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小学阶段复习巩固篇
专题一 生命世界
第1讲 植物
知识回顾
一、1.空气 繁殖后代 2.陆生植物 3.叶柄 4.生命周期
二、1.胚芽 2.根 3.水分 养料 4.水 5.单子叶植物
三、1.雌蕊 3.弹射传播 动物传播
基础巩固
1.C 【解析】植物的叶伸展在空气中,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植物提供“养料”。同时,叶片上的气孔是水分从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主要通道,即植物的蒸腾作用,故选项C正确。而选项D.输送水分和无机盐是茎的主要功能。
2.C 3.B 4.B
5.

6.C
7.B 【解析】不同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相同,都包括种皮和胚。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将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中,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贮存在胚乳中。种子萌发时,最先生长出来的是根。故A、C、D错误,B正确。
8.(1)根 (2)植物油 蒸发 (3)少 吸收水分 (4)矿物质 固定 (5)略
9.(1)双子叶植物种子中保留子叶的多少对植物幼苗的生长有影响 (2)子叶 (3)子叶的数量 对照 (4)完整的子叶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第2讲 动物
知识回顾
一、1.运动 做出反应 2.生长繁殖
二、1.生长发育 死亡 2.卵 蛹 头、胸、腹 3.变态 5.受精卵 6.保护胚 养料和水分 营养物质
三、1.遗传多样性
3.5月22日
基础巩固
1.C 【解析】牛是胎生动物,是由母体直接生下来的。
2.C 【解析】鸟从幼年期到成年期形态保持不变,为不变态发育。
3.D 【解析】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鱼鳃的结构适应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而不能呼吸空气中的氧,因此鱼类必须终生生活在水中。
4.B 5.D
6.(1)卵 幼虫 蛹 蚕蛾 (2)③ ② ④ ①
7.(1)翅或翼 B、F (2)无脊椎 脊椎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的分类、运动器官和生活环境及社会行为的特征。A是燕子,属于鸟类,飞行器官是翼;E是蜜蜂,属于节肢动物,飞行器官为翅;B是鱼,属于鱼类,终生生活在水里,F是虾,属于节肢动物,也是终生生活在水里;C是青蛙,为两栖动物,D是壁虎,为爬行动物。动物根据身体是否具有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上述动物中,A、B、C、D属于脊椎动物;E、F属于无脊椎动物。
8.(1)阳光、水、空气、温度 温度 (2)存在 每种条件下只提供一个材料,很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9.(1)裸子植物。 (2)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 (3)遗传的多样性。 (4)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如退耕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5)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原料等。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裸子植物种数占世界总种数的28.24%,居全世界首位,因此我国素有“裸子植物之乡”的美称;除表中所列的类群外,还有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爬行类、两栖类等动物类群和藻类、苔藓类、蕨类等植物类群;生物多样性有三层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遗传的多样性。
第3讲 生物与环境
知识回顾
一、3.适应环境
二、1.绿色植物 2.网状结构
三、1.大 2.反光镜 相反
基础巩固
1.C 【解析】植物的生长总是与环境相适应,荷花生长在水中,故在其生长过程中,肯定需要大量的水分。
2.C 【解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所以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3.A 【解析】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开得晚,表明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4.对照 实验
5.(1)右下方 (2)高倍物镜 (3)细准焦螺旋
【解析】载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要使物像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的状态,应将玻片向右下方移动,这样图像就移到了视野中央;图像②的放大倍数小,图像③的放大倍数大,所以要使图像从视野②变为视野③,应换成高倍物镜;视野④比视野③清晰,因此要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的状态,应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
6.D
7.B 【解析】食物链中,能量在各级营养级传递过程中,是不断减少的。如果要供给猫头鹰能量最多,就必须要求能量传递的途径最短,即选最短的食物链。
