中心丁字路口的附近,寻找一家餐馆填饱肚子。这时我兜里揣着刚发的每月6元钱生活费,会慷慨解囊一次性花光,点几个特色菜吃上白米饭开荤打牙祭。不过哥几个轮流坐庄请客,每次来县城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舌尖胃口。

当返回部队过桥后,澴河东岸几乎无人办公和居住,看到的只是一片农耕旱地或丘陵荒野,一阵阵微风卷起灰沙伴着脚步声,四下里显得比较寂静荒凉。然而,当时我们团有两个营好几个连,分散驻扎在附近丘陵平地之间,便于车辆出行。

悠悠岁月,时过境迁。现在大悟县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澴河上建有4座桥梁(包括老桥),将东西两岸紧紧相连。过去桥的东边人烟稀少,如今楼宇林立,建有政府部门、供电局、医院、学校、宾馆酒店、文化体育中心等,并同革命先贤纪念场所和城东开发区,一起构成繁荣兴旺的新城区。

而老城区的西边是大悟县过去十年发展扩张的重点,整个城区比上世纪70—80年代已扩大10倍,城里常住人口从几万人增加到约11万人,现代化新型县城的雏形已经初见规模。

今天大悟县的发展变化,已经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交通便捷。从过去交通运输落后的被动局面,到现在境内京港澳高速公路、麻竹高速公路、京广高铁线路纵横交错,境内已构建成“四纵四横”的公路骨架。尤其是京港澳高速公路零距离到达县城内,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保障。

二是经济支撑。大悟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机械、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烟草等传统工业;农业以水稻、小麦为主,在花生、烟草、茶叶、板栗等经济作物上具有本地特色,并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矿藏资源也十分丰富,金属、非金属有8类35个品种,140处矿产地。

因此,2014年大悟县GDP110.5亿元,县财政收入11.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75元,该县经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大悟县以山水园林中等城市为目标,将进一步开发建设家园,并定位“一城五镇”的发展方向。它以县城城区中心为依托,向城北及东面拓展延伸,制定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方案,完善县城功能区域详规的划分。同时,以宣化、河口、大新、新城、芳畈镇为重点,把各乡镇中心村作为基础,构建成为“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的城乡发展体系。

2014年将编制完成大悟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以及重点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方案。同时,将全面开始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战略。

山城的人民以高昂的热忱和百倍的信心,去建设美好的家园。目前,大悟县深化改革的大幕已再次拉开!

车轮欢歌

当时,汽车12团坐落在大悟县城东郊南面,一处山峦环绕、崖壁滴翠的山坳之中。它东边紧靠阳平镇下汤家沟村,在S304省道两侧山上呈梯形状,并错落有致地建有营房、礼堂、食堂和团部办公楼等配套设施。

我们团先前是朝鲜战场上有名的“钢铁运输线”,战后回国先在北京安营,后划入武汉军区由后勤部第35分部接管。传闻在上世纪50年代末,军区一位首长坐车路过大悟县境内,在山里路边下车休息方便时,看中这里并选址为汽车12团驻地。为此,团里先后有三个营几百辆车布局在团部和县城的附近。

风雨变幻,岁月辗转。1985年随着部队裁军整编,汽车12团归属于广州军区,迁移驻扎到广西桂林兴安县。在1993年后它继续缩编减员,改编为该军区后勤部某分部所属的汽车独立营。

追随昔日辉煌的足迹,这次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到大悟县,站在老团部的旧址前,向心中的汽车12团致敬告别,心情一时难以平静。虽然曾经所居住的营房宿舍已面目全非,但我还是整装深情地站在房屋旁的老树下,拍下了一张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照片。

当缓步走在绿树成荫又非常熟悉的坡路上,使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在部队时一些难忘的经历。其中,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两件事情,我到现在还记忆深刻,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首先,学开汽车。1977年底,我到团部附近的汽车教导队(连)报到,那时候能驾驶汽车是一件稀罕和让人羡慕的事情。为期7个月的驾驶员学习训练非常严厉苛刻,与现在地方上考驾驶证有着天壤之别。训练时遇到的一些困难险境,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到惊心动魄。但是,好的操作车辆的习惯动作还一直保留到今天。

