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作
学习书法,实际上就是临摹与创作两大块。临摹是基础,创作才是目的。
书法创作,是指个人创作的文意(也可以是他人的,但必须令你感动的),通过与之相匹配和谐的笔墨(书体、书风、字的大小、墨色的浓淡等)、章法(各种书体有各自的章法;就楷书而言,字距行距的设定、有无界格、乌丝栏等)、字幅(条幅、横批、镜心、扇面等),表现出一幅完整书法作品的创作活动过程。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由这样的部分组成:正文、落款、钤印。甚至与后来形成的品评题跋、装裱形式等共为一体。
(一)影响创作水准的因素
创作是作者综合性素质的表现,影响的方面很多。
1.功力技巧
再好的艺术构思,离不了技法的功力和笔墨的技巧,如对作品“铁画银钩”“笔力杠鼎”的形容,都是对技法的赞赏。这是一幅作品能否立得住的基础。
2.艺术才情
这里含有作者天生的潜质,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比如吴昌硕30多岁才向任伯年学画,任要他随便画两下,而后说将来必将超过我许多。吴尽管没学过画,但他的涉笔成趣,则是先天的。反过来有人写了一辈子字,最终沦为写字匠。也有的人艺术才情是后天勤奋善悟所得的,像沈尹默自己就说他的用功是值得别人学的。凡大师都是“天才+勤奋”的。
3.文化修养
一幅好的作品既要有精湛的功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二者是相互表里的关系。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学修养。郭沫若的字矫健纵横,洋溢着才气和文气,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断然写不出来的。有人学的皮相,满纸火气,没有一点文雅之气。所以说学郭字,仅从笔墨上是无法学到的。有些作品的相比高下,并不是输在笔墨技巧上,而是输在学问上。
4.综合素质
“功夫在诗外”,也可以借用说“功夫在书外”。这里主要指艺术的综合素质。需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其中如绘画、篆刻、音乐、戏剧等等,厚积薄发。这些东西的有无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以及作品的格调,这些是相辅相成的。
5.工具精良
“工欲其事,先善其器”,笔墨纸砚中毛笔是最重要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练字就是逐步熟悉用不同的毛笔,写出不同风格字的过程。
6.书欲亢奋
作书的状态也很重要,要做到酝酿充分、准备完备、情绪激昂,一挥为快。
7.志存高远
发扬“书为心画”的优良传统,要有与古人比肩的精神,创造书法之大美。要学会抵制功名利禄世俗的干扰和影响,书如其人,一个心境狭窄、充满低级趣味的人,是难以创作出书法精品来的。
8.创作经验
经验的多少与创作能力高低是相等的,经验只能来源于勤实践,多练习。也要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得,如看书、看高手的创作等,要注意多积累,多参观一些高水平的展览、讲座、演示,尽可能地看一些历代书画精品的原作或印刷精美的书画集,艺术的积累多了,创作时点子就多了,本事也就大了。如今电脑的实用,为观摩、临习、交流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创作的环节
(1)初学者从小的尺幅、局部式的,甚至结合临帖,采用自运的手法都行,注意循序渐进。
(2)文意的选用,一定要熟悉的,有所感发的,才能保证情感的真实流露。
(3)动笔前一定要有整体性的构思和必要的准备(字词的核查、作品用纸的颜色、质地、装裱形式等,在大的方面,不能有不确定性。保证作品的完整流畅。
(4)尽可能在创作时做到“五乖五合”。孙过庭《书谱》云:“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5)既不能写太熟的东西,太熟的地方无风景;又不能写自己无把握的东西;要发挥自己所长之优势,注意扬长避短。
(6)可以借用绘画打小稿的办法,但不能有设计的痕迹和“造作”的劣迹。有人这样说:传统的书法是读出来的,因为美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而现代的书法是看出来的,强调的是视觉效果,前者易温,后者易燥。君当何求,中庸之道。
(7)作品可以经过试写(视各人和当时具体情况)犹如演出之彩排,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也是一次富有成效的综合性的练习;也可在主见的前提下,参考他人的整改意见。
(8)将写好的作品作壁上观,等上几天,问题就容易发现了。
(9)不要有任务去创作,即不要为创作而创作。应在有一定的准备和创作欲望时进行,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10)创作临摹相结合,在创作中找出临摹的不足,今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在临摹中加强整体观念,提高今后的创作水平。
(11)多了解试用各种毛笔、宣纸、墨汁等相关材料,以择其最佳者。
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前面说了是以一贯之的,临摹是手段、基础;创作是目的,创作中发现的问题再回到临摹中去解决。二者不要对立起来,相互带动促进,使书法学习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