8.(1)低温保存法 (2)生长 繁殖 (3)对照 温度 (4)低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有利于食品的保鲜 (5) DBAC
【解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因此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A组放置在冰箱中,保存方法是低温保存,A、B两组实验的唯一变量是温度,形成一组对照,探究温度对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②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②恒温培养;④观察。
9.(1) A (2)非洲沙漠 (3)大 球 小 (4)化学 光 热 (5)温度升高,极地狐会个体变小,外露器官变大。(合理即可)
(6)

第4讲 健康生活和我们
知识回顾
一、1.头 躯干 2.骨骼 4.二氧化碳 6.食道 小肠小肠
二、2.蛋白质 脂肪 3.调节身体机能 6.微生物
基础巩固
1.A 【解析】食物在火上烧,闻到焦味,是因为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焦味是由蛋白质中的含氮物质燃烧产生的。头发和羽毛中也含有蛋白质。
2.B 【解析】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的过程,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了,但氮气含量不变,在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占的比例都为最大。
3.D 【解析】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霉菌是一种微生物,放在温度较高处的潮面包,霉菌生长比较快,容易引起面包发霉。
4.A 【解析】A项为可回收标志;B项是节水标志;C项是绿色食品标志;D项为警告标志。
5.(1)氮气 (2)18 (3)安静 踢足球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氮气约占78%,与环境中气体成分相比,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明显增多的是二氧化碳,要注意这两者的区别。从曲线A可以看出,此人20秒内呼吸了6次,则他的呼吸频率为18次/分,为人安静时的呼吸频率。曲线B与曲线A相比,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明显增加,说明此时正在进行剧烈运动,如踢足球等。
6.(1)唾液 唾液淀粉酶 蓝 (2)唾液 唾液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碘 不变蓝色
【解析】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滴加清水的试管里的浆糊含有淀粉,滴加碘后淀粉变蓝色,而试管2中加入的是唾液,且温度、时间适宜,浆糊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
7.(1)

(2)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3)声带 高
(4)空气
(5)血液
(6)B
【解析】食物在口腔中会被牙齿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与唾液混合,一些淀粉类的食物会被唾液中的酶分解。
(2)食物通过口腔 的初级 加 工后,经过食道到达胃中,经过再次加工后被送入小肠,大部分营养在小肠被吸收,剩下的食物残渣被送入大肠,大肠会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剩余的食物残渣最终会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3)人能说话是因为喉咙里的声带可以振动发声,声带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越低。
(4)医生在测试听力时,会发出声音来判断被测试者的反应,这些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被测试者的耳朵里的。
(5)肺是人体中气体的更换场所。氧气被吸入肺中,通过血液将氧气送达全身各处。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再通过血液被送到肺中,然后排出体外。
(6)通过体育锻炼和适当的方法练习可以增大肺活量。
专题二 物质世界
第5讲 空气和水
知识回顾
一、2.量筒 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
二、1.温度 4.(1)凝固 (2)放出 5.熔化 吸收 6.快快
三、2.液面 漏斗口
基础巩固
1.C 【解析】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C 【解析】空气容易压缩,没有固定的体积,故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3.A 【解析】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称为水的蒸发,湿抹布擦黑板后,附着在黑板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即发生了蒸发现象。
4.D 【解析】食用油难溶于水。
5.C 【解析】冬季室外温度低,室内温度高,室内的空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后凝结成小水珠。
6.20 1