营房旧址

原汽车12团大门

进入教导队培训的整个过程:首先要保证足够多的课时,学习驾驶理论知识;同时要进行车辆维护保养、故障排除两个科目的操作训练;然后再进入驾驶科目场地和道路的实习阶段。

我们一车组有6个学员,由湖北枣阳的老兵当教练,他要求严格又注重细节。比如:两手握住方向盘的姿势,要在时钟10点20分的方位,不能用手指卡握住方向盘,为了预防行车路上碾压石块时,方向盘反弹打坏大拇指。

学驾车刚开始,规定发动卡车不能点火启动,要求人在车前摇手柄数次发动,不得要领的有可能被手柄反弹划破衣服和肚皮。在马路开车训练时,一旦遇到故障,在寒风刺骨的初春,人要脱下军大衣垫在车下躺着修车,时常油污会弄在身上掉到脸上。

尤其是进入崎岖陡峭的山路,有的学员动作木讷迟钝反应慢,紧张毛糙的不当操作,会使人提心吊胆并惊出一身冷汗,有几次我在后车厢随时做好跳车的准备。一旦遇到此事,教练员有时会勃然大怒,甚至一脚踹过去把学员踢出驾驶室,因为很窄的沙土路峰回路转,在路的一边是悬崖峭壁。

“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学习实际驾驶汽车科目的训练愈到后期愈加艰难,团里山地汽车练习场从实战出发,设在高低起伏的丘陵山上。

车辆进入训练场地,首先要学会汽车在35°以上陡坡起步,然后紧接着车辆爬坡转弯近90°进入“鱼鳞坑”,即道路中间一个大坑接着一个坑。主要训练学员左脚踏离合器,右脚踩油门或刹车踏板,从中掌握两脚协调配合的默契程度。

在驶过单根铁轨桥后,车辆马上转弯直上双铁轨桥,这时完全凭感觉和车头上的目标作出判断,在大坑上方悬空的铁轨上谨小慎微地向前移动驾驶。由于极少数学员过度紧张,有时会导致车辆翻入坑里,再用吊车起重汽车显得十分麻烦和危险。

汽车在下坡途中,还要经过一段“蛇形路”,大幅度地来回打方向盘进行左右转角不断地切换,由于在沙土路上离心力的作用,人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又惊险不断。

在盛夏,终于迎来结业考试。人人胸有成竹,个个摩拳擦掌,气氛也陡然间紧张严肃起来。在100米道路定点停车考核时,要求车辆行驶中依次做到加、减速五个档位后,脚带刹车踏板,再把车及时停在路边,距离目标杆20厘米内能得到100分,而在50厘米以外的为不及格。

我在考试维护保养车辆科目的环节上,抽到对发电机进行保养的题目。要求从车上拆卸发电机下来,拆洗零配件后又组合安装到车上,共用时45分钟而获得优异的成绩。有的学员在所考的排除故障科目上,根据汽车发动机的声响能及时判断出故障,并在规定的时间里及时解决问题,同样取得好的成绩。

所以,学员们用辛苦的汗水和好学专研的态度,大多数都获得80分以上的满意成绩,及时奔赴到各营连的第一线。

在部队学开车要求全面,不仅学到理论知识和熟练的驾驶技术,而且要学习掌握车辆维修保养、排除故障等技能。同时,还要熟知并把握团里长期以来,在实践中总结的开车经验。例如:汽车过路口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宁让一分钟不抢一秒钟”、“十次事故九次快”等12条。当时,这些经验已经在全军进行推广。

离开汽车教导队的翌年,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晌午,我开车同老班长到河南南阳执行任务。急速的汽车即将驶过路边的小村庄时,在马路前方100米开外,突然从路边民宅里窜出几只飞跑的鸡,班长及时提醒要放慢车速,用脚轻踩着刹车踏板。果然,当汽车开到房屋前在及时刹车的同时,从屋里追出一名5岁的小男孩,多亏经验丰富和反应及时,从而避免了一次交通事故。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武汉军区当时作为全军的战略补给和后勤保障大区,先后接管和组建了汽车12团、8团、55团,共三个整编汽车部队。

我们团主要任务:在鄂豫两地配合国防施工、军需运输和支援协助地方建设。比如:1975年,河南驻马店地区发生严重的水灾,团里曾经派出几个连队的车辆,帮助地方抢险救灾。听一些参与此事的老兵回忆,那种现状和气氛催人泪下。

