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对手多,就怕队友惰

不怕对手多,就怕队友惰

西班牙人喜欢吃沙丁鱼,但这种鱼非常娇贵,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离开大海之后会很快死亡。死的沙丁鱼和活的沙丁鱼在市场上的价差非常大,死去的沙丁鱼不新鲜,味道和口感都大打折扣,卖不上价,销量也不好。渔民们绞尽脑汁想办法,试图在离开大海之后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

后来,有个聪明的渔民想到一个办法,大大提高了沙丁鱼的成活率。他在运输沙丁鱼的容器里加入了几个新成员——鲶鱼。鲶鱼是一种食肉鱼,是沙丁鱼的天敌。鲶鱼被放到容器中后,便四处游动去攻击和吞食沙丁鱼,遭遇天敌的沙丁鱼顿时活跃起来,卯足了劲儿四处逃命。就这样,在鲶鱼的追赶下,原本娇贵脆弱的沙丁鱼加速游动,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活蹦乱跳地被渔民运到了港口的市场上。

沙丁鱼喜静,追求安静、稳定的生存环境,在运输过程中往往因无法摄入足够的氧气而窒息而亡。鲶鱼的“入侵”则打乱了它们的安逸和平静,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它们只能活跃起来,不断游动,逼迫自己去吸取更多氧气,结果反而活了下来。这一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为“鲶鱼效应”。

人和沙丁鱼一样,也有惰性。在安逸的工作环境中待久了,人容易变得怠惰,甚至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进而影响个人、团队和企业的发展。管理者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懂得在必要时引入“鲶鱼”,给员工和团队施压,从而调动起员工和团队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亚马逊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服务遍及全球,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依靠图书和音像制品起家的。亚马逊出现的时候并不是图书行业走下坡路的时候,而是图书行业的鼎盛时期。当时美国几乎每天都会有新书店出现,或是连锁店,或是个人经营的书店。亚马逊的出现颠覆了整个图书行业的发展模式,甚至可以说为按部就班、模式固化的图书行业引入了一条“鲶鱼”。亚马逊出现以后,美国所有大型图书连锁公司都不得不改变经营方式,将专一的线下销售改成线上线下共同经营。网络书店层出不穷,一时之间几乎所有图书都能从网上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图书的销量大大提高。

这就是“鲶鱼”的力量。为团队引进一条“鲶鱼”,相当于为团队营造了一个强而有力的竞争环境,这样的环境容易让员工产生危机感,更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积极的竞争与适度的压力对人们而言是有好处的,一个有上进心的人,最怕的不是对手太多,而是没有对手。没有对手就意味着没有竞争,没有竞争人就容易失去动力,同时也会看不清自身的缺陷,从而停滞不前,很难再进行自我提升。很多能力出众的员工在安逸的工作环境中待久了,会抱怨工作没干劲儿,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竞争对手。试想一下,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你时时刻刻都担心被对方超越,哪里还有时间感到无聊、没劲呢?

很多管理者正是利用人的这一心理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这种方式确实有效。温哥华一家航运公司的总经理琼斯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激励团队成功完成了生产指标。

在此之前,琼斯先生为使工人们顺利完成生产指标想尽了办法,比如加大奖金力度、延长工作时间等,都收效甚微,这让琼斯先生一度很苦恼。直到有一天,琼斯先生到船厂时,恰逢换班时间,上晚班的工人正打算离开,琼斯先生看着挂在墙壁上的一块小黑板突然灵光一闪,问道:“你们今天一共完成了多少个生产单位?”

“6个。”准备离开的工人回答。琼斯先生点点头,拿起粉笔,在小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6”字。

前来上白班的工人一进车间就看到了这个醒目的“6”字,好奇地四处打听究竟是什么意思。得知这是夜班工人完成的工作量后,他们什么也没说,心里却暗暗较上了劲。等到晚上交班时,他们将“6”字擦去,写上了一个大大的“7”字。

就这样,两班工人被这块小黑板调动起了工作热情。结果显而易见,工厂的生产力明显提升,生产指标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