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三分钟
当孩子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与同学产生矛盾,不会与人合作时,家长该怎么做呢?
1.让孩子明白,人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孩子考虑问题片面是正常的,但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同学与他的意见不一致并不一定是故意要和他过不去,同学的考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意见不同是因为人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去体会人思维的差异性。比如,让孩子向不同的人提问同一个问题:树上有9只鸟,猎人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剩几只鸟?我们知道,标准答案是一只都没有了,因为其他鸟都被吓跑了。可是如果孩子问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到许多不同的答案,比如:“附近的鸟都飞来参加葬礼了”“有一只死鸟”“如果树上有鸟巢的话,可能有幼鸟”等。
这一个个不同的答案背后隐藏着的是每个人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承认这种存在,并且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不要一有不同意见就觉得人家是在跟自己故意作对。
2.可以不接受他人的意见,但要理解他人
能接受他人的不同意见,或者能够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来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当然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但并不是遇到所有问题都可以这样解决。有的时候和孩子起冲突的同学的一些说法做法,让孩子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
家长可以这样开导孩子。首先仔细想想对方的意见有没有可取之处,有就接受;如果没有,我们可以试着去考虑,是不是因为他固有的思维方式在作怪。如果是,那就说明他不是故意要为难谁,我们要理解他的思考有局限性。思维模式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必跟他计较。
还有可能是,这个同学昨天与家长吵架了、心情不好,或者这个同学经常和别人意见不合、发生冲突,那么这个同学也许并不是针对你。
总之,家长要教会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理解别人。别人的做法也许总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我们不必都赞同和接受他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他。
3.教孩子保留自己的意见
孩子学会了理解别人,并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完全避免类似的冲突。比如像案例中说到的小南和小北对于彤彤问题的争论,即便两个孩子都明白争论是为了班级好,是为了完成好工作,两个人的考虑都有道理,也还是有分歧,最终还是只能尊重一个人的想法,不可能全都顾及。虽然最后老师采纳了小南的意见,可是小北还是不太服气。小南的顾虑的确是有道理的,但是真到了比赛的时候彤彤为了班级大胆发言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小北支持彤彤也许正是因为他比别人更加了解她。
既然大家都是为了班级的利益,并且老师也已经做出了决定,如果小北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如先听从老师的安排。若孩子还是不服气,家长要开导孩子,这不是说你的观点就一定错了,而是为了班级先顾全大局,尊重大家的决定,你自己的意见可以先保留。作为班干部,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协助老师完成工作,从集体的利益出发。个人的意见也许是正确的,但若是没有足够的证据,也可以先保留起来。等日后有机会再去证明。
为了集体的利益先保留自己的意见,可能孩子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如果是为了一些只关系到自己和对方的小事,孩子就可能不那么容易接受了,可能会一定要证明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一方面家长要劝孩子保持冷静;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拿出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停止争论,等待时间和机会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