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教育
文化教育是陶瓷艺术的基础。
据史料记载,德化古代重要的陶瓷产区盖德、乐陶、泗滨、宝美等村镇历来都重视基础文化教育,创办了一批书斋、书院、倡导“学艺先学文”。
天鹅湖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建于元代的盖德儒山“蓄书楼”;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宏祠社学;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孙凤栖的上梧书斋,陈至言的墩仔书斋;
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的城关的图南书院;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的孙文沐的鹏翔书楼;建于乾隆年间的(1736—1795)程田寺格的瑶台书院,泗滨村颜英助妻张氏的瑞绵书斋;赤水狮峰山南麓创办的狮峰书院;建于光绪年间的锦溪书院;民国二十四年(1935)福建省教育厅在德化创办省立德化陶瓷职业学校,同时设立省立德化瓷业改良场;民国三十七年春(1948),德化县立初级中学(德化一中前身)附设初级实用陶瓷班。
釉下五彩梅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加快陶瓷业的发展,急需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德化先后创办德化瓷业技术学校,福建省晋江地区技工学校德化分班、德化县城关职业中学、泉州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泉州市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德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泉州市工艺美术学院。
1958年5月,德化瓷厂创办德化瓷业技术学校,许多学员成为瓷厂技术员、车间主任和厂部管理人员。
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德化陶瓷业迅速恢复和发展,专业陶瓷学校也迅速发展起来。
1980年秋,创办福建省晋江地区技工学校德化分校,设陶瓷专业科。
1981年秋,创办福建省德化城关职业中学。
1994年,创办德化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为提高陶瓷艺术设计水平,德化县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办学方式,以及培训联办等渠道,多方位培养中高级陶瓷人才。
从1981年始,每年从高考中选拔一批学子到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深造。
1984年,县二轻联社选送十多位技工分别到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景德镇陶瓷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深造。
1992年,县政府拨专款委托集美轻工业学校举办“国际金融贸易培训班”和陶瓷工艺美术培训班。
1996年—2001年,德化职业中专学校分别与香港西南艺术公司、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联合办学,聘请大专院校教授到德化任教。
随着国家用工制度的改革,各职能部门和企业为新增劳动力,以及提高在职人员、转岗人员、下岗人员技术水平,开展各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进入21世纪,德化陶瓷的学校教育快速发展,推动了德化陶瓷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03年秋季,德化实验小学把陶瓷教育引进课堂,编写校本教材《陶瓷》,安排专职老师授课,每周两节。
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获教育部备案,是一所由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财政拨款的副厅级公办全日制高等艺术类职业院校,开设雕塑艺术设计、艺术设计(陶瓷方向)、装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材料工程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商务英语、物流管理等10个三年制大专专业。
2010年,德化六中编写《瓷韵》,把陶瓷教育引进课堂。2011年9月,德化尚思小学把瓷艺教育引进课堂,开设陶艺教育课,聘请专业美术教师,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玩陶瓷、学陶瓷、做陶瓷。学校配有专门的手拉坯室、泥塑室、彩绘室、烧制室、作品陈列室等800多平方米。
德化陶瓷象
2011年,德化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陶瓷雕塑技艺班”,培养陶瓷雕塑专业型人才,积极开展工艺美术专业省级试点项目改革,实行“师带徒”培养模式,聘请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师傅,让在校学生拜师,学习技艺,传承德化陶瓷文化,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十八大以后,德化陶瓷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德化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促使大量劳动力往城区集聚,带动发展陶瓷支柱产业。
城关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不足1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27.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78年的1.03万人发展到目前的32.8万人,现城区集中了全县70%的劳动力、94%的中小学生、70%的经济总量、70%的税收收入,城市化水平达74.1%,远远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被列为福建省做强城关统筹城乡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试点。
德化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获评中国瓷都、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荣膺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
1.产业集聚
1984年,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采取集中发展的路子,“振兴德化陶瓷”。
1985年,德化立足城关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实际,制定了“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财力,优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业”的发展思路,利用城关周围山坡荒地规划建设工业项目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
20世纪90年代,德化进一步明确了陶瓷产业密集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将陶瓷企业吸引、集中到城关地区,通过集中催生规模效益。1991年,在浔中镇创办了第一个工业园区,并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陶瓷企业进驻园区,往城关聚集。同时,通过用地政策调整,加紧压缩城区工业用地空间,促使企业向新建的园区集中。
1996年,德化划出1500亩山地,创建福建省第一个民营陶瓷科技园区,集科技生产、经营、销售为一体。
德化瓷难陀多化尊者
此后,德化实施“退城进园”战略,成立德化县陶瓷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福建省德化陶瓷产业园区,先后建成宝美、鹏祥、诗墩、城东、城后、科技园等7个工业园区,引导陶瓷企业退城进园,90%以上的陶瓷企业集聚在城区周围的工业区,形成了以陶瓷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2008年,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2011年12月,德化陶瓷基地被国家商务部列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2016年12月,德化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组现场考核,成为我国第二个国家级出口陶瓷质量安全示范区。
2.能源革命
在产业迅速集聚的同时,德化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始终以建设生态强县和现代化绿色瓷都为目标,先后进行数次的能源革命,使陶瓷产业能源结构从以木材、煤炭为主逐步过渡到使用柴油、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1981年3月,德化成立节能办公室,组织电窑技术攻关,经过3个月的攻关,第一条“电窑”试验烧瓷成功,县委、县政府于是提出“以电代柴”思路,这一技术改革的成功推行,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解决了“林瓷矛盾”,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陶瓷产业变革性发展。良好的生态资源涵养了丰富的水源,促进了水电业的发展,为陶瓷业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
2002年在福建省率先启动LNG项目建设,2003年建设成亚洲第一座LNG储备站,同年开始供气。当时,天然气价格较低,企业使用的积极性很高,投入资金进行窑炉改造,进行煤改气、油改气的能源转换,2004年实现了从“以电代柴”到天然气烧瓷的第二次“能源革命”。到2006年,德化陶瓷企业日用气量最高达16余万方。现全县90%以上的陶瓷企业使用电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实现了陶瓷生产能源清洁化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2012年获得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荣誉称号。
