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静悟
云居山古时称“欧山”,位于赣北永修县境内西南30公里处,距离南昌市约75公里。它处在江西九岭山脉的东端,主峰海拔969.4米,自然景致俊秀旖旎。尤其为云顶秀丽的风光,其中周边山峦起伏环绕,恰似莲瓣,山巅之中一片平坦开阔之地宛如莲台,故得名“莲花城”,被世人誉为“冠世绝境,天上云居”。
我国佛教禅宗名刹真如寺,位于云居山南麓并坐落在“莲花城”之中。它是中国禅宗样板丛林,人文气息浓郁,尤其是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堪称“世界坐禅中心”。
从地势走向和环境清静来观察,它与佛教“性空”的理念极为合拍,因此,在千余年里此庙高僧辈出,也是佛教信徒参禅修行,提高觉悟,增长智慧的理想之地。
农禅并举
在国内众多名山寺庙之中,云居山(当地人称之为云山)虽然不显山不露水,看似平常,世人了解认知的也不多,但是,在我为数不多的几次攀登之中,领略了其内涵特色,而且印象颇深。
今年谷雨时节,驱车沿着15公里崎岖的盘山公路,穿过繁茂的森林,逐至山巅盆地。看到山门洞开天地,心情豁然开朗,前方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放眼眺望,远处的真如寺在四周群山莲峰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幽静醒目。从赵州关口绕过明月湖,眼前一片平坦的土地,不时看到一些衣着朴素的僧人,在寺庙旁的水田里劳作,或者在旱地中栽种不同品种的季节蔬菜。
真如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由道容禅师开山创寺。在以后的岁月里,它一向秉承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家风。当代禅宗泰斗、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虚云老和尚,1953年农历七月初不顾114岁的高龄,应邀到云居山住持真如寺。在重建寺庙的同时率领100多名众僧,在山间云顶开垦水稻田(袈裟畈)240多亩,旱地80余亩。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禅师(法号衍心),在1985年5月执掌真如寺后,与当地政府协商,划定山界3600多亩的山林归属寺庙所有。
因而,真如寺在1983年,就已经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现在也是国内重点开放的宗教场所,为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禅宗寺庙。

云居山真如寺
在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道膺禅师从江西宜丰洞山到云居山住持真如寺,以参禅修行为要务,重振洞上宗风。在寺庙中开创和继承佛教禅宗曹洞宗门,该寺庙在唐宋鼎盛时期,僧侣达到过1500多人。
如今,在寺庙中的僧侣不仅要参与农耕细作,做到部分自给自足,而且还要参禅修行,做到农闲农忙都不误禅。
据介绍,目前寺内大约有170名僧人,他们严守戒律,闭门修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持续三年闭门修行,每天在西禅堂内诵经打坐,几乎与世隔绝,斋饭只能从小窗口送入。
众生参禅的目的就是“明心见性”。在坐禅中静虑修心,“放下万缘,一念不生”。通俗地解释,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的思想。或者通过高僧点拨开悟,采用“曹洞敲唱”的方法,从而除掉私心杂念,妄想自消,清净心性,从而能看清楚自己的本性。
所以,禅修能除去烦恼,提高觉悟,培育德性,见性成佛。因为,禅宗强调:心即性,即觉,即佛。
修行悟道的过程是漫长而又清苦的。在冬季,云居山时常云雾缭绕,温度偏低,有时甚至要大雪封山,僧人们在冰冷的禅堂里打坐要忍受寒冷和孤独。近些年,山上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来到寺庙内的游人不断地增多,因此会不时地受到喧嚣打扰。然而,僧人们却能抵制干扰,静心修炼,仍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大城市里,以及名山之中有名的寺庙,它们庙宇轩昂雄伟,香火旺盛,都有着不同特点和悠久的佛教文明。但是,在不少的寺庙中,时常看到一些红光满面,身体富态的出家人,善于和游客打交道,穿梭在庙宇中推销与香火有关的生意,有的丈高粗大的一组香烛要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他们只关心香火,经营着寺庙中的一些买卖,过着闲适自在的生活。相比之下,云居山的僧人与之有着天壤之别。
