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研发风险

1.2.2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研发风险 [1]

对商业银行来说,由于所从事行业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其信息系统不但具有普通信息系统的各类复杂性,而且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1)安全稳定性要求高,安全形势变化快 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业务服务和数据都很重要,一旦受到破坏将对商业银行及其客户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商业银行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很高。但随着IT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开放程度的加深,信息安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近几年黑客攻击的主要方向由网络攻击转向应用层攻击、APT攻击,迫使信息安全防护工作从过去的网络、系统层安全加固转变为应用层、研发阶段的安全加固,而未来这些攻防技术演变仍将继续,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信息系统种类繁多,技术复杂 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涵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多个领域。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且随着需求的变化和技术更新不断发展变化。这些信息系统采用的开发语言不同,平台和架构也不同,又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和技术复杂度,安全设计复杂度也很高,对研发风险管控工作的统筹开展提出了挑战[9]

(3)管理要求来源多样化,管理复杂 当前,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着多方面的监管要求。这些要求既有行内的,也有行外的;既有监管机构的,也有信息安全业界的;既有管理要求,也有技术要求。同时,这些要求的来源不同,侧重点和细化程度不同,甚至有的相互冲突,给研发人员造成一定困扰,亟待统筹规范[9]

(4)监管检查频繁,整改成本高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发布了一系列指引,其中包括了信息系统研发相关的合规性要求。这些要求也是监管机构进行检查的重点,如果未能在研发阶段落实,信息系统上线后仍需进行整改,将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和变更风险。从根本上说,这些合规性要求也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此,研发风险管控工作将这些合规性要求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5)广泛使用外包开发,外包风险较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研发模式有自主研发、合作开发、外包和外购几种。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以自主研发为主,并有少量外包和外购系统;中小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合作开发、外包、外购方式;农村金融机构则主要采用外包、外购或者依托其金融机构股东的信息化设施。在外包或外购过程中,信息系统的研发过程存在多种不可控风险,如系统存在安全漏洞、系统留有后门等。因此,有必要将外包风险纳入研发风险管控工作范围之内。

(6)生产运行风险集中,运维安全需求前移 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看,生产运行约占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80%,而在银行信息系统研发过程中,对软件、数据及通信等方面的风险重视往往大于生产运行风险。另一方面,数据大集中也形成了生产风险的高度集中。很多早期投产的系统,缺乏有效监控和运维手段,导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带来诸多风险和不足,如缺乏有效的运维工具,故障响应、判断和解决时间过长,或者直接登入后台生产系统查询,操作风险较高等。生产运行稳定是信息系统投产的前提条件之一,很多生产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在研发过程中加强安全设计即可防范。

如前所述,信息系统研发风险是在信息系统研发阶段可能引入的,导致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风险。信息系统研发风险的产生与信息系统研发的复杂性、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等有很大关系。由于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在商业银行研发风险管控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常见的安全设计风险、系统漏洞风险、变更维护风险外,还应重点关注合规性风险和外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