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谜的理论解答》简介
《历史之谜的理论解答》这本书是由.姜佑福著创作的,《历史之谜的理论解答》共有54章节
1
目录
目 录 引 言 上篇 马克思思想视域中的现代世界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历与哲学革命 第一节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经历 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二、从波...
2
引 言
早期哲学革命奠定了马克思对人类历史尤其是现代性社会的根本性理解。在人们日常的感性活动亦即直接的生产性劳动中,蕴含着破解“历史之谜”的钥匙:如果说“历史”之为“历...
3
上篇 马克思思想视域中的现代世界
...
4
第一章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历与哲学革命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是一还是多,是断还是连?学术界曾经围绕这个问题聚讼纷纭,甚至今天还有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定论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的不...
5
第一节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经历
马克思是一位早慧的思想家,《共产党宣言》等传世篇目写作时,还不满30岁。马克思同时又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思想家,《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已经接近50岁,而且在有生之年...
6
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1835年9月,马克思从特里尔中学毕业。中学时代,马克思已经接受了良好的人文教育,修习过希腊语、拉丁语、德语和法语,并且达到了能用多语种写作的水平。其中,最脍炙...
7
二、从波恩到柏林
中学毕业之后的第一年(1835年10月至1836年8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专修法学。由于与人决斗(具体原因已不可考),并被人告发曾在科隆携带违禁武器(未...
8
三、《博士论文》与自我意识哲学
1838年5月15日,老马克思过世。从马克思母亲和姐姐索菲亚的书信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曾经答应家人尽快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拿到学位。但一方面由于健康方面的原因,另...
9
第二节 思想转变的开端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由于普鲁士国王和文教大臣的更换,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意识形态气候的变化,马克思接受布鲁诺·鲍威尔等人的建议去波恩大学任教的前景变得极其渺茫。1842年10月,在投给...
10
一、《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历练
关于《莱茵报》时期的思想经历,马克思本人有十分可靠的叙述:“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
11
二、《德法年鉴》与独立思想的发端
1842年3月17日,马克思退出《莱茵报》,6月19日与燕妮完婚,同时接受了卢格的邀请,担任《德法年鉴》的编辑。11月,这对新婚夫妇就去了巴黎。《德法年鉴》虽然...
12
三、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我们在前文提到过,《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已经与“自由人”公开决裂,并在《德法年鉴》的重要论文《论犹太人问题》中对布鲁诺·鲍威尔展开了直接的论战。而在接下来的《1...
13
第三节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经由费尔巴哈超越黑格尔
自从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关于哲学革命这个话题,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迄今为止,似乎仍然是一件聚讼纷纭的事情。近一百年前,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文...
14
一、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在脱离黑格尔哲学以及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过程中,马克思认真研读和高度评价过费尔巴哈。燕妮在1843年3月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到:“今天早晨,我在收拾房间,把棋子放回...
15
二、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我们知道,马克思从《莱茵报》退出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批判性研究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撇开具体内容不谈,单就哲学基础上的判断而言,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不满主要...
16
三、新世界观的基本纲领
如何正面系统而有条不紊地陈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或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学界迄今为止也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任务。妨碍这一陈述的内在困难主要包括...
17
第二章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现代性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是马克思一生用力最多的理论工作。按照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的解释,“批判”之为“批判”,指的是“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
18
第一节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及其附属物的批判
单纯从文献整理的角度看,一般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就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其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
19
第二节 经济社会形态理论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深入剖析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一开始就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接触密切相关,但对作为现代世界理论“副本”的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并非马克思真正的目标,他的真正...
20
一、诸种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区分
关于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向来有“五大经济社会形态”和“三大经济社会形态”的区分与争论。但从这些说法的文本来历而言,“五大形态”说的正式提出实际上还略晚于“...
21
二、资产阶级社会的内在逻辑结构
如果说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学说实际上已经从总体上描画了人类史前时期亦即“异化”时代的基本轨迹,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还要再用余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资本论》的写作中去呢...
22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哲学革命的究竟关联
恩格斯曾经多次强调,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成就,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点。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总是存在某些...
23
第三节 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性分析及其当代启示
尽管西方现代社会的发端是狭义的“市民社会”的兴起,并由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解放”运动,诸多社会因素与政治领域分离开来,但并不等于“政治”维度因此就萎缩了...
24
一、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现代政治国家的哲学分析
马克思关于现代政治的批判性分析,奠基于他对黑格尔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批判。换句话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是直接衔接黑格尔的。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意味着马克思和黑格尔...
25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以及现代政治自身的批判
显然,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关于现代政治架构的基本分析,亦即接受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这一现代政治的基本事实。但与此同时,马克思又猛烈抨击了黑格尔,认为黑格尔法...
26
三、马克思的批判性分析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启示
在上述概括梳理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建构性政治”话题来稍作引申,简单剖析一下马克思的批判性分析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启示。 首先,我们应当总体性地反思一下黑...
27
下篇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
28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历史之谜”的理论解答。但由于世界历史进程本身的迂缓曲折,由于各个国家与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具体差异,马克思主义也不...
2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当代中国“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我国国民生活和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重要话题。在此我们拟先就一般所谓“理论”和“理论创新”的含义作一番必要的考察,并在突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
30
一、“理论”的一般观念与“理论创新”的现代性内涵
何谓“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中的“理论”的内涵以及“创新”的基本性质如何?让我们从澄清日常意义上的“理论”观念出发来切入这些问题。《美国传统词典》关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