我以为,有的和尚并不是真正地信仰佛教,皈依佛门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真如寺参禅修行的僧人,虽然面色苍白,身体精瘦,但他们内心十分强大,有着虔诚的态度和坚定的信仰。他们在不了解(无明)的世界里,或在迷途之中所遇到的痛苦,渴望寻求找回自己早日脱离苦海,从而追求一种永恒的境界。
同样的情形,我观察到真如寺和国内许多寺庙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很多人到庙中烧香拜佛,祈求许愿,都是为了向佛祖索求各种具体的利益。譬如求财、赐福和消灾,甚至一些貌似政府官员的人,抱着侥幸心理向菩萨磕头保佑,从心里寻求“道义”上的慰藉,以求得涉险过关。
如今,在社会中有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态度,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只是一种自私、迷信的行为,或者说,是在向佛“行贿”。
不可否认,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某些缘故,一代人不同程度地出现精神危机,而新时期市场经济的“风暴”又席卷中华大地,人们禁锢的心得到释放。从而,当下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精神状况出现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信仰缺失,感到迷茫痛苦,甚至迷失了自我。二是心态变化,为追求利益沉迷于物欲,心浮气躁,做出一些不冷静和不理智的行为,有的甚至走向了罪恶的深渊。
因此,如果说宗教有一种基本的价值,使众人追求信仰和增加信心,提供了容易接受和普及的方式,那么其中佛教是确定一种信仰最常见的形态。它能够去除人的烦恼和痛苦,从心里认识,从觉悟开始。
禅宗静默
1982年秋天,我初次游览云居山时,有一些事情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陪同京城来的美女记者,进山来到山腰转弯处,映入眼帘的是前不久修缮完毕、始建于清初的圆通寺。我们看到伫立在圆通宝塔下一位矮小的比丘尼,便走上前去询问,通过闲谈得知她的法号称纪宝释,我们还安慰她年事已高要注意保重。
当我们离开尼姑庵回眸再次告别时,站在远处塔下,这位素不相识的老尼姑竟然擦抹眼泪,在向我们挥手送别。瞬间,时空凝固,这种朴素真情的流露和慈悲为怀的场景,深深地触动女性柔软的心,女记者为之动容,快步迎上去再次安慰老人,并托付我来年去看望,可惜,第二年她已经圆寂在山里。
当来到云居山真如寺时,我们看见许多僧人穿戴着补丁袈裟在禅堂内诵经打坐,或者在田间耕种忙碌。这份人世间虔诚的心态和清苦的坚守,使我产生好奇而又感触深刻,他们为何要在山里过着这种清贫的生活?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已经开始关注佛学佛教中关于禅宗的思想。
释迦牟尼,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创立佛教。早期佛教最根本的思想是十二因缘、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它以苦为中心,苦的根源是“无明”(不了解、不认识)。因为,人们对宇宙间事物的本质不了解或根本无知,盲目追求和迷恋向往,甚至对生的贪恋都会产生痛苦和烦恼,从而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一切生命在本质上是痛苦的,或者说生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因为,人生具有最基本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不得、烦恼炽盛。这种相对或绝对的矛盾,前因后果(即“业报”)的关系,要想弄清楚并解脱痛苦,需要掌握修行的方法,比如八正道。它使人进一步了解或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铲除心里的“无明”,帮助众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最终跳出“生死轮回”达到涅槃。
