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那一刻艺术的狂欢
随着学者的深入研究,拉开了德化异彩纷呈的陶瓷世界。
早在青铜时代(商周时期),聪慧的德化先民就开始烧造青瓷,在优质白瓷基础上,运用大自然矿物彩烧造出了异彩纷呈的品种——青花、粉彩、五彩、朱明料、新彩……
每一件瓷器、每一种颜料、每一幅纹饰、每一样器型无不代表德化先民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及中国朴素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向世界的传播。
釉在夏商时期原始瓷器上已有使用。它是附着于坯体表面的玻璃质层,它的某些物理和化学成分与玻璃相类似,一般采用长石、石英、粘土等为原料。
釉的化学组成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等。经球磨调成釉浆,而后用浸、荡、喷、浇、吹、点等方法施于坯体表面,风干,以待入窑焙烧。
双系盘口壶(唐)
施釉是在瓷器的表面施以一层釉料(或称“釉水”)。在坯体上施釉不仅使表面光亮,防止受气体或液体的干扰吸收,提高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更能发挥烘托作用。
民国以前,德化窑瓷的釉料成分主要有低温瓷石、石灰石、谷壳灰或草木灰等,各个时期存在的差异,只是在配制时各种成分的比例有所不同而已。
根据《清国窑业调查报告书》记载,德化城区制瓷业者的釉料配制成份主要为观音岐山的瓷土、谷壳灰及石灰三种。其配方来源大都出自祖传或向同行求得。
德化瓷传统的釉料配方比较简单,施釉工艺有自己的个性化和时代特征。
蔗段洗(元)
德化传统的釉浆分为土釉、灰釉两种;土釉是以观音岐山瓷石为单一配方的釉料,灰釉是以观音岐山瓷石配以石灰石、草木灰的混合釉料。
现代釉浆,按化学成分,有长石釉、滑石釉、石灰釉、铅釉、硼釉、铅硼釉、白云釉、食盐釉等;按制作方法分,有生料釉、熔块釉;按熔融温度特点分,有难熔釉(1230℃以上)、易熔釉(1230℃以下);按釉面特征分,有透明釉、乳浊釉、色釉、光亮釉、无光釉、亚光釉、结晶釉、砂金釉、纹片釉、珠光釉、艺术釉等;按坯体分,有陶瓷釉、精陶釉、炻器釉、瓷器釉等。
青白釉鼓腹瓶(宋)
施釉在德化俗称“上釉”“蘸釉”。按胎体的不同分为生坯施釉法和素坯施釉法。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坯体的大小、厚薄、结构和釉料性能,分别选用蘸釉、浇釉、刷釉、喷釉等施釉方法。蘸釉是将备好的釉浆倒入釉缸或釉桶,搅拌均匀,手持坯胎沾入釉浆,随即拿出,使坯胎表面吸附上一层薄釉浆,沾入、拿出动作均要快。
从2014年发掘的德化辽田尖山原始瓷窑址、1995年发现的美湖洋田村墓林窑址采集的标本上看,德化窑自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采用蘸釉法,唐代趋于成熟,历经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至今。
施釉前,坯体要晾干,保持洁净,防止灰尘带入,釉浆浓度要适当,釉浆易沉淀,隔一小段时间就得搅动一次,使釉浆保持悬浮状态。
披坐观音(明)
青花杂宝纹钵式炉(清)
这种施釉方法主要用于碗、盘、杯、碟、洗等内、外施釉的器型,以及施外釉的中小罐、瓶等器型。小件瓷雕塑也采用此法施釉,施釉时,在作品的折叠处,凹形、镂空部位常出现积釉,蘸入出釉后,要及时用口吹或毛笔刷下,清除积釉。这一施釉法手拿的部分会留下施釉师傅的手痕,唐宋时期手拿的圈足部位没有蘸釉,而成为素胎;明清时期,器物圈足变小,常发现留有手指痕。
泼釉,又称浇釉、淋釉。把备用釉浆搅匀后,手拿釉勺,打釉浆,淋于器物表面,多余的釉浆又流入釉池或釉缸,整件器物淋满釉为止。
泼釉法始于宋代,主要用于缸、瓮、人物雕塑等较大、较复杂的产品。泼釉前,先取两根木条横架于釉池或釉缸上,把器物放于架上,手拿釉勺,打起釉浆泼于器物上,多余釉浆又流入池内,直至器外满釉。在泼釉的同时,要注意及时把器物坯胎旋转一周,倒出剩釉,擦去口沿流釉。
搪釉是将搅匀备用的釉浆舀入坯体内,手拿坯体上下左右旋转,使器物内壁均匀吸附釉浆,然后将多余的釉浆倒出。搪釉法一般用于壶、罐、瓶、碗等圆形器物内壁施釉。
搪釉法始于宋代,明清时期多用此法为中小器物施釉。搪釉施釉法使这一时期的杯、壶、碗、瓶等器物内外釉面均称莹润,突显德化窑白瓷的个性化特征。
刷釉是用细毛刷或毛笔蘸搅匀备用的釉浆涂在坯胎上。刷釉法始于宋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刷釉法常用于一件坯胎施几种不同的釉,为了釉面匀称通常刷去厚釉层,缺釉处蘸釉浆补平。
喷釉是将调制好的釉浆装入容器内,给压力容器增压后,釉浆通过压力管道喷洒在坯体上。20世纪60年代采用手动喷雾器,80年代开始运用机械喷釉,喷枪与空气压缩机的风管连接,将釉水均匀地喷洒在坯体的表面。这是一种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施釉方法,更多地运用在大型器物、雕塑、薄胎以及瓷花上色等。
自明代开始,德化窑逐渐步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其产品除以白釉(尤其是“象牙白”)的独特风格驰名于中外,同时也开始在白瓷上进行着色装饰,出现了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各种彩瓷,并且沿袭至今。
青花锦地开光花卉纹大盘(清)
送子观音(明)
明代出现了唐宋以后中国制瓷业的另一个高潮,特别是彩瓷生产的长足发展,谱写了中国陶瓷史上崭新的一页。
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名,此外,还有白釉红彩、青花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等各种彩瓷。