7.C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故选项C正确。选项A属于液化,选项B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冰棍发生液化。选项D中樟脑球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为升华现象,是初中科学将要学习的内容。
8.D 【解析】常见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有食盐、高锰酸钾、醋、酒精、小苏打、味精、白糖等,常见的不能溶于水的物质有沙、面粉、食用油等,故选项D正确。
9.B 【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扩散到液体中的过程是溶解。冰棒吸热后固态的冰棒变为液态的,是熔化过程,棒棒糖扩散到唾液中,形成溶液。
10.由大变小 空气容易被压缩 活塞又被弹回去了压缩空气有弹性
11.(1)温度 (2)水、烧杯、筷子、食盐 (3)盐的颗粒大小、盐的质量、水的体积、是否都搅拌 (4)热水 (5)a.在1号杯子里倒50毫升冷水,在2号杯子里倒50毫升热水。b.将称得的10 g细盐(两份)同时倒入两个杯子里。c.用筷子同时搅拌两杯水,观察哪杯水里的食盐先溶解完。
【解析】本题研究食盐在冷热水中的溶解快慢状况,可见研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根据实验内容及步骤确定实验材料。同时,实验中的变化的量只能是水的温度,而其他条件必须保持相同,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第6讲 材料、结构、物质的变化
知识回顾
二、1.越强 2.厚度 3.向外
三、1.化学变化 3.新的物质
基础巩固
1.B 【解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自行车淋雨后生成的铁锈与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因此是化学变化。霓虹灯通电发光是能量转化,水结冰及青铜受热熔化是物质的状态或形状改变,它们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2.B 【解析】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将铁路钢轨做成工字形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3.(1)A (2)C (3)B A C
4.球 拱形 拱
5.B 【解析】金属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时容易被腐蚀,同时,显酸性的溶液、盐溶液能促进金属的腐蚀。
6.C 【解析】当三角形顶端受到压力时,两边的杆受到向下的压力,推动两底角向外伸展,使水平杆受到向外的拉力。故选项C正确。
7.(1)三角 稳定 框架 (2)自身重量 稳定性
【解析】建造桥梁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即桥的坚固程度,而三角形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用纸筒建造纸桥,内部是中空结构,可以降低自重,外面的圆柱形也可看作多个拱形的组合,可以承受很大的外力,使纸桥更稳固。
8.(1)A是小苏打,B是淀粉,C是水,D是白醋,E是食用油,F是碘酒
(2)B和F混合,出现蓝色的新物质。
【解析】根据肉眼观察可判断:A、B瓶是白色粉末状的,可知分别为淀粉或小苏打,C、D瓶是无色透明液体,分别为白醋或水,E、F瓶为黄色液体,且E瓶比F瓶黏稠些,所以E为食用油,F为碘酒:再根据混合实验:A部分溶于C,A与D混合产生大量气泡,可得A为小苏打,C为水,D为白醋,则B为淀粉。若将B与F混合,即淀粉与碘酒混合,现象为产生蓝色物质。
9.(1)向该牛奶里滴入碘酒,如果出现蓝色液体,说明该牛奶里掺入了米汤。
(2)①铁生锈与水、空气的关系 ②水 植物油 ③甲 乙 丙 ④水 空气 ⑤(答案不唯一)在铁的表面刷油漆 将铁放在干燥的地方
第7讲 声、光、热
知识回顾
一、1往返运动 振动 2.大 强 弱 分贝 3.音高 越快 高 赫兹 4.波 真空 5.外耳 中耳 内耳 6.高 强
二、1.光源 光源 遮挡物 屏 2.投影 3.形状 两边 4.方向 相反 5.位置变化 短 低 长 由长变短 由短变长 6.直线 30万 7.反射 直线 8.反射 9.颜色 光滑程度 角度 10.会聚 太阳能
三、1.运动 热 热源 2.热胀冷缩 3.加快 增大 膨胀 受冷 慢 收缩 4.热 冷 远 6.不良导体 阻止 减缓
基础巩固
1.C
2.B 【解析】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用毛巾反复摩擦皮肤生热、反复弯折铁丝发热以及子弹打进墙壁后发热都是通过摩擦生热,这些过程没有出现热传递。而把手伸进热水中感到热,是热量从热水传递到手上,这是热传递现象。
3.A 【解析】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当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走后,里面的闹钟声将变轻甚至听不见。
4.B
5.振动 空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音叉被敲响说明它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产生水波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可以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6.A 【解析】物体反射阳光的能力强,吸收阳光的本领弱,则物体吸热少,温度上升就慢。
7.B 【解析】本题考查空气的热胀冷缩。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且现象比较明显。用手握住烧瓶后,手上的热量通过烧瓶壁传递给烧瓶中的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增大,会将玻璃导管中的水向外推动,即水柱会向右移动。
8.

