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4  智能农业的发展趋势

9.6.4 智能农业的发展趋势

近十年来,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农业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研究,实现了物联网在农业生产、资源利用、农产品流通领域,物—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与精细农业的实践与推广,形成了一批良好的产业化应用模式,推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还促进了农业物联网与其他物联网的互联,为建立无处不在的物联网奠定了基础。我国在农业行业的物联网应用主要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等环节信息的实时获取和数据共享,以保证产前正确规划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产中精细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节本增效、产后高效流通,实现安全溯源等多个方面,但多数应用还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智能农业的发展具有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较高的RFID成本限制低附加值的农业的智能化;农作物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限制WSN在智能农业中的普遍应用;由于农业物联网具有感知数据量大、无线通信带宽低、时效性强的特征,网络节点在能量、计算、存储及通信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性等。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农业,就必须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农业传感设备必须向低成本、自适应、高可靠、微功耗的方向发展;二是农业传感器网络必须具备分布式、多协议兼容、自组织和高通量等功能特征;三是信息处理必须达到实时、准确、自动和智能化等要求。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助推器和加速器,也将为培育物联网农业应用相关新兴技术和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无限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