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博士毕业之后,一直想改变博士论文“读书笔记”的形式,重新写一遍自己对马克思思想的基本理解。最后发现交出来的产品仍然难以摆脱类似的命运。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本书仍然是一个“自我教化”的产物。但如果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读者对马克思思想的兴趣,进而动身去阅读马克思的基础文本并对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基本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的话,那就是笔者最大的荣幸了。

本人自2006年7月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2012年10月转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期间,受教于吴晓明、王德峰、潘世伟、俞宣孟、童世骏、周山、何锡蓉、陆晓禾、方松华、曹泳鑫、黄凯锋、刘杰、胡键、杨卫、邹诗鹏、王金林、丁耘、陈立新、崔唯航等诸多师长与前辈,同时也得益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点硕士、博士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课程的经历,在此一并谢过。

要特别感谢徐达华先生资助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开展“文明比较与中国道路研究”(2015—2019)。在组织设施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有幸结识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同学同道,延请了上海及外地诸多名家来课题组座谈研讨,本书的很多思考从中受益良多。因此,也要特别感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各位同事,尤其是陈祥勤、马庆、马丽雅、冯莉、郭丽双、娄雄、纪敏等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支持与帮助。

还要特别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陈军博士。自2015年年初约稿至今已逾三年,感谢陈军博士的耐心、宽容、勉励、支持与辛劳,使本书最终得以付印。

最后感谢家人尤其是我母亲和妻子的默默支持与奉献,使我作为两个男孩的父亲在上海这个生活成本极高的大都市,能够保持一种近乎单身汉一样的自由心境与工作状态。

姜佑福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