9.(1)能看到光斑。 (2)不能看到光斑。 (3)光沿直线传播。
第8讲 电、磁 和能量
知识回顾
一、1.静电 同 排斥 异 吸引 2.电流 3.导线 电源 用电器 4.电路 5.导体 绝缘体 6.控制电流通断 7.串联 并联
二、1.条形 蹄形 环形 2.磁性 隔着 3.磁极 S N 4.同极 排斥 异极 吸引 6.指南针 四大发明 司南 7.磁针
三、1.磁场 2.线圈 铁芯 线圈缠绕方向 电池正负极(电流方向) 3.线圈的圈数 电池的数量 4.电产生磁 磁铁 绕着线圈的铁芯 换向器 电刷 转换电流的方向 5.能量 动能 化学能 7.煤 太阳
基础巩固
1.B 【解析】选项B中没有电流通过灯泡的灯丝,小灯泡不能发光。
2.A
3.A 【解析】要吸起大头针数目最多,电磁铁磁性要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要大。并联三个或两个电池和只接一个电池的电流强度相等,只有串联两个电池的电流强度最大,故选项A正确。
4.C 【解析】改变电磁铁南北极的方法有:改变线圈缠绕方向,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故选项C正确。选项A、B可增强电磁铁磁性。
5.D 【解析】磁体有磁性,且在磁极处磁性最强,所以乙一定具有磁性,它的磁极正对甲的中间,无论甲有没有磁性,都会被乙吸引,所以选D。
6.(1)强 (2)电流大小 线圈圈数 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3)增加线圈圈数
【解析】(1)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以用吸住大头针数量的多少来描述,吸住的大头针数量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2)比较甲、乙两个实验电路图发现,两个实验中乙的电流大,吸住的大头针数量多。 甲、乙两个实验中线圈圈数相同,可以判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当线圈圈数相同时,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3)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有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所以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圈数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
7.(1)并联 (2)(答案不唯一)电池没电 电路不通(有断线) (3)换个新电池进行检测,如果灯泡依然没有亮,说明电路不通;如果灯泡亮了,说明电池没电。
第9讲 力与机械
知识回顾
一、1.地球吸引 7.弹簧测力计 8.0 相平
二、3.排开水的体积
三、2.支点 4.改变力的方向 省力
基础巩固
1.B 2.A
3.C 【解析】题图是利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定滑轮不能省力,这三个力的大小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4.B 【解析】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即指向地心的方向,故①②④的方向正确,③的方向错误。
5.

