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1901 Nobel Peace Prize
琼·亨利·杜南(Jean H.Dunant)
到过瑞士苏黎世的人,看见掩映在苍松翠柏间的一座白色大理石纪念碑,无不被碑正面一个白衣战士跪下给一个濒于死亡的伤兵喂水的浮雕所感动。咏读刻在碑背面的寥寥数字:“琼·亨利·杜南1828-1910红十字会创始人”无不激起无限的思怀,油然产生崇敬的心情。
琼·亨利·杜南于一八二八年五月八日出生在宗教气氛浓厚的日内瓦有钱人家。他在年轻时就继承父业,成为一个银行家。但年轻的杜南对银行业毫无兴趣,而热衷于世界福音派联盟的活动,对世界青年基督教徒协会联盟起了推动作用。他对呻吟在社会底层的老弱病残,怀有深切的同情,主张废除残酷的奴隶制度,实行人道主义。
一八五九年四月,意大利王国以割地为代价联合法皇拿破仑三世,共同出兵对奥地利作战,于是爆发了意、法对奥的战争。六月,杜南从日内瓦来到索耳弗里诺旅游,恰逢索耳弗里诺战役的最后阶段。战斗虽然仅持续十五个小时,但交战双方死伤人数却逾四万。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在附近的小镇卡斯蒂利奥内里,伤兵比比皆是,拥挤在教堂、学校和私人住宅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建筑物里,无人医治,处境十分悲惨。杜南所到之处,经常有一些濒于死亡的伤兵挣扎着,拉住他的裤管,惨叫:“水!快给我水!”这种目不忍睹的惨状,使他大为震惊。他忘掉自己的一切,立即投入救护伤员的工作。他把牧师、旅游者及全镇居民组织在一起,成立一个救护队,为伤兵包扎伤口,喂水喂饭,照料护理……。
之后,杜南根据他在战场上的亲眼所见,写了《京耳弗里诺记事》一书,于一八六二年在日内瓦发表。书中,他把战场上伤员不可名状的痛苦描写得淋漓尽致,向世界舆论呼吁,并提出两点建议:一、伤员中立化,制定法律,保证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战俘;二、在各国成立志愿救护者协会,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救助伤病员,以补军队中医务工作之不足。杜南表示,他不赞成战争,但又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因此,基于人道主义,必须采取这些办法。
杜南的著作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传遍了欧洲。他的倡议也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法国的大作家雨果及一些知名人士,对杜南表示钦佩,并衷心祝愿他成功。一些国家的王公、元首,甚至直接指挥过索耳弗里诺战役的拿破仑三世,都表示支持。
一八六三年初,日内瓦公共福利会研究了杜南的倡议,决定成立一个包括社南在内的五人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呼吁召开国际性会议,“把杜南鼓舞人心的设想变成现实”。与此同时,杜南本人奔走于十四个国家间,宣传他的主张:“在各国处于和平时期,组成一个协会,这应该是可能的。在协会里,把男女都组织起来,进行训练,以便在战争时期救助伤员。”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到二十九日,终于在日内瓦召开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即后来人们所说的红十字会成立大会。这次会议有来自十六个国家的三十六位人士参加,杜南担任大会秘书,会上提出成立民间永久性救护团体。为了表示对杜南本人的敬意和表彰东道国瑞士对会议所做的贡献,代表一致同意,以瑞士国旗为标志,只是颜色改为相反的白底中央一个红十字,定名为“国际红十字会”,并制定了红十字会的基本原则。第二年,为了解决由一八六三年的决议引起的许多有关国际法的问题,由瑞士政府发起,在日内瓦召开了有十二个国家政府的代表参加的外交会议,签订了著名的《关于改善战地伤兵境遇》的日内瓦公约。这个公约宣称:救护车、军用医院及其医务人员都是中立的,救护车和军用医院应收容并照管一切国家的伤病军人。不论是医院、救护队或疏散居民工作,都以红十字为标志。后来,又有许多协议使这一公约充实完善起来。这样,在国际红十字会的推动下,伤兵救护组织就开始在各国相继成立。如今,世界上已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红十字会。只是穆斯林国家的标志有所不同,是以红色的新月来代替红十字(称“红新月会”),伊朗则是在红十字两边分别加上一弯新月和一头狮子。
杜南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救护事业。他资财耗尽,业务荒疏,以致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的那个银行因无力经营而破产。他不得不于一八六七年弃去银行并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从此他销声匿迹,在贫民窟中生活,甚至因付不起房租而不得不在火车站的长凳上栖身度夜。杜南尽管自己常常一文不名,但他在巴黎仍尽力从事慈善事业。一八七零年爆发了普法战争,一八七一年巴黎公社被围困,杜南又忘我地投身到战俘和伤病员的救护工作。
接连不断发生的战争,使杜南反对战争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他看到,不制止战争,永远不能解除战俘和伤病员的痛苦。一八七一年晚些时候,他倡议建立常设机构,主张裁军,通过国际法庭的仲裁来调解国际纠纷,制止战争。一八七五年后,他再度从视线消失。一八九零年,六十二岁的杜南在瑞士的海登为老年人创建了一座济贫院。五年后,他被海登的一位新闻记者“重新发现”时,自己也是海登济贫院的一个病人了。当人们了解到这位国际红十字会奠基者的身世后,崇高的荣誉向他源源而来,其中最重要者,就是一九零一年向他颁发的首次诺贝尔和平奖金。可是,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金后,也有人提出抗议,理由是他的主张会减小战争的危害性,势必使战争永远存在下去。
杜南病逝于一九一零年十月三十日,安葬在瑞士的苏黎世。
百多年来,杜南树起的国际红十字会的旗帜,一直飘扬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线上、疫病横行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