我回想起,有一年几乎经常到鄂西北的大山里执行任务,浩浩荡荡的几十辆汽车拉着军需物资,途中山高路险,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驾车行驶,为了抢时间日夜兼程。在大半夜里,有时遇到一个下坡就有近30公里,由于经常踩制动轮毂中的刹车片摩擦过多,时常会冒烟和闪出火花,经过冷却处理后仍要继续赶路。

不过,在大热天的深夜,我们干脆脱下汗湿的衬衣和短裤,挂在倒车镜上慢慢地吹干,哼着小曲光着身子开车凉爽痛快,那种神采奕奕的样子和感觉,至今想起来也回味无穷。

第二,文艺生活。在应征报名招兵时,我作为文艺骨干被调剂到汽车12团。新兵训练3个月时间刚结束,我就被抽调前去12团业余文工团报到,准备参加当年的“八一”建军节期间,由武汉军区后勤部庆祝建军五十周年组织的文艺调演。

采用哪一种内容形式的节目参赛?在筹划阶段,我提出应该到军旗升起的地方去“采风”搞创作,团里经研究很快就采纳了这条建议。在与江西省军区124部队(守备团)中的我的同学联系后,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很幸运当兵不到半年又回到南昌。

通过学习、修改和编排,推出了表演唱——《我们是义务补鞋匠》。由团文工团派出18位一米七以上,能唱能跳能玩乐器的清一色的城市小伙子,组成短小精悍的文艺演出队,未坐满一辆军车就直奔武汉。这与武汉军区总医院、军区卫生学校等单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兴师动众,一辆辆车装满大批的演出人员和道具。

经过比拼筛选,我们的节目脱颖而出,以喜闻乐见的表演唱形式与民族乐器伴奏相结合,深受大家的欢迎。老同志看了认为,我军的光荣传统又回来了;年轻战士感到表演既生动又生活,在老班长的带领下,战友们业余时间为大家补鞋子。

我记得,补鞋用的工具箱设计很巧妙,既能扛又能坐。而且每个人从工具箱上,能整齐划一魔术般地变出切鞋刀,在表演切鞋边动作过后,一瞬间又能把它统一贴在箱体外面(木箱上和木片做的切鞋刀,使用当时刚流行的尼龙搭扣能互相粘住)。这使大家觉得新颖独特,因此,该节目一举获得演出第一名。

演出结束后,从各方面投来羡慕的眼光,很多单位都纷纷到我们队来学习取经。

这是汽车12团建团以来,在军区演出大赛中第一次获得头等奖。当我们凯旋归来时,团里各级领导分批来看望演出人员。为此我获得了团嘉奖的表彰,并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乘着这股东风,那年春节临近,为了进一步活跃部队的文艺生活,团里经研究决定:全团也将举行由各连队参加的文艺汇演。

由于工作关系,这时我刚调入团直属队(连),队里领导要求拿出有生活有分量的节目参赛,我欣然接受任务。

在编导策划时,根据团里河南人多以及他们的喜好,我采用河南曲剧的唱腔曲调(它流行于河南、湖北西北部一带),结合连队的好人好事编写成曲词,再由曲胡(大弦)、三弦、琵琶、二胡、笛子和唢呐等乐器进行伴奏。经过反复修改,编排出的唱词生动,曲调朗朗上口,表现部队生活的小戏剧《夸夸俺们班的老班长》,在团里举办的汇演中引起共鸣,并一举夺魁。

演出后的午夜,连队指导员一行人,端着鸡汤到宿舍慰问参演的战士,那场景让人十分感动。

按照团领导的要求,在那些年里,团业余文工团经常下到湖北、河南两地,去各营连三四十个车辆执勤点进行慰问演出。

一辆军用卡车,一帮文艺战士,一路欢歌情满怀。

为一线战士们表演节目,不仅有相声、快板等曲艺形式,而且还有贴近战士生活的表演唱、豫剧清唱,以及民乐合奏等节目。我们要经常坐车翻山越岭或涉水过桥,有的执勤点只有一辆汽车或几个战士,哪怕是山高路险甚至大雪封山,有时要下车徒步,我们也会送去团首长的关怀和部队的温暖。

这种真情实意的送温暖活动,能让他们体会到部队大家庭的体贴温情,同时感动和激发每一位战士,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并让他们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人杰景秀