6.B 【解析】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沙子,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都是利用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是通过增加对绳子的压力来增大摩擦力;旅行箱下部装有小轮子是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减小摩擦力。
7.D 【解析】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作用是省力。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就需要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所以A、B排除。要想最后改变力的方向就需要绕线时最后经过定滑轮,即选D。
8.(1)力 牛顿 8 竖直向下 弹簧测力计 1 N
(2)b c(或d) (3)e 1.1
9.(1)浮力 重力
(2)

(3) 0.2 N 0.8 N 1.5 N
(4)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专题三 地球和宇宙
第10讲 地球表面、岩石矿物、天气
知识回顾
一、2.海洋 多 少
二、3.金刚石
三、1.气温 降水 3.风向
基础巩固
1.B
2.A 【解析】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中的微粒分类,最大的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是黏土。最大的会沉在最底下。
3.B 【解析】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
时为晴天,云量超过
不超过
时为多云,云量超过
时为阴天。
4.A
5.(1)C (2)B (3)D
【解析】天气预报图中,我们根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图中表示雨夹雪转晴。气温的日较差等于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一天中最低气温,即15℃,由图中表示风的符号可以看出,表示西北风,风力为5级。
6.(1)D (2)降雨 可行 (3)丁的土地侵蚀程度比乙弱有植被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 (4)土地的坡度大小可能会影响其被侵蚀的程度
【解析】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水量的多少等,本题为探究植被覆盖对雨水侵蚀土地程度的影响的实验,实验中的变量只能有一个,即有无植被,因此,选择乙和丁进行实验,且必须洒同样多的水。实验中植被必须是原来种好的,因为临时放上去的植被对减少土地侵蚀的作用小,实验效果不明显。最后,观察到丁的土地侵蚀程度比乙的弱,从而得出结论:有植被覆盖可以减弱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第11讲 地球、宇宙和时间
知识回顾
一、1.自西向东 2.自西向东 北极星 一年 4.24
二、1.逆时针 2.陨石撞击 4.一条直线 5.一条直线6.太阳 7.北斗七星 小熊
基础巩固
1.B 【解析】首先要明确重阳节是哪一天,根据常识可知是农历九月初九。上半月的月相亮面朝右,因为是初九,在上半月中已过了一半多,故亮面也占了一半多,所以选择B。
2.B 【解析】北京位于东八区,东京位于东九区,东京在北京的东边,时区比北京早1小时,东京8时就是北京的7时。从东京起飞的飞机飞行2小时到达北京,北京也同样过了2小时,则到达北京的时刻是9时。
3.(1)A (2)B (3)C (4)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5)自南向北
4.D 【解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而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因此大阳系是银河系的成员。
5.B 【解析】四季形成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发生变化而形成的。
6.B
7.(1)太阳自西向东(逆时针) (2)A (3)B (4)赤秋 (5)短 长 (6)地球绕太阳公转,地轴始终保持倾斜的结果
8.(1)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2)①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地球内部由内而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答案正确即可)
7年级上册新课预习篇
第1章 科学入门
第1讲 科学并不神秘
课时作业
1.C 2.B 3.D 4.C 5.A 6.C 7.D
8.①②③④⑦⑧⑨ 【解析】所谓自然现象就是此现象的发生跟人为因素没有直接关系。
9.(1)树叶变黄、变红或四季保持常青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
第2讲 走进科学实验室
课时作业
1.托盘天平 酒精灯 试管 指南针 显微镜 量筒
2.B 3.C 4.B 5.D 6.C
7.C 【解析】实验室中的任何试剂都不可以口尝。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固体先预热,是为了预防因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8.C
