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那一条发展的时光轴
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置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堪称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像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
全县目前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古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德化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唐代后期,德化美湖、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至五代,三班颜化綵编著了陶瓷专著《陶业法》、绘制《梅岭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陶瓷的专著。
德化陶瓷博物馆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国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
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为主,并有少量黑釉茶碗等。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纹饰,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
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加藤四郎来到德化学习制瓷技术,回国后依法烧制陶瓷,并称其建造的窑炉为“德化窑”。
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性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瓷器的釉色有青灰釉、酱褐釉、黑釉等。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焰的“鸡笼窑”,开始改变宋初以来所使用的还原烧成技术而进入到采用氧化烧成的新技术阶段。
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元窑炉遗址,窑基全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这座窑炉的发现,特别是大量外销瓷器的出土, 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了过去德化龙窑的空白。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
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佛释道人物瓷塑,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
在明代,德化窑炉也有新的创新,在全国首先出现了装烧容量大,既节省燃料、又易于控制烧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阶级窑,这种技术于明中叶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对国际瓷窑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并取代建白瓷占据主要地位。
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人物自然、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画面明静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静淡雅或浓郁艳丽的风格,开创了德化窑彩瓷的新纪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供器一样畅销国外。
清代,青花瓷代替白瓷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德化釉下青花瓷器样式繁多、争奇斗艳,题材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仕女、禽兽花果、山水景物等,风格明净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
1999年,“泰兴号”沉船浮出水面,船上的35万多件瓷器大多来自德化,瓷器之美轰动世界,也把德化陶瓷“中国白”的荣光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德化窑如意观音(明)
1915年,苏学金首创的瓷塑梅花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国际金奖,之后许友义创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先后分别获得在英国、日本和南京举行的国际和全国博览会的金奖。1930年,许友义师徒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瓷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亦为中国瓷坛首创的珍品。民国时期,德化瓷器也同样对世界瓷业产生重要影响,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参观考察。1919年,日本人真井正美津到德化考察,并发表文章介绍德化瓷的优良产品和技术。后来,英国唐纳利编著了《中国白——福建德化瓷》,美国罗波特写了《中国白——精美的福建德化瓷》,新加坡海蒂著作《中国白》,这些都是外国人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之作。
德化窑白釉弥勒佛(明)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8年,全县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三大陶瓷产品体系,涌现出了一批著名陶瓷企业,如佳美集团、冠福集团、顺美集团等,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陶瓷工艺大师,如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杨剑民、柯宏荣,还有福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陈德卿等十几人,他们为德化陶瓷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3年,李鹏总理题词“德化名瓷 瓷国明珠”,高度评价了德化陶瓷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1996年3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德化人民充分发挥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大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成功闯出一条山区经济发展路子,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继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之后,2003年又获得“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的美誉。
2008年11月,在杭州市举行的“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授牌仪式上,“中国瓷都德化”荣誉称号通过专家复评,德化再次被授予“中国瓷都”荣誉称号,这也是在这次“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授牌仪式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历经岁月磨洗,德化白瓷历久弥新。
2019年7月5日,以“新时代的中国:生态福建 丝路扬帆”为主题的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动举行,14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及工商界代表等500余人出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德化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明良在活动上展示了德化陶瓷雕塑技艺,精湛的白瓷作品,赢得了海内外嘉宾的赞许。
德化窑西归达摩(清)
近年来,德化通过推出“中国白”全球推广计划和“中国白”品牌共享计划,参加中法文化论坛,组织“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组织参加广交会和法兰克福等地国际知名展会,让德化成为“海丝”路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瓷都。
德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世界陶瓷之都”称号。如今,德化有3000多家陶瓷企业,陶瓷产品80%销往海外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朝着2022年实现陶瓷产值500亿元目标迈进。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收到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寄来的其作品《纸》的收藏证书的时候,此时距离其曾祖、清末德化陶瓷艺人苏学金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已有100余年。苏献忠来自德化数以千计的世代制瓷家族,从其曾祖父创立“蕴玉瓷庄”至今,传至他手中已是第四代。
在他看来,瓷和茶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品,更是当时随丝路传播、影响西方社会的中国文化符号,今天,德化的“中国白”仍然可以作为与世界对话的媒介,但是我们如果一直停留在传统中,就很难与当今世界文化产生交流和共鸣。
每个月有100多万件陶瓷日用餐具从这里流向美洲、欧洲、澳洲、亚洲等世界各地,成为各大五星级酒店、大型跨国集团的指定餐具。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福建海丝核心区、泉州海丝先行区的加快建设,德化县围绕“强力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目标,紧紧把握“互联网+外贸”趋势,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陶瓷出口外贸“电商换市”,创建了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率先举办了首届中国陶瓷电商峰会。目前,德化拥有电商企业7500多家,已培育跨境电商企业100多家,并率先在美国、俄罗斯设立陶瓷跨境电商海外仓,率先制定陶瓷电商4项国家标准和1项省级标准并列入科技部研发项目。
2019年5月,德化顺利通过商务部和财政部评审,成为全国十个之一、全省唯一的全国发展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十大典型县,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中国茶具城成为德化新地标,也是陶瓷茶具重要集散地,全国80%茶具来自德化。
三班镇历来是德化陶瓷生产重镇,位于三班镇的大兴堡,是一座保持完整清初原貌的著名土楼,由硕杰郑氏大兴支脉先祖郑展枢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元月建成,曾经发挥了德化陶瓷出口贸易集散地的作用,印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况。2014年年初,福建土楼民俗文化专家林海川在看过大兴堡后认为,大兴堡可能是“商号”而非居住楼。古堡的构造、用途上均与居住类古堡有所不同,其建筑格局是两排商铺式屋宅,中间有宽敞的中轴街巷,应是典型的贸易场所。
德化窑渡海观音
在德化县通往海路的线路中,往永春县五里街‘许港’是最短也是最便捷的线路,而三班镇的大兴堡处在其必经之路上,因此成为德化浔中、三班一带陶瓷产区通商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在大兴堡周边,就有20多处宋元至明清的古窑址遗存,这些古窑址里出土了很多外国来样订货加工的标本,比如荷兰人戴三脚帽的小工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