同样,佛教各宗派都普遍认可“业”(动作、行为)的学说,这是芸芸众生信仰佛教的核心问题。他们认为,世界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内因而发,人的思维、行为都是从心里表现出来的,想做什么,开展哪些活动,其结果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业”的报应。因此,每一个人今生今世所作所为,决定着来世转生的好坏。
所以,佛教的理论价值和思想作用,不但可以提高觉悟,开悟能使佛性显现,去除“无明”的烦恼和痛苦,而且能够增长智慧,慧根在于佛法的启迪。
禅宗(又称佛心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主要受到印度大乘佛教的中道宗(空宗),与我国道家等传统思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中道宗提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非有非无,采取不片面的中道,在“有”、“无”二字上,被高一层面的解释说法而不断地否定,直到涅槃状态。显然,这与道家庄子所提出“坐忘”(忘了一切)的境界相似相同。
进一步看,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主要是《金刚经》的“般若”和《涅槃经》的“涅槃”思想。运用于“般若”中“空”的理念,破斥外相,看清本性。同时受到“涅槃”的“妙有”思想,包括中道思想、开悟观念和涅槃境界的影响。这两部佛教经典,也是印度大乘佛教在发展阶段上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始祖达摩到达中国在公元520—526年开创了中土禅宗。唐代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六祖慧能在广东曲江曹溪宝林寺(南华寺)创办南宗,以后禅宗的主流思想,一直受到南宗禅祖慧能的影响。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哲学、文化精神的基础是社会伦理,而不是宗教。如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禅宗南派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使得佛教禅宗在中国本土化。其主要思想理论,我理解为:
首先是心性论。在《涅槃经》中提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印度大乘宗派(即性宗)将“宇宙的心”的理念,引入到中国的传统思想之中,他们认为众生皆带有菩萨的本质,佛性就在人的心里。这与儒家孟子所说:“万物皆备于我矣”,人心与宇宙的心同一,或者是佛性的同一,并成为一个整体不谋而合。众生要普度成为佛,就要进行必要的禅修。
梵文中的“禅”(Dhyana),原意是指静坐敛心、沉思静虑。古印度佛教认为,打坐息想,静坐渐悟才是禅。而慧能禅师不赞同坐禅的方式,认为这容易被清规戒律所束缚。他有一种观点认为修行的方法,是不做任何形式的修行,或者说行、住、坐、卧都是修行。这种简易佛法,无心做事,自然成长和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禅修。因而,它并不神秘深奥,而且很容易被众生所接受,这也是道家的“无为”和“无心”的思想。
此外,禅宗还有一层特点含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次为性空论。佛教的世界观是缘起论,受到印度大乘佛教“缘起性空”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缘起、互相依存、相对变化和不断发展。这是佛教的“无我”、“无常”,认识世界和人生最重要的观念。
要正确认识事物的真相,提高觉悟和智慧都要缘起性空。因为,一切事物都有联系是相对的,但只是一个过程。然而,佛心已超越具体事物,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存在而本质是空的。
禅宗南派在觉悟提升上,也相信“缘起性空”理论。同时慧能禅祖认为,无常中有常,一切事物不是对立静止而是联系变化的。因而,佛性已超越无常与常,也具有一定的中道思想。
第三是迷惑论。对于变化无常的“娑婆世界”(梵文汉译是指“堪忍世界”或有缺憾的世界),人心不同程度地受到现实社会中“贪、嗔、痴、慢、疑”的污染,人无完美无缺,甚至某些缺憾是永恒的,比如“老、死”是绝对之苦。
