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我和茶具交朋友——认识盖碗

第二课 我和茶具交朋友——认识盖碗

【教学目标】

1.对盖碗泡茶产生兴趣,喜欢观茶、品茶。

2.初步了解盖碗的名称及用途,知道盖碗是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可以当茶壶使用。

3.爱护盖碗,轻拿轻放,培养物品归位、爱护茶具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盖碗的名称及用途。

2.了解盖碗每一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课件《我和盖碗做朋友》、多种盖碗。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不同花色的盖碗,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吗?

由盖碗外形引发学生思考:茶具为什么有个盖子?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盖碗的相关知识。每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摸一摸,看一看,并选代表汇报。教师适时评价,指出不准确的地方。

1.盖碗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盖碗是由杯盖、杯身和杯托三部分组成的。

盖碗又称“三才碗”,即所谓天、地、人。这一副小小的茶具便承载了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2.盖碗的作用是什么?

盖碗起初不是用来冲泡茶的,而是作为饮用的杯子。后来发现,将盖碗用作茶壶,非常实用,可以看汤色、辨浓度、观叶底。

3.盖碗的历史演变。

自唐代有雏形,至清代定型,小小盖碗穿越数百年才有今天三位一体的模样。

(1)茶杯小于茶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易于让茶叶沉淀于底,添水时茶叶翻滚,易于泡出茶汁。

(2)上有隆起的杯盖,盖沿小于盅口,不易滑跌,便于凝聚茶香,还可以用来遮挡茶末,饮茶时不使茶末沾唇。

(3)有了杯托不会烫手,也可以防止茶盅溢出水打湿衣服,因而以盖碗茶敬客更具敬意。

4.杯托的民间故事。

唐代,有一个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茶杯注入茶汤后,饮茶时经常会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于杯下。但喝茶时,杯子却会滑动倾倒,遂又想出一法:用蜡在碟中做成一个茶托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茶杯。这样饮茶时,茶杯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漆工做出了固定茶杯的漆制品,称为“杯托”,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设计意图:盖碗是可以泡茶的用具,由杯盖、杯身和杯托三部分组成。起初,人们把它当茶杯使用,后来发现盖碗作茶壶使用时,既可以欣赏泡开后的叶底,还能看见茶汤的颜色,清洗起来也很方便。

(三)动手实践,感悟了解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其动手体验盖碗泡茶,观赏泡茶过程,观察茶叶的变化和茶汤的颜色。

1.教师用盖碗为学生泡茶,学生观赏泡茶过程、茶叶的变化和茶汤的颜色。

2.学生实物操作,用盖碗泡茶并观赏茶叶的变化和茶汤的颜色。

建议:可先空倒,然后加温度适宜的饮用水进行练习。

要求:轻拿轻放,使用完要物归原位。

(四)交流总结,深化认识

喝茶,目的有三:一是喝汤,二是观色,三是赏器。

鲁迅先生是个茶痴,他在《喝茶》中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清雍正年间,即盛行使用盖碗泡茶。

(五)生活建议,品味体验

在茶体验区域中增加3套盖碗,墙饰上增加盖碗的结构图,供学生观察了解。此外,让学生养成爱护茶具的好习惯。

【教学资源】

课件:《我和盖碗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