根据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中的纪年器物判断,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德化窑开始生产五彩瓷。
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颜色主要由红、蓝、绿三种组成。
色料是由色基加釉水配制而成,所以彩绘的装饰图案表面光亮,色彩柔和,蓝、绿图案有凸出感。
青花八仙人物盖碗(清)
经分析,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蓝为土耳其蓝,土耳其蓝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碱金属釉配制,这与明代德化窑惯用的钾、钠釉相一致;绿色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铅釉配制的,铅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红丹的铅矿化物,所以在绿色表面剥落时,在器物上留有一层闪亮的铅金属痕迹;红色是由一种低温的矿化特色基碱式铬酸铅调水制成。
根据1992年版《德化县志》记载,明代德化窑五彩瓷所需的矿化物色基在该县城关周边的矿物带中均可找到,这些色基不需要从外地买进。
到清至民国时期,德化窑五彩器物彩工已相当精致,画面有黄、绿、红、蓝、紫诸种颜色及黑色线条,其中又以红、绿两色居多。
青花山水纹凤尾尊(清)
德化五彩瓷所绘图案取材十分广泛,变化较多,画风自然洒脱,朴实大方,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清末民国初期,德化窑还曾生产过釉下五彩,但其色彩不及釉上五彩鲜艳。
清代,德化窑五彩瓷颜色已有红、绿、青、黄、紫等,其颜料大部分也是由本县贺兰山(即现在城关的驾云亭)的石英质矿石及绿矾、铜绿等配合而炼成的,这些颜料以铜、铁、锰、钴等氧化物为着色剂,与铅粉、石英粉配制而成。“至民国初才由浔中彩瓷转卖商林凤鹏购入日产的金水及洋彩,本地颜料逐渐被洋彩所代替”。
德化窑五彩瓷既以实用价值为前提,又与时代生活气息、文化艺术密切关联,五彩瓷器型丰富,有各类瓶、罐、缸、炉、壶、尊、花觚、笔筒、盒、花盆、盘、碗、杯、瓷塑等,器物造型规整,器形稳重敦厚,形体线条柔和,并出现挺拔俊俏的器形(如民国时期的花瓶等)。底足较规整,足跟平切或滚圆。
由于德化窑陶瓷制品种类较多,坯料性能各异,制品形状大小,烧成温度以及对制品性能的要求和质量的严格性不同,所用的成型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注浆成型和手工成型两种工艺。
注浆成型是把泥浆浇注在模型中使之成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一些日用饮食器皿、陈设供器及文房用器等都采用此种方法;手工成型就是凭着一双熟练的手,做出各种形状的制品,印坯和拉坯就是两种重要的手工成型方法。
荷口瓶(南宋)
德化窑鱼篮观音(明)
观察实物,德化窑五彩瓷的绘画题材颇为广泛,诸如人物、花鸟、山水、神话、宗教、历史、戏曲、小说故事等,应有尽有。其题材多为民间喜闻乐见,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郁,蕴含浪漫的手法和情趣。其中,尤以花卉见长。如所绘花树,枝叶纷披,轻盈袅娜,摇曳生姿。盘碗之类的过枝花装饰,花皆由外壁向上伸延,越过器物口沿,延续到器里,展开后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新颖美观,韵致不凡。至于一些五彩山水画面,或重山叠嶂、飞瀑流泉,或亭榭楼阁、江水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等,更是景物幽深,格调高雅,配上题写的诗句,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悠远,韵味十足。
德化五彩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一方面在于民间匠师娴熟地掌握色阶变化的技巧,他们善于运用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色阶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德化五彩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物画中,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
此外,德化五彩瓷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现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的影响,所绘纹样既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美的情趣。如所绘人物的神态、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练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画中人物自有一种潇洒自如的风度。
德化窑五彩瓷器多采用手绘装饰手法,德化白瓷质地洁白,以白见长,其胎骨洁白细腻、坚实致密,釉色温润,剔透光滑,早在明代时就名满海内外。
德化瓷工在设计、制作五彩瓷时,为突显白瓷的魅力,在图案装饰时保留了较大的白地空间。这一特点,在五彩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不少的五彩瓷器中,花纹与温润光滑的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彩色与白地、虚与实等的配置显得疏密有致,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