由于人存在意识思维,对待客观事物的认识一时难以看清,容易造成思想上极为困惑和矛盾。一方面,一些人“无明”且无知,贪婪冲动,当达不到目的就感到痛苦,而欲望休止,又会觉得无聊空虚。另一方面,大多数人要认识“自我”是一件最难的事,真实的自己往往是隐藏在无意识之中。为此,很多人想方设法,要从精神迷茫和痛苦中解脱出来,从有限的生命中求无限,在欠缺中求完善,这时他已经有了宗教信仰。
与此同时,众生信徒要用虔诚真实的态度,寻求佛陀的帮助,经过修行逐渐看清楚自己的本性,从而解除心里的“无明”,但是成佛的关键,是将“无明”变为觉悟。
第四是开悟论。梵文中“菩提”(Bodhi)的本意是觉悟、智慧。在《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是指开悟的智慧。菩提是佛教的根本理念,觉悟需要悟性和智慧开导,觉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认识。南宗与印度小乘佛教、中国的北宗,所提倡的渐悟不同,它主张顿悟,“立地成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慧能禅师初次听到《金刚经》中的此句佛经时,心里豁然开悟(顿悟)。其含义:一切身外之物都是空的,什么都得放下。无所住是不住于烦恼心,要用智慧的心排除执着和迷惑,求见心中清净的佛性(即明心见性)。
于是《金刚经》,在他的《六祖坛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在说经中进一步解释,凡人世间的相,都是虚无不实的(包括菩萨塑像也做不出真相),很多时候自心容易被假相所迷惑。
因为,心性是实在的,自性(心)具有真实的佛像,佛就在心中。因此,用佛法智慧能开悟见性,认清事物真实的本质。
禅师们为了启发引导众生,有时甚至要施展所谓的“棒喝”、“机锋”、“公案”等手段,利用妙法慧根破迷,使得众多僧人“狠斗私字一闪念”,一瞬间猛然醒悟,开窍悟道顿时想开了,从而到达超凡脱俗的佛的境界。
禅宗高僧在提高觉悟上,能向众生指点迷津。慧能禅师作偈(佛经中赞诗、唱词)表达自己的观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空的,即“非心非物”,心胸灵空,抱出世态度,自性开悟。在清凉寂静的世界里,已经没有痛苦和烦恼,跳出轮回这便是涅槃。
南宗禅祖慧能的偈词,是禅宗的一种大智慧开悟的崇高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认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种大彻大悟之言论,超出现实世界看待事物的观点,与慧能对性空的看法如出一辙。
云居山真如寺的曹洞宗,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是由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一起创办,按照慧能禅师脉系发展而来。
该宗提倡“五位说”,其核心思想是“回互”并以理事圆融为宗旨,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回互”与“不回互”的关系。它是指事物之间既统一又区别,互相融会贯通。所谓“回互”的实质是统一,反之为“不回互”。这种对待事物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哲学观点,具有一定自然朴素的辩证法。
曹洞宗不仅弘扬禅宗南派的思想观念,而且理解参禅修行的方法。但是,它与南宗又有明显不同的地方,最主要是默默地实修坐禅。他们认为去掉妄念,理事圆融,倡导“默照禅”的思想,它的理论基础是“佛在心中”。要求僧人静坐悟道,严持戒律,才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所以,千百年来真如寺的僧人坐禅修行从不间断,目前真如寺也是我国正宗规范的坐禅祖庭。
随心体悟
晨曦沐浴着云居山的整个“莲花城”。此时,悠长深邃的钟声,从肃穆寂静的真如寺响起,又传向远处的壑谷之间。同时,这沉稳之声缓慢地潜入人心,似乎意味深长地提醒告诫着什么?……
我来到寺院内,站在传说是道膺禅师种植的,一棵已有千年以上的银杏树下,它果实无心被称之为“无心杏”。明代有一位诗人写道:“有实无心事最真,难将此语对旁人。”这寓意着悟禅的真谛,人只要有虔诚的态度,随心(或无心)、随性、随缘,才能发觉认识真实的自己。
阳光穿过“无心杏”树,一缕缕光线梳捋着我的心扉。我想,在复杂变化的大千世界里,佛教禅宗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又有什么社会意义呢?