9.(1)左图:未经老师允许不得试嗅或直接接触任何化学试剂;打翻化学试剂或器皿时需立即处理,并及时向老师或实验室管理员汇报;不能用手直接握住试管等器材加热;不能在实验室内打瞌睡,如果遇到突发状况,不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易造成伤害事故。
(2)右图:不能用湿手接触实验室电源;实验时,器材摆放整齐,桌面保持整洁,与实验无关物品不放置在桌面上;不在实验室内奔跑嬉戏;不在实验室内用餐或吃零食;不能用手直接握住试管等器材加热;加热过程中没有及时关闭热源;做实验时没有认真观察而是做其他事等。
10.(1)焰心<外焰<内焰 (2)内焰 (3)酒精燃烧不充分 (4)熄灭酒精灯,冷却到室温
【解析】(1)和(2)中答案要根据表格得出。(3)焰心处因为缺少氧气,酒精燃烧不充分。(4)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第3讲 科学观察
课时作业
1.C 2.C 3.C
4.不一样 不能 仪器 显微镜 天文望远镜
5.近似椭球形 稍大 下沉 上浮 鸡蛋壳上出现气泡 软
6.C 7.B
8.CD O1
9.(1)凡是物体间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2)实验、观测、演算
(3)科学是从疑问开始的
【解析】解此类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题中材料,因为答案可以在材料中找到。
第4讲 科学测量
第1课 时长度的测量
新课讲解
知识点1
1.标准
2.1 000 100 1 000 1 000
知识点2
1.(1)最小刻度 (2)被测物体 (3)垂直 (4)单位
课时作业
1.米 m 厘米 毫米 纳米 103 106 109
2.待测的量 公认的标准 刻度尺 1毫米 2.70
3.C
4.D 【解析】一张纸有两页,
0.01厘米=0.1毫米。
5.D 【解析】测量工具的好坏不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
6.(1)已磨损 (2)0~10厘米 (3)0.1
7.C 【解析】2.64厘米是错误数据,其余数据都是正确的,最后结果要求平均值确定。
8.D 【解析】选择测量工具并不是越精确越好,而是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9.B
10.(1)都不正确 (2)都正确 取13.6厘米
【解析】(1)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厘米,用它测量长度能精确到厘米,读数时要读一位估计数,并写上单位,正确的读数应该是13.6厘米。 甲同学的读数缺估计数,乙同学多记了一位估计数,丙同学没写单位。(2)这三位同学的读数都是准确的。最后一位估计数值不同是因为不同的人估计不同,是误差,在正常范围内,是允许不同的。测量的结果可取这三位测量的平均值,即
,这个结果误差更小,更接近真实值。
11.(1)2.50 (2)A
第2课时 体积的测量
课时作业
1.1 000 000 50 20 1
2.A 【解析】所选量筒的量程应比量取液体的体积略大。
3.D 【解析】V木=(38毫升-30毫升)×2=16毫升=16厘米3。
4.B
5.30 14
6.C
7.A 【解析】V珍珠=300毫升-250毫升=50毫升。
8.B 【解析】读数时量筒不能离开桌面。
9.70 【解析】量筒不但能直接测出液体的体积,还可以间接地测出固体的体积。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直到标记处时,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就是被测矿石的体积。因量筒中所剩水的体积为130厘米3,则矿石的体积是70厘米3。
10.由图知该酒瓶的形状不是常见的规则几何体,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并且只能借助水和刻度尺测量,而不能用浸没法进行测量,但由图知该瓶下部分为圆柱体,是可以测量其容积的。其实验方法如下:

(1)先用刻度尺粗略测出啤酒瓶底部的直径D,如图甲所示。
(2)再将瓶中装入适量水,测出瓶中水的高度h1,如图乙所示。
(3)将瓶盖盖紧,将瓶子倒置过来,测出这时瓶中空气的高度h2,如图丙所示,则瓶的容积
。
第3课时 温度的测量
新课讲解
1.热胀冷缩
2.冰水混合物 水沸腾
课时作业
1.C 2.D 3.C 4.A 5.D
6.C 【解析】使用前必须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即一开始是④,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即最后应是③。
7.D 【解析】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但内径细的温度计更精确。
8.22 90 【解析】每1摄氏度代表
0.2厘米,则从40℃上升到100 ℃,水银柱又上升高度=(100℃-40℃)×0.2厘米/℃=12厘米;当水银柱长为20厘米时,
。
9.(1)用体温计前没有甩几下
(2)没有与口腔充分接触
(3)测量超过体温计量程的热水温度
10.37.2 正常 99.0
【解析】图中用体温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最小刻度值为0.1 ℃。图中体温计的读数为37℃+0.2℃ = 37.2℃,人的正常体温为36.3℃~37.2℃,故该同学的体温属于正常范围;把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100℃)定为212℉,把纯水凝固时的温度(0℃)定为32℉,所以1℃用华氏温度表示为
,故37.2℃时的华氏温度为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为99.0℉。
第5讲 科学探究
课时作业
1.D 2.C 3.D 4.D 5.C
6.(1)食盐的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①是否跟温度高低有关? ②是否跟搅拌有关? ③是否跟水量多少有关?
