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信息系统
1.中国银行体系概况
中国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为监管机构,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管;中国银行业协会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盈利社会团体,是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4]。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主体,截至2013年底,我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3949家,从业人员355万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2家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5家城市商业银行、468家农村商业银行、122家农村合作银行、1803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42家外资法人金融机构、1家中德住房储蓄银行、68家信托公司、176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3家金融租赁公司、5家货币经纪公司、17家汽车金融公司、4家消费金融公司、987家村镇银行、14家信贷公司以及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此外,银监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还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货币经纪公司。
中国银行体系构成如图1-4所示。
(1)政策性银行 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目前,银监会在统计口径中将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列入政策性银行,将国家开发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并列统计。
(2)大型商业银行 是指国有的五个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大商业银行都是综合性商业银行,业务涵盖面广泛,代表着中国金融界最雄厚的资本和实力。
(3)中小商业银行 指五大商业银行以外的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国务院根据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批准成立的股份制银行,包括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平安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恒丰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央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产物,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有力补充。
图1-4 中国银行体系构成图
(4)农村金融机构 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5)邮政储蓄银行 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基础上组建的商业银行,承继原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并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批准、核准的业务。尽管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数量方面可以与五大行相媲美,但在银监会监管工作中,邮储银行被单独归为一类,不属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范畴。
(6)外资银行 包括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如花旗银行(中国)、汇丰银行(中国)等。
(7)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8)信托公司 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设立的主要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
(9)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0)金融租赁公司 依据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以经营融资租赁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1)汽车金融公司 依据自2008年1月24日起施行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12)货币经纪公司 指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通过电子技术或其他手段,专门从事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融通和外汇交易等经纪服务,并从中收取佣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2.银行主要业务简介
银行最为基础的业务为存款业务与贷款业务。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需求,银行业在逐步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目前银行业比较成熟的业务可以总体分为4类,即存款业务、贷款业务、资金业务和中间业务[4],如图1-5所示。
图1-5 银行的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 包括个人存款业务和对公存款业务。其中,个人存款业务有活期储蓄存款、定期储蓄存款、定活两便储蓄存款、教育储蓄存款、外币储蓄等多种方式;对共存款业务有单位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通知存款、对公外汇存款、集团账户存款等[4]。
(2)贷款业务 包括个人贷款业务和公司贷款业务。其中,个人贷款业务有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个人消费额度贷款、个人助学贷款等;公司贷款业务有流动性资金贷款、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等类型[4]。
(3)资金业务 包括短期资金交易,如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国债、短期融资券、回购协议、同业拆借、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业务,如国债、公司债;外汇业务,如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品业务,如外汇金融期货、外汇期权、利率期权、利率掉期、股票期权、股票指数期权等[4]。
(4)中间业务 是银行不需动用自己的资金,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优势,以中间人的身份代理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等[4]。
从币种来看,银行业务可分为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从服务对象上来看,银行的业务面向的对象有个人客户、公司客户和机构客户,如图1-6所示。
图1-6 银行业务按币种和客户分类示意图
此外,为了支撑不同业务的经营发展,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银行开通了多种服务渠道,包括银行柜面、ATM、POS、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客服中心等。
3.银行的主要信息系统和结构
伴随着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而建立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等各种IT设施,以及建设在这些IT设施之上的各类信息系统,已成为银行开展业务、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大大简化了商业银行对各种收益风险的模拟计算,帮助分析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使商业银行可以推出大量具有复杂结构的金融产品,为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和整个市场的风险控制提供了便利。同时,信息系统的应用也正在改变着传统商业银行为社会提供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等功能的方式,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移动支付的发展,使得交易和支付结算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瞬间完成资金在全球范围的调度与转移。
根据商业银行性质和规模不同,其信息系统种类和数量具有较大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两大类,基本覆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运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日常经营管理需求,如图1-7所示。
(1)业务系统
1)核心业务系统群。定位于对整个商业银行的本外币业务的统一处理平台,完成后台业务涉及的账务处理、支付、结算等操作。该平台由个人负债、现金管理、支付结算、信贷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能够为商业银行管理、分析、决策提供业务原始数据,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的系统结构、系统核心和一系列开发规范与约定的总和。
图1-7 银行的主要信息系统
2)信贷业务系统群。定位于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通过对信贷机构的业务控制、授权控制、参数控制、客户贷款审批流程控制、贷后跟踪等实现对信贷业务的监控和约束,帮助商业银行控制和降低贷款风险。
3)资金业务系统群。定位于满足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管理决策的系统,包括公共管理、前台交易处理、中台风险管理、后台核算等子系统,实现及时评估资产质量,评价投资绩效,提出投资策略,并得出风险控制指标。
4)国际业务系统群。定位于实现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管理以及外汇资金管理服务。
5)信用卡系统群。定位于实现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服务和内部管理,包括申请、发卡、收单、清算、催收、风险管控以及影像处理等子系统。
6)渠道系统群。定位于银行内外部员工、客户、合作伙伴接入银行业务和应用的途径,包括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客服中心、银行卡交换、联网联合等。
7)运营支持系统群。定位于商业银行信息系统运行保障和生产环境的支持、管理系统,包括运行保障平台、服务台、查询系统等。
(2)管理系统
1)客户关系系统群。定位于提供商业银行客户信息和客户关系的统一视图,包括客户信息系统和客户关系系统等。
2)决策支持系统群。定位于在全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实现对商业银行业务和决策的辅助支持,包括数据仓库、业务数据分析、业务报表等系统。
3)风险管理系统群。定位于商业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业务、技术和管理运行平台,包括信用、市场、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分析、报告等功能。
4)财务管理系统群。定位于将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及核算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处理,提高财务操作效率,包括财务管理、业绩价值管理、分析决策、价值预算等子系统。
5)办公门户系统群。定位于实现商业银行日常办公管理、OA等支持,包括综合办公、门户网站、邮件系统、知识库、考勤系统等。
4.我国银行信息系统的发展演变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单机业务应用、县域微机联网、地市级数据集中、省域数据集中、全国数据集中,目前各大、中型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建设,并广泛开展应急演练相关工作,如图1-8所示。
图1-8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
在全国数据集中模式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部署一般采用总行集中部署结构。客户通过网点、渠道发起的业务申请,经过层层网络传递(见图1-9),直接提交至部署在总行的业务系统进行处理。部分信息系统会在分行前置进行汇总处理后提交至总行核心层(见1-10)。
5.当前的研究热点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研发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当前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概念或技术,包括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6]。
(2)大数据 大数据技术(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信息的地步。根据Gartner的定义,“大数据”是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需要新的处理模式才能使其发挥出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7]。
(3)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对互联网资源的一种形象说法。之所以称为“云”,是因为它在某些方面具有现实中云的特征,即规模比较大、可以动态伸缩、边界模糊、无需确定具体位置等。
图1-9 商业银行网络结构示意图
图1-10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部署结构示意图
(4)物联网 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实际上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