首先,要过有信仰的生活。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精神危机,他们当中存在着精神匮乏、欲望贪婪,做人迷失方向,心灵经常受到折磨,其严重形态表现为信仰危机。
所谓的信仰,是指人的精神渴望追求一种具有永恒价值的目标,对于某人或某种事物的相信崇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且认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甚至可以为此付出一切。
佛教禅宗,之所以能够吸引许多民众信奉佛教,是因为佛陀的智慧能够启迪他们心灵,通过觉悟解除各种烦恼并摆脱困难。同时,要求信徒有一种真诚的态度,在清苦或者淡泊的环境中,持之以恒地坚守信念,相信前因后果关系中“业”的报应,不断地开悟向上(进步),从而摆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对待这份宗教信仰,暂且不作分析和评价它的倾向性如何,或者说,你是否选择这种精神追求?但是,佛教能够帮助人正视和克服困难,并且能够帮助人战胜自己的勇气,这种信心和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因为,灵魂、精神需要信仰支撑,美德、心态要在信仰中培养。
其次,学会掌握看待事物的方法。佛教禅宗的思想,强调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缘起、相对变化和相互依存的,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断地向前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人与人的联系都越来越密切。只有善于沟通交流,坚持互尊互敬,求同化异,才能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否则,互相争斗,互相拆台,将会造成两败俱伤,阻碍前进发展的道路,甚至要倒退和失败。
第三,寻找良知,培养一颗菩萨心肠。佛教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要普度众生登上彼岸形成佛的境界,就要在痴迷、虚假、品德、精神等一切事物中找到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将烦恼化为不同的觉悟,从而解除心中所引起的迷茫和痛苦。

1957年虚云老和尚118岁
要进行佛心(或佛性)的修炼培养,就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品德:做好事善事,不做坏事恶事。因为佛教有一个初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经过进一步观察,我发现智慧与道德不可分开。禅宗高僧云居山真如寺住持虚云老和尚,在圆寂时的遗偈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他最后离世的精华词句,不仅闪耀着智慧和高尚的品德,而且说明他已经达到圆满超然的境界。他告诫弟子,禅修的“正果”是什么,这也将让众生受益匪浅。
当我缓步跨入真如寺大雄宝殿后,室内布置的环境与其他寺庙大抵相同。有一些摆设的佛法器具,例如佛像、钟鼓、木鱼、经幡等,他们的用意其实很讲究,是佛教借助法器磨砺众生的心灵,这种方法也能帮助众人抵制各种诱惑,起到警示作用,因此,它并不是神秘和迷信的东西。
在庙宇内,菩萨无言、香火袅袅、梵音缭绕、经幡佛句,形成一种肃穆的高妙氛围。看到许多游人和信徒自觉地拜佛祈求,我仿佛听到佛与人的对话。跪拜者默默地细语:“阿弥陀佛,菩萨保佑。”菩萨注目,略带微笑地安抚:“行善除恶,慈悲为怀。”此刻,放在佛案左侧的圆形大眼木鱼,伴随着僧人念经吟唱而有节奏地叩响,并传来一阵阵清脆沉稳的声音。大家知道,水中自然生长的鱼昼夜不眠,佛教借助不闭的鱼眼,提醒僧人时刻集中精力修行悟道,也提示众生在红尘世界里要“警钟长鸣”。
临近中午时分,我穿过院内的甬道,见到一位僧人正在敲击挂在斋堂墙边的条形木鱼。走进堂内众人吃素食无声,用膳后碗筷摆放整齐,桌上和碗里没有剩余一粒米饭,这些都是在常年中逐步养成的良好习性。
因此,在佛教之中处处蕴藏着智慧,使人体会到良知的发现。同时,人心要有道德的教化,养心先养德,不断地修身养性,回归原本的善性。佛法使得众生在追求信仰和禅修的感悟中,不断地培养宽容、奉献、守信、善良的美德。
第四,从心里除去病魔。佛教注重养生先养心的观念,并提出人身体所有的病痛都是从“心病”而来。这与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中所谈到的“百病从心生”,从精神和心态上引起病因的认识非常吻合。
在佛经中表明,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而在佛法中有对应的八万四千个法门,能消除治疗众生“贪、嗔、痴”等各种各样的烦恼和痛苦。
通过分析比较,我认为从滋生烦恼与觉悟认识两方面看,在人的心态上是一对矛盾,我们要怎样看待它们又如何解决呢?