7.(1)鲫鱼为什么不见了
(2)②鱼可能被狗吃了 ③鱼可能被猫吃了 ④鱼可能跳出来了
(3)②狗被锁着 ③在脸盆周围的桌面上有猫爪印,并且在不远的邻居家的墙脚找到了被吃剩的鱼尾巴 ④地上没有发现鱼跳出的痕迹
(4)鱼被猫偷吃了
第2章 观察生物
第1讲 生物与非生物
新课讲解
2.(1)结构 (2)生长、发育 生殖 (3)新陈代射 (4)应激性 (5)遗传和变异
课时作业
1.D
2.D 【解析】生物由小变大的现象叫生长。
3.B 4.C 5.C
6.A 【解析】如汽车能动,但汽车是非生物。所以“生物能动,而非生物不能动”的说法不正确。
7.C 8.D 9.D 10.C
11.

12.(1)15 白桦、栎树、松树、柏树、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紫貂、黑熊、野兔、松鼠、松子、人 (2)G
13.(1)A (2)C (3)A
【解析】蜗牛昼伏夜出,喜欢生活在阴湿的树木丛、墙角等,用腹足爬行。
第2讲 细胞
新课讲解
知识点2
(1)物质交换 (3)遗传物质 (4)保护和支持 (6)光合作用
思考与讨论:(1)主要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的缘故。细胞壁中含有纤维素,具有比较强的支持作用。
(2)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具有叶绿体,叶绿体内含有叶绿素,所以叶通常是绿色的。
课时作业
1.A 2.D 3.B
4.①目镜 ②镜筒 ③转换器 ④物镜 ⑤载物台 ⑥压片夹 ⑦遮光器 ⑧反光镜 ⑨镜座 ⑩粗准焦螺旋 ⑪细准焦螺旋 ⑫镜臂 ⑬镜柱
5.D 6.B 7.D 8.C
9.(1)甲 (2)细胞壁 (3)细胞质 (4)细胞核
10.生理盐水 内壁 载玻片 生理盐水 盖玻片 气泡稀碘液(或亚甲基蓝溶液) 显微镜
11.(1)0.9% (2)0.9%氯化钠溶液 红细胞不发生变化 (3)0.9% 破裂的口腔上皮细胞
第3讲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新课讲解
知识点3
一定功能的结构 呼吸系统 生殖系统
知识点4
组织 器官 组织 器官 系统
课时作业
1.D 【解析】细胞和生物体一样具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特征,一棵小树能不断长大,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实现的。通过细胞分裂使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数目不断增多,但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只有母细胞的一半左右,它能不断吸取营养物质和水分,合成自身的物质,从而不断长大,有的子细胞长到母细胞一般大时,可以再分裂,所以答案D正确。
2.C 3.A 4.C
5.C 【解析】血液属于结缔组织。
6.A 7.A
8.C 【解析】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由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植物细胞),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两个细胞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大的特点是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并且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9.B 【解析】组织是细胞分化后出现的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器官是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一层表皮属于组织;树叶属于器官;一棵大树是完整的植株,含有多种组织,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属于生物体。
10.B 【解析】图中,脑属于神经系统,肺属于呼吸系统,心属于循环系统,胃、肠属于消化系统,肾属于泌尿系统。图中没有涉及生殖系统,其主要的生殖器官是睾丸和卵巢。
11.(1)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2)7 真皮 (3)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 (4)真皮 (5)立毛肌 肌肉 (6)脂肪
12.(1)建立假设 (2)蚊子 疟原虫 麻雀 人类 (3)器官 (4)消灭蚊虫可以预防疟疾
第4讲 常见的动物
课时作业
1.C 2.D
3.B 【解析】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身体内是否有脊椎骨。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属于脊椎动物;蝗虫、蚯蚓等属于无脊椎动物。
4.C
5.(1)原生动物 (2)软体动物 (3)环节动物 (4)线形动物 (5)扁形动物 (6)腔肠动物 (7)节肢动物
6.A 【解析】草履虫是原生动物,蚯蚓是环节动物,水螅是腔肠动物,血吸虫是扁形动物。
7.D
8.B 【解析】这三类动物都是真正的陆生动物,因为它们是体内受精,生殖过程中彻底脱离了水环境。
9.狐狸 鸽子 蛇 青蛙 鲤鱼
10.(1)三 头、胸、腹 (2)①相等 ②苍蝇搓脚 ③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接近乙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 乙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明显多于甲瓶中的苍蝇搓脚次数 (3)对照 (4)苍蝇的脚上有辨别味道的感觉器官吗?
