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名家及碑帖作品

二、汉代名家及碑帖作品

汉隶传世作品有简牍、碑刻等。简牍作品生动活泼、逸野恣肆、自由真率,富于生活气息。碑刻则是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有的立在庙堂,渊雅端重;有的依山摩崖,神远意畅;有的铭刻经典,严谨工整;更多的则记墓颂德,各逞风姿。可谓一碑一奇,百花争艳,充分显示了隶书的艺术魅力。

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汉代隶书,都是凭当时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来的。可惜当时书丹的作者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后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铭文内容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华山碑》《曹全碑》《张迁碑》等。

汉代书法代表书家有:张芝、蔡邕。

汉代书法代表碑帖主要有:《帛书老子乙本》《马王堆竹简》《西狭颂》《郙阁颂》《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华山碑》《史晨碑》《乙瑛碑》《石门颂》《衡方碑》《白石神君碑》《朝侯小子残石》《赵葑碑》。

蔡邕:《熹平石经》。

皇象:《急就章〈玉烟堂帖〉》。

张芝:《草书帖》。

1.《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图2-8 《马王堆帛书》(局部)

2.《西狭颂》

《西狭颂》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摩崖巨构,其文体优美,遣词精彩,集篆额、正文、题名、题记及刻图为一体。其气韵高古的书法艺术和宏朴简劲的汉画风格为中外书画家称赞不已。杨守敬的《平碑记》誉其“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徐树钧的《保鸭斋题跋》叹其“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梁启超的《碑帖跋》颂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图2-9 《西狭颂》(局部)

3.《张迁碑》

《张迁碑》全称《汉故穀城荡阴令张君表颂》,又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二月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额篆书“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张迁碑》明初在山东东平县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文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生平事迹及为人。此碑出土较晚,保存尚称完好。

图2-10 《张迁碑》(局部)

《张迁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但也参以圆笔,笔画严谨丰腴而不平板,雄强拙厚而不僵笨,线条挺直中有俯仰变化;结构方正严整、端正朴茂,寓平于险,外敛内张;字形大小不拘一格,方扁一任自然;整体布局上下呼应,左右连贯。全碑气息宽博宏大,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碑十二字似篆若隶的碑额,这些字笔画上紧下密,以至相互穿插连接在一起,用笔既有篆书的圆转,又有隶书的方折,极为灵动飘逸,结构宽扁,自然天成,为研究汉篆的上佳范例

4.《礼器碑》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为赞扬韩敕修饰孔庙和制作之事。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自欧阳修载入《金石录》后,后人多有著录,有“汉隶第一”之称。

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碑的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

图2-11 《礼器碑》(局部)

5.《曹全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纵253厘米,横123厘米。碑阳20行,行45字,碑阴题名五列。藏西安碑林。明万历初陕西郃阳(今合阳)莘里村出土,曾存郃阳孔庙,明末断裂。碑主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故城在今甘肃敦煌县西)人。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举孝廉,除郎中,转任郃阳令。曾随军征疏勒,有战功,为官期间有政绩。属吏王敞等为其勒石纪功。

图2-12 《曹全碑》(局部)

此碑在汉碑中极负盛誉,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视。结体扁平匀称,娟秀清丽;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成熟期飘逸秀丽一路书法的典型。《曹全碑》不仅字写得美,而且石质坚润,刻工精良,所以历千余年而字口清晰,棱角分明,在汉碑中少有如此完好的。此碑对后世影响很大,临习者甚多。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

6.《史晨碑》

《史晨碑》分前、后碑,刻于一石。后碑刻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二月,所谓前后并非按刻碑年代先后而定,前碑后刻,但因碑文面南方向,故称“前”。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碑内容为鲁相史晨奏请祀孔庙事。后碑乃奏请春秋祀孔庙及享礼的盛况,又称《史晨奏铭》。《史晨前后碑》尺寸一致,从书法风格看也是出自一人之手。

《史晨碑》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造型丰美多姿,波挑分明,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为汉隶成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万经在《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乙瑛碑》、韩敕《礼器碑》之右。”杨守敬的《平碑记》也说:“若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不可及,此种是也”。

图2-13 《史晨碑》(局部)

7.《乙瑛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高3.6米,广1.29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奏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图2-14 《乙瑛碑》(局部)

《分隶偶存》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郑簠每喜临之。”碑文为秦牍式。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风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气度高古典重,字亦刚健有风韵,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尽管从艺术创作的要求看,《乙瑛碑》这样的作品显得过于工整和拘谨,但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巧是比较合适和方便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

8.《石门颂》

《石门颂》为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与洛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全文共655字,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的《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

图2-15 《石门颂》(局部)

9.《急就章》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皇象著有书论《论草书》,传世书迹有《文武帖》《急就章》《天发神谶碑》等。今世仅存《急就章》石刻,相传为皇象书。又有数种,文字多少有异同,以松江本最为著名。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含蓄,又多隶书笔意。结字工整,法度森严。整篇观之,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它是学习章草的优秀范本

图2-16 《急就章》(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