大悟县目前人口近65万,土地面积1985平方公里,其中70%是以山区和丘陵为主,并跨越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它的旅游资源丰富、有特点,在湖北省乃至全国都有优势。因此,大悟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迷人的秀丽山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红色旅游唱响主旋律。在我当兵时,就知道大悟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并且英雄辈出,同时又是全国有名的将军县。据统计,有37位开国将军,耳熟能详的有徐海东大将,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中将,刘华清少将(后为上将)等。

大悟县革命历史源远流长,几乎贯穿于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整个过程。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处,革命纪念地49处,还有3个国家级旅游景区。

为了寻觅革命先贤的足迹来到大悟,比较好的做法是以点带面,选择经典线路进行参观游览。首先去县城澴河的东岸,那里建有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国家3A级景区)、中原突围纪念碑、徐海东大将陈列馆等,共占地469亩。据说,大悟县在战争年代先后有15万人参加革命,其中近7万人献出了生命。因此,可以到此地拜谒先烈,阅览红色资料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然后,开车上京港澳高速公路,在大悟南出站,进入芳畈镇前往白果树湾。在参观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为国家3A级景区)之后,到临近的新城镇徐海东故居、徐海东亲属烈士陵园(为国家2A级景区)游览。

地处大别山区南麓深处,在大悟县东北部的宣化店镇,是闻名遐迩的革命根据地。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国共两党代表在此地进行的和平谈判以破裂告终,中共揭露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并震惊中外。6月,我军在这里展开“中原突围”战役获得成功,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从此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

如今,宣化店镇“湖北会馆”谈判旧址,已经成为革命纪念地。在该镇街上的南端,还保留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也是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边区罗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大悟的人文历史中,除了上述中国革命现代历史部分外,还留下了多样性的人文古迹。据考证,在该县境内发现古文化遗址52处,古建筑群落4处。例如:千古一迷的吕王城古文化遗址;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水陆码头双桥古镇;坐落在五岳山下的八字沟,建有清代五进五重96间的古民居;千年古刹永宗寺和东风庵;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过总统的黎元洪故居等等。

自古以来,大悟县地处南北要塞,是鄂豫皖过境的通道。因此,目前遗留下来的古代关隘驿站,比起其他地方要显得突出,这也成为该县人文旅游的一大看点。

处在三里城镇北面的九里关是“楚塞三关隘,云峰入望重”,为古时多个朝代兵防要塞;在宣化店镇以北的大胜关,控制鄂豫两地的咽喉,明代在此设巡司,为南北战事之险要重地;而墨斗关位于宣化店镇东北13公里处,它是跨越两省三县的重要通道。

从游览观赏价值来看,如果把厚重的历史渊源与流传有序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将上面几大块人文景观有效地兼顾起来欣赏,固然能丰富大悟县人文旅游的内涵。

大悟的自然风光,主要是以群山竞秀的大悟山、五岳山、仙居顶、娘娘顶,构成逶迤秀美的山势构架。其境内河溪纵横,大小支流324条,总长度1217公里,以澴河、滠水、竹竿河为主要水系,从而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天然山水画卷。

该县常年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115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4.9℃—15.7℃之间,年无霜期227—242天。因此,大悟是旅游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

在众多名山胜景之中,游人可以有选择地游览踏青。

海拔865米的五岳山为大悟县的群山之首,它山峦叠嶂,奇峰峻岭,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而南部大悟山(海拔813米)的灵性老庙,能静心悟道,寄寓着大彻大悟的超然境界。

具有神秘色彩,处于东部山里的九女潭,有着十里大峡谷、八道险谷滩等景点,能吸引年轻人探险猎奇。而位于西北部群山峻岭之中的十里飞瀑响水潭,深藏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

“九州十八省,尖不过仙居顶。”该山上海拔680米的“避风珠”有着风吹不灭的奇观。还有饮马池、黑龙潭、仙人洞等景点,使人赏心悦目之时浮想联翩。在芳畈镇的龙潭湖,已经开发多个岛屿,建有配套设施齐全的度假村,能使游客们体验到另一种观光休闲的感觉而流连忘返。

大悟县正在进一步规划自然与人文资源,着力打造鄂东北乃至全国范围内,有着鲜明特色的红色旅游休闲度假的名县。

……一段唯美的回忆,让人难以忘怀,甚至泫然欲泣。它恍惚又像昨日的欢歌,使人故想复萌而掠过惆怅、感慨。啊,唯有思念绿色青春的韶华——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