一是贪欲与平淡。从生理上看,人心不断地扩张产生欲望,如不加以克制,人将要索取越来越多的东西。但是贪欲之心,又害怕失去获得之物而负担过重,因而沉沦于痛苦的深渊。
同样在获取和舍弃之间,有的官员退位离任后,心里找不到平衡点,认为在位时“含金量高”,一旦退出“人走茶凉”,觉得郁闷难受,有一种失落感。而佛教禅宗的旨意,要求众生静心悟道,从心性上做到淡泊、淡定、淡雅。只有宁静淡泊,不受名利诱惑,才能使人摈弃妄念和私心,清心寡欲,舍去牵挂;只有拿得起放得下,才能与世无争,并能从中获得健康长寿的秘诀。
二是嗔恚与慈悲。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造成一些人心浮气躁,逞强争胜。当遇事不顺时,容易急躁发怒,心情始终冷静不下来,有的人在房屋里就是待不住,“魂不附体”地外出到处游逛,甚至有些性格原本实在的人,在虚假浮躁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造成性格的扭曲。
从中医上解释,他们在浮、沉、迟、数等脉象上的某方面已经出现问题,有的是情绪因素所致,甚至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出现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等并发症。
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外界事物的变迁,众生要做到心平气和,用心向善,气血调顺,阴阳平衡。可以坚持不断地修身养性,调心入定,专心致志,静心体悟。
禅修,不仅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会引发意识思维的潜能,减轻外界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因为,禅定一方面可以缓解焦虑,释放压力,减轻痛感;另一方面使人性格平和,内心圆融,慈悲为怀,并能够恭谦感恩和乐于助人。从而可以平息嗔怒之心,内心放松安静下来,消除心烦意乱和心浮气躁的现象,达到治愈生理及心理疾病的效果。
三是愚痴与达观。在现实的社会里,有许多人精神空虚或者执迷不悟,用愚昧、狭隘、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他们要么态度消极虚荣心强,心胸狭窄不豁达开朗,很不理智地与别人比较。或者斤斤计较,帮助了人总是觉得别人亏欠自己,使得心态不平衡而多愁善感,极容易造成疾病缠身。要么态度傲慢无理,自暴自弃,感到无望而放弃人生。
佛教缘起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过程,事物的现象是相对变化和互相依存,而最终结果是性空(本质是空的)。因此,通过佛法的智慧进行改造和觉醒,启发人凡遇事都要想开点,宽以待人,领悟到“好人有好报”的道理。还要做到多一分宽容,少一分烦恼,从而使人心胸开阔,正气充足,延年益寿。
人们常说“吃亏是福”(丧失原则的大亏除外),吃亏多了不仅仅是“吃一堑长一智”,而且在各种烦恼中,通过智慧能够克服不同的痛苦,并且带来感悟后的各种快乐,你的精神世界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要珍惜烦恼,同时,我们也要敢于正视烦恼,才能在觉悟中有所收获,从而成长为一个有健康的心态,而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人。
景致独好
云居山是集佛教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它总面积约216.5平方公里,在酷暑盛夏,山上风景区内的平均气温在26℃,因此,它也是避暑休闲和宁静修行的好去处。
以山顶盆地“莲花城”里的真如寺为中心,四周的瑶田寺、云门寺、圆通寺等形成外围,呈现出云居山独特的佛教文化。
一直以来,被人们称之为“云岭甲江右,名高四百州”的云居山,并不是以山势险峻而著称,它主要是云山雾罩且幽静迷人的云顶风光吸引人。当游人脚踏浮云,身披雾纱,轻盈地行走在南麓山巅平地时,宛如遨游在天间仙境。为此,吸引了大批的历代文人墨客云游此山。