第5讲 常见的植物
课时作业
1.A 2.C
3.B 【解析】松、杉、柏一般都是裸子植物。
4.A 【解析】蕨类植物喜欢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5.D
6.B 【解析】由于图中四种生物都是植物,所以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7.C
8.(1)该植物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
(2)可能是裸子植物。
(3)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4)该植物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具有裸子植物的特征。
(5)该植物是裸子植物。
第6讲 物种的多样性
课时作业
1.D 2.C 3.B
4.B 【解析】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破坏。
5.A
6.B 【解析】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只有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才能保护好生物。
7.(1)生物栖息地丧失,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生物灭绝的根本原因。
(2)乱捕滥杀。
(3)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水葫芦疯长,将遮挡阳光,使得水中的其他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水生动物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食物。
(5)大气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等。(只要合理即可)
7年级上册综合测试(一)
1.C 2.C 3.C 4.D 5.B 6.C 7.B 8.D 9.C 10.B 11.C 12.D 13.B 14.B 15.C 16.D 17.A
18.A 19.D 20.C
21.(1)mL (2)cm
22.2.00 cm 1.0
23.75 000(或7.5×104 ) 7.5 ×107 80 80 000(或8×104)
24.(2)取下纸条展开,用刻度尺量出两孔间的距离
(3) 21.34
25.A 被子
26.(1)反光镜 (2)B (3)C (4)右 (5) E
27.(1)细胞分化 (2)分生 (3)器官
28.热胀冷缩 降低
29.10
30.(1)鳃 胎生哺乳 (2)A DE (3)结缔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31.(1)洗手液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
(2)洗手液可能会(可能不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3)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避免偶然性)(4)喷洒的液体
(5)平均值
(6)洗手液会影响蚯蚓的生活,洗手液对蚯蚓的生活是有害的
32.(1)②鱼呼吸速率可能与水温度无关(2)温度计 秒表
(3)

(4)鱼呼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
7年级上册综合测试(二)
1.D 2.C 3.D 4.D 5.B 6.B 7.A 8.D 9.D 10.D 11.A 12.C 13.A 14.C 15.D 16.A 17.B 18.D 19.C 20.B
21.mL mm km dm
22.(1)鳃 (2)C (3)大熊猫 (4)脊柱 蚯蚓
23.(1)g (2)d (3)c (4)h
24.(1)甲 135 (2)4 (3)2 (4)5 (5)叶绿体 光合作用
25.(1)清水 (2)BCA
26.(1)1.55 (2)![]()
27.38 ℃ 39 ℃
28.2 mL 20 偏大
29.(1)相对性状(或自身特征) (2)叶呈盾形
30.(1)分裂 分化 (2)神经 结缔 (3)系统
31.(1)A (2)C
32.(1)C (2)D (3)④① ②③
33.(1)蜜蜂的粘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B (3)粘性大小 流淌时间
34.(1)容积 (2)155
(3)先将小钢珠填满杯子,然后在量筒里量取一定量的水V0,再将量筒里的水慢慢倒入杯子中,当水满到杯口时,读出量筒里剩余的水量 V1,从而计算出倒入杯里的水量(V0—V1),该水量就是采用投钢珠喝到水时杯子里需要装入的最少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