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说说团圆夜
又是一年中秋夜,欢声笑语庆团圆。合家赏花赏明月,祈望年年如今年。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之夜,我们都会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中秋之夜又称“团圆夜”。
小的时候在家过中秋节,脑海里总会浮现一轮悬挂在葛仙湖公园上空的圆月,当时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也是百听不厌,围坐在一起的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弟弟,一起吃饭,相对而饮,相视而语,也一起饭后去公园走路、赏月。
此刻,华灯点亮,小河两岸,亭台楼榭在橘黄色的灯光中,似一层层瀑布倾泻而下,透过树叶,穿过小桥,在晚风里舞动。
附近的居民楼里飘出酒香、菜香、茶香,在风中、水中、泥土中酝酿出中秋之夜的团圆曲。爸爸妈妈会遇到很多相识的朋友,彼此间的祝福和问候融化在笑容里,心底的幸福感也会满满地荡漾开来,轻轻散开。
后来去外地上了大学基本上很少在家过中秋节了,团圆夜和那轮月亮都成为故乡的一种代名词和对父母的想念。
后来工作后做了辅导员,也是鲜有时间,中秋节的夜很多时候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度过了。
我们举办过中秋赏月会,朗诵过诗歌,在操场上静静地看着月光,看着倾泻到身上的月光的倒影。
因为很多外省的孩子没有时间回家,一个人在外地过中秋节还是挺孤单挺想家的,所以作为辅导员尽可能地和同学们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来自集体的温暖。
“月是故乡明,情是淮工深”是很多毕业生后来和我聊天时说的话。
2015年到建工学院,还举办了以“月满中秋情溢建工”的下午茶活动,邀请辅导员和少数民族的同学一起过节,那个夜晚月光很亮,也很美。
我还记得全体女辅导员老师合唱一首《水调歌头》,点燃了现场的热情,用歌声传递心中的祝福。建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的同学们带来了小提琴独奏《明月千里寄相思》和吉他弹唱《城里的月光》,主席团同学合唱一曲《建工欢迎你》更是掀起了活动的高潮,“1+1”创业团队的同学现场自制蛋挞,将暖暖的情意送给少数民族的同学们。
互动环节中,少数民族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中秋习俗,或载歌载舞,或温馨问候,或民族礼仪,让现场洋溢着别样的欢乐和幸福。
后来,辅导员潘子松老师每年都带少数民族和外省的同学开展团建活动,里运河风光带、沈坤状元府都有着爱的痕迹,潘老师说在一起才会了不起。
今年,接力棒传到了辅导员周彤老师手里,不变的是辅导员对同学们关爱的初心。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这个中秋没有亲人的团聚,没有家乡的美食,但是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关爱与温暖,享受到了不一样的团圆。
2019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