2013年,德化投用窑炉微波辅助烧成技术。该技术攻克了大功率微波的适应性问题,应用于陶瓷坯体小水分的快速排除、有机物的快速分解烧成,可使坯体快速脱水且明显降低开裂率,解决了微波运用行业普遍存在的热失控的难题,实现节能降耗25%,使用该系统陶瓷产品成品率可提高至99%。
三次“能源革命”有效保护了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德化成为全国首个无烟尘污染的陶瓷产区。
良好生态资源涵养了丰富的水源,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150立方米,居泉州市首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水力资源位列福建省第一,理论蕴藏量50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30万千瓦,已开发利用28万千瓦,小水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前列,被授予“中国小水电之乡”“中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等荣誉称号;优越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县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突破200万人次、11亿元,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福建省优秀旅游县”“福建最佳旅游目的地”“福建省最适宜人居住地”和“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德化经济逐渐形成“以林养水、以水养电、以电促瓷、一瓷带多业”的良好发展格局。
德化窑香炉
近年来,德化县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1”(前“1”指经济社会生态大循环;“3”指产业间循环、产业内循环、企业内部循环;后“1”指废旧资源的处置再生利用和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陶瓷、水电、林业、旅游业呈现出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目前德化城关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1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城区公共资源利用率得到放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赢”。德化成为福建省首个县域循环经济试点县、福建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荣获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循环经济典型模式示范县、福建省第三个国家生态县。
3.创新驱动
德化窑观音立像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以提高陶瓷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陶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先后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德化县进一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深入实施《德化县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制定出台《关于建立陶瓷产品发明创新保障机制规定》《德化县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奖励规定》等措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省级优秀陶瓷企业。
注重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有力推进陶瓷业改造升级。出台《鼓励陶瓷泥料加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奖励办法》,加强对陶瓷配方研发的引导和资金扶持,推进陶瓷配方研发和泥料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白云土(1080℃烧成,与中温瓷比较烧成温度下降了200℃)的广泛应用,使低温环保瓷快速发展,成为出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化加强节能技术研发,研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烧成技术,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重点开发天然气专用燃烧器和等比例自动控制系统,窑炉节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窑炉计算机智能控制和隧道窑结构技术改造实现了对传统窑炉的重大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烧成率。
依托“福建省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矿物质化学全分析、材料热膨胀系数、陶瓷产品铅镉溶出量等21大项检测服务能力,为企业改进瓷土配方和提高陶瓷产品质量作出积极贡献。以红壤土、普通土、金属尾矿渣、高铁钛泥土等为坯体,相继研发了各种色釉、开片釉、结晶釉、发光釉、窑变釉、尾矿釉等釉种,在降低原料成本的同时,提高了陶瓷产品档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引进先进的陶瓷冲压、滚压、车模、拉坯机等成型设备,建立高档日用瓷中试基地,推动高档日用瓷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生产进程。
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等10多所高校合作,促进产学研工作有效开展,推动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加强陶瓷与酒类、家具、茶叶、化妆品等的嫁接合作,研发一批新型功能陶瓷、家居陶瓷等新产品。
德化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培育宣传,建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联盟,支持企业设立品牌营销中心,对外统一使用“中国瓷都·德化”“世界陶瓷之都·德化”标志打造区域品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目前,德化已拥有中国地理标志、中国驰名商标、马德里国际商标等国家级品牌39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45个,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53个,国家免检产品企业3家,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率先成为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渡江达摩
德化窑雕瓷富庶寓意水注
2012年10月,德化县创新商业模式,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园,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建成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电子商务创业园,采用政府投资建设、专业团队运营管理、企业免费入驻的模式,由“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美陶网—B2C陶瓷垂直营销平台”“大学生创业基地”四大部分组成,并选出基础扎实、成长性好的66家企业入驻,形成集电商交易、平台建设、速递配送、融资支持等功能的电子商务创业园,有效带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
2013年陶瓷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8亿元,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中排名第49位、福建省第5位。2017年,陶瓷电子商务零售额高达85.2亿元,其中茶具类电商零售额占全国80%的市场销售份额。连续三年跻身“中国大众电商创业最活跃的50个县”十佳,连续四年获评中国电商百佳县,获网商指数、网商数据应用、跨境电商“三个全省第一”的殊荣。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立版权局及版权协会,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加强版权执法监管,形成行政+司法+协会“三位一体”版权服务保护体系,在福建省做到“五个第一”,即:获得全省第一个版权就地办理省级权限,发布全省第一份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成立全省第一个县级版权协会,设立全省第一个县级版权咨询服务公司和知识产权庭,成立全国第一个陶瓷知识产权保护教育基地。
德化先后获评福建省知识产权强县、福建省首个版权示范园区、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中国版权金奖保护奖等。
鉴于德化在陶瓷版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国家版权局签署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优秀案例德化示范点调研项目合作协议,成为该组织在我国开展的第二个版权保护优秀案例示范点调研项目,并于2015年6月和2016年11月分别在厦门和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联合发布《版权保护促进中国德化陶瓷产业发展的研究》(中英文版),向全球推广中国德化在陶瓷产业版权保护方面成功做法,让全世界共享“德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