北宋大文豪苏轼(苏东坡),被“莲花城”恬静的氛围所感染,挥毫作诗一首:“莲峰簇簇绕华台,一钵中央倚镜开,对寺面看云捧出,当湖直逼海浮来”。他引禅入诗,超然感悟,为真如寺增色不少。在山上,如今还保留下来的古代诗篇共有250多首,其中代表人物有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朱熹、陆游等。
北宋佛印禅师在住持真如寺时,在“莲花城”赵州关内碧溪上建设了碧溪桥(又称佛印桥),他常与探访的好友苏东坡,在桥边坐石上促膝谈心。现已留下“佛印桥”、“谈心石”和“石床”等多个古迹。
位于山门赵州关口外,保留着真如寺祖师道容和道膺的塔林,山上多处遗存众多高僧的法塔。坐落于五龙潭东北约3公里处的“祇树堂”,相传是道容祖师在此结庐修行悟道之地。
尤其是真如寺后端西北侧,于1990年建成的“虚云纪念堂”,由当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五个大字,镶嵌在门上墙内显得格外醒目。堂内有虚云老和尚的生平介绍,并展示出一部分遗物。在赵州关外还建有虚公塔院,其中建有他的舍利塔。
目前,真如寺由纯闻大和尚为方丈。他秉承祖训,延续历代住持的宗风,使得寺庙内香火旺盛,禅风浩然。
真如寺里的很多高僧,曾经在我国佛教界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除了虚云老和尚、一诚禅师等有名望的宗师以外,还有诸如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长性福大和尚,全国政协委员海灯法师,“文革”后首任住持悟源禅师等等。他们都先后执掌过该寺庙,在宗教界和社会各阶层弘扬佛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造诣的弟子,并担任社会团体的一些要职。因此,该寺庙已经成为国内佛教禅宗有名的道场。
我喜欢一个人静默地站在“莲花城”中,目光游离地看着四周莲瓣似的群山叠翠。尔后,静静地凝视着远处的山峰,脑海里回味着苏东坡那种意境般的诗句……仿佛置身在莲花之中,噢!它恰似一朵凡尘中最美丽的莲花。
春天里,云居山的自然景观,要数南麓东部的百花谷,令人憧憬。整个谷壑纵深12公里,景区面积约15.5平方公里。
雨过天晴,我沿着山间的小路行走,只见青峰滴翠,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繁花盛开。一路畅游品闻着山水百花的气息,沁人肺腑又净化心灵。它富有灵气的生命力和野趣横生的景象,与宁静平和的“莲花城”,形成了一动一静的美丽画面,给予游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无尽的感悟。
进入百花谷,主要有弘觉道场、仙人足印、五龙潭瀑布、飞来石、观音镜、祇树堂、百米大瀑布、百花溪、石鸡和欢喜石等景点。其中山谷最深处的欢喜石,古人有诗云:“一上欢喜石,终身不出山。”它近观修河水流环绕,遥眺匡庐俊秀奇峰,聆听古木松林涛声,因此,其胜景名石备受游人的推崇。
云居山不仅山水独特灵秀,名胜古迹甚多,而且处处蕴藏着神奇无穷的力量。
有一年盛夏,当我刚进入山门,缓步走向不远处的明月湖,看到在绿色的荷叶衬托下,湖中一朵红色的睡莲花在冷泉、烈日、涟漪和泥沼中,仍然分外妖娆地绽放。这使我联想起人生的各种烦恼、痛苦,也要在复杂困难的世界里,不断地磨炼、觉悟和克服,使得人在智慧的源泉中茁壮成长。
当我触景生情,还沉静在人生的感悟之中时,抬头看见湖水边,一位穿着朴实的中年女子,正在静目深闻着一朵洁白的荷花。我在想,这种无形无味淡淡的清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气味。当回顾一生,可惜,有许多人不会品味自己心灵的芳香,而空过一世。
我羡慕这位看似清贫孤单的女士,她不仅用心去寻找、关注和品味荷花,而且她已经走进自己富有的心灵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