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用笔法”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写下的一段话。七百多年过去了,赵氏这段关于书法用笔与结字的论述成了人们经常引用的论书名言。为什么短短的两句话,能够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甚至在七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书家议论不休的话题?这是因为这段题跋,明确地指出了书法创作中用笔与结字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肯定了用笔在书法创作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用笔与运笔的相关概念
广义包括执笔、运笔,狭义指运笔。通常所谓用笔,主要指运笔,因为用笔最终要落实到一笔一划的书写上,落实到具体的书写动作上。执笔是用笔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具体的执笔方法前面已有所述。
运笔指书写过程中手腕对笔锋的控制、运用。运笔的前提是执笔得法。古人所谓用几分笔即用锋的分寸,涉及提按的力度、幅度,亦属于用笔的内容。中锋用笔要执笔端正,笔锋在墨线的中间,用笔的力量要均匀,笔锋垂直于纸面,其效果圆浑稳重。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用力不均匀,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其效果毛、涩变化丰富。
1.中锋
“中锋”行笔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书法用笔中的“千古不易”的准则。所谓中锋用笔,就是让笔头的锋端在笔画正中运行,其要点是将笔锋垂直,做到左右不偏,线条两边齐平,把笔锋裹入毫中,在笔的运行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角度来旋转笔管,使笔锋在运行中得到不断的调整。这样行笔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使线条更饱满厚实,内涵更丰富,有立体感。我们知道,笔锋是锥形的,如果起笔不运用逆锋,那么线条的起端也就成了锥形,这就需要要通过回转的办法把线条的起端处理圆润,收笔处要回锋,道理也是一样,就是要使笔画饱满含和。
一般来说,我们在书写楷书时,大部分是以中锋运笔为主的。
2.侧锋(偏锋)
所谓侧锋,是笔锋所处的位置在中锋与偏锋之间的一种用笔方法。侧锋用笔执笔偏侧,笔锋在墨线的边缘运行,笔锋与纸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变化非常丰富。侧锋用笔是中锋用笔的必要补充,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点画痛快淋漓,跌宕多姿,富有变化。正如古人所说的“正以取劲,侧以取妍”。我们在王羲之、苏轼、米芾等书法大家的作品中常可见到侧锋笔法的运用。
(二)经典用笔分析:永字八法
“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唐】李阳冰
图4-1 永字八法
唐代张怀瓘在《玉堂禁经》中说,“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并有图示“永”字的八种点画。“永字八法”的笔画顺序为:点为侧,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
1.点:如鸟之翻然侧下
点,也就是“侧”。点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图4-2 “点”法
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2.横:如勒马之用缰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如万岁枯藤
竖,也就是“弩”。“弩”是“有力”的意思,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图4-3 “横”法
图4-4 “竖”法
4.钩:如人之踢脚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戈”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图4-5 “钩”法
5.挑(提):如策马用的鞭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图4-6 “挑”法
6.长撇:如梳篦掠发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图4-7 “撇”法(长撇)
7.短撇:如鸟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图4-8 “撇”法(短撇)
8.捺:如一波三折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
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图4-9 “捺”法
(三)“欧颜柳赵”四体用笔分析
下面,我们结合“永字八法”,选取“欧颜柳赵”四家的其中一个代表作品,分析其用笔特点。
1.欧体:《九成宫醴泉铭》
欧体的风格特点:法度森严,雄沉险绝。
欧阳询书法用笔方整,略带隶意,笔力刚劲,一丝不苟。清包世臣曾说:“欧字指法沉实,力贯毫端,八方充满,更无假于外力。”就是说欧字强调指力,写出的笔画结实有力,骨气内含,既不过分瘦劲,又不过分丰满。每一笔画都是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轻重得体,长短适宜,恰到好处。欧字的用笔还讲究笔画中段的力度,一些横画看上去中段饱满,得“中实”之趣;一些字的主笔都向外延伸,更显中宫紧密,尤其是右半边的竖画,常向上作夸张延伸,显示其超人的胆魄。这些都是欧字用笔的独特之处。
图4-10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2.颜体:《多宝塔碑》
颜体的风格特点:雍容大度,雄浑健润。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有盛唐的气象。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图4-11 《多宝塔碑》(局部)
3.柳体:《玄秘塔碑》
柳体的风格特点:骨力洞达,遒劲刚健。
柳公权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
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他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
图4-12 《玄秘塔碑》(局部)
4.赵体:《胆巴碑》
《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书于延祐三年(1316年),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赵孟頫晚年碑书之笔。
赵体的风格特点:妍媚丰满,婉转秀劲。
第一,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图4-13 《胆巴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