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青春力量
7月中旬,随学校组织的党性教育培训班跨越1000公里的路程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短短的三天时间,跨越90余年的时空,和历史对话,和英雄对话,行程万里,不忘初心。
在井冈山,我参加了体验式教学、拓展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革命先烈后代访谈教学、教唱红歌、实地考察,革命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等活动,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受到洗礼,精神为之震撼。
看革命圣地论峥嵘岁月,忆井冈英烈咏不朽豪情。丰富的红色文化、多元的教学形式让我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更是激励一代代青年人坚定理想和信念的青春的山!
让历史的车轮重回90年前,1927年,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毛泽东没有离开部队,而是给部队找了一条大家都不愿意也接受不了的出路,向井冈山进军,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是因为相信,所以终究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坚定信仰的路,也是一条曲折的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探索路。
从芦溪折将、莲花转向、三湾改编、古城定策、太苍会见、茅坪安家、水口建党、军至大井到进驻茨坪,这一路走来,一次次被逼到墙角,一次次解决问题,一次次昂扬前行,关键时刻坚定信仰,从未退缩,34岁的毛泽东用行动书写了中国历史的传奇。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些举动往往不仅仅来源于杰出的智慧,更是来源于坚强的意志。
在专家老师的深情讲述中,我听到了那些青春的名字和青春的生命,泪水一次次打湿眼眶,他们坚定信仰,不怕牺牲,将生命置之度外,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事业。
在那个年代,只有不怕死的极少数人才能勇于抛家舍业,远离父母妻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推翻腐朽统治阶级的革命理想,选择到偏远地区进行抓住就是死亡的革命活动。
将生命定格在29岁的张子清,中弹负伤后用土方法三次开刀治疗,虽然子弹取出来了但是因为没有消炎药,伤口感染越来越严重,医治无效,他的遗体安葬在永新城郊风景秀丽的东华岭上。
毛泽东的左膀右臂,来自经营布庄小康家庭的宛希先,起义部队到达三湾后,他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是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坚决革命到底的人。1930年2月24日,宛希先在江西永新县大湾牺牲,年仅24岁。
王尔琢,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参加领导湘南起义,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28年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和毛泽东一起举行秋收起义、带领部队上井冈山的总指挥卢德铭,牺牲时年仅22岁。
反观现在22岁的人还是个孩子,有的正在读大学,有的还在玩游戏。而这些在井冈山定格青春、牺牲了的年轻人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精神为之震撼,也知道了当年是怎么把红旗从井冈山插上天安门,知道了星星之火是怎样燎原全国。不忘历史,我们才能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是怎样的热血青春啊,又是怎样的坚定信仰!
实景教育的时候得知在井冈山时期牺牲了4万多名烈士,其中有名有姓的仅有15744人,还有那么多人来不及告别亲人,就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播种,却不问收获,他们为了胜利而牺牲,却没有等到胜利的时候,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超越生死化作永恒!
这些在20多岁就牺牲的烈士,永远定格在一张张清晰度并不高甚至只有用党徽代替的黑白照片中,他们忠骨葬青山,青春献给党,生命献祖国!
毛主席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井冈山的杜鹃花是烈士的献血染红,是那些斗志昂扬、为国捐躯的青年壮士生命铸就,汇聚成一股青春的力量,一股精神,那就是埋藏在革命遗迹深处、流传在井冈儿女口中、传承在革命后代心中的井冈山精神。
唯有理想信念高于天,才有了这样的青春行动,唯有坚持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视死如归为革命牺牲。
习近平强调: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新时代的青年人,有什么理由放弃信仰,不坚定信仰?
同样的青春,在不一样的时代,被赋予了不一样的青春定义,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坚定的信仰,为了祖国和人民,因为没有了祖国,何来个人的发展,没有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何来个人的青春辉煌。
站在井冈山,遥想西柏坡,当代青年全心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唯有奋斗,不忘初心,让井冈山的青春力量传递,转化成为祖国发愤图强的磅礴力量!
2019年7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