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写不尽的传承

伍 写不尽的传承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文化古名城——泉州,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瓷”。

德化瓷的烧制技艺历史悠久,始于新石器时代,完善于商周等朝代,兴于唐、宋、元,盛于明清时期,发展于现代;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世界陶瓷稀有历史文化的一颗璀灿明珠。

在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中,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三足鼎立,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元代有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于1291年取道福建,来到当时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的泉州港航海归国,将德化瓷从海上丝绸之路带回欧洲,让欧洲人士更全面地了解德化瓷。

在当时,欧洲各国人士对来自中国德化的白瓷视如稀世珍宝、爱不释手,他们都以不同的语言给德化白瓷命名“中国白”,使法国人以法文命名为——Blanc de chine,英国人以英文直接称呼——China。

img

叠烧、碗模

德化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家对陶瓷文物的重视,先后在德化县境内、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研究和考查,考查队在考查中发现了龙浔镇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驷埔山及美湖乡的后坪山等,在这四个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皿及标本遗物,经考古人员的对比和论证,发现该陶瓷标本遗物的制作技艺及工具、是用石器刮削和手工印制生产的陶瓷属原始古窑址,经过专家分析研究,证实德化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生产陶瓷。

考古人员在研究盖德乡碗坪北宋窑址,出土的陶瓷标本与东南亚出土的瓷器标本详细比对,在瓷质和装饰纹样的制作方法经分析完全相同,确定“德化窑”在北宋时期生产的陶瓷,已经大量出口畅销国外。

img

五彩花鸟纹笔筒(民国)

后来,德化县村民又在三班镇桥内村尖山周围发现成片的古窑址,经考古专家根据现场出土的原始陶瓷标本,经过分析、研究比对确定为商周时期、大规模生产的“商周”窑址,在大量丰富的实样标本中、考古专家一致确定德化窑最早生产“青瓷”的时间为商周时期。

唐朝五代时期,德化制瓷业的生产已经开始兴旺,烧制产品以日用陶瓷为主。在当时就有本县乡贤颜化綵为了陶瓷制造行业的生产管理及彩画装饰的统一标准规范,曾编写了《陶业法》和《绘梅岭图》陶瓷制作专业法和彩绘专著。

宋元时期,德化陶瓷生产主要以青瓷(影青)和白瓷为主。在陶瓷产品的装饰方面,以花卉缠枝及鱼、鸟图案等等、构图严谨,重于写实的高超绘画技艺及色彩丰富。瓷雕技艺的佛像艺术制作已开始盛行,纯手工艺制作均采用拓印、圆雕、堆雕、浮雕、捏雕及刻画等生产装饰技艺制作。

在这个时期,窑炉的制造技术及烧制技艺已经更进一步发展,由龙窑(又名鸡笼窑)技术发展向阶梯窑转变过程,及对阶梯窑的改进和完善整体窑炉的结构。日本柴烧窑也是深受德化阶梯窑(别名蛇目窑)的影响而设计的,所以日本陶瓷业人士将德化窑称为“串窑”的始祖。

明代时期,德化陶瓷制造业已进入兴旺高峰期。特别是佛像雕塑艺术瓷的成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瓷雕艺术家,如何朝宗、何朝水、何朝春、张寿山、陈伟等等;他们将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推陈出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瓷雕艺术境界,最具代表性的瓷雕技艺“何派”艺术,在具有“宽能跑马、密不透风”的独特风格,是融入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绘画技艺的高雅内涵。何朝宗制作的观音瓷雕作品,素有“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之称的美誉,其所开创的独特技艺和艺术风格垂范后世,为德化窑传统瓷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img

德化窑白釉双耳三足鼎式炉(明)

img

德化窑达摩(明)

到了明晚期,德化陶瓷已经不是单一生产“中国白”的象牙白、猪油白瓷质,开始生产美如婴儿的肌肤、白里透红的“孩儿红”瓷质,和釉上釉下彩的——青花瓷,及釉下彩绘经高温烧成反应后,呈红、黄、绿、蓝、紫五种颜色釉下五彩瓷。五彩瓷的制作生产以康熙、乾隆年间生产的五彩瓷最佳,色彩鲜艳、优美独特,最具高雅。

清代时期,德化瓷的制造业已发展至空前兴盛,窑场遍布全县各乡村,主要生产釉下青花瓷,产品以日用陶瓷和艺术瓷雕为主;日用瓷画工精细,呈色鲜艳,釉下青花瓷的兴起,代替了大量白瓷的出口。

img

德化窑佛像(清)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受到国力的衰退和战争的影响,德化瓷业每况愈下、时过境迁,大小窑场逐渐衰落关闭停产,只剩下寥寥无几的窑场和极少数瓷雕作坊在断断续续着生产,在艰难的岁月中瓷业长期处于不景气和不兴不灭的状态,制瓷业的各种工艺技术只有一些老艺人在从事着他们的技艺传承,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在保护着德化窑烧制技艺这项独特的制瓷技艺得到延续和世代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开始复苏,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德化瓷业再获得新生,德化窑场在国营和集体的重新组合,恢复日用细瓷和陈设艺术瓷的相继生产及建白瓷和高白瓷的研制,研制出瓷质如凝脂似玉、皓似猪油的猪油白和宛如象牙的建白瓷,及素有冰肌玉骨、洁白清雅、白度冠居全国第一的高白瓷。

img

德化窑双耳三足炉(明)

在瓷雕行业,这时让瓷雕艺人们已经盼望已久的春天终于到来,德化国营瓷厂开始组建陶瓷雕塑车间,特招聘苏勤明、温堆登等,和他们的徒弟们共同努力承办雕塑车间的生产和制作,为德化瓷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瓷雕新秀,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独特的“何派”瓷雕艺术风格,并不断创新发展,让世界誉为“东方艺术”的德化传统瓷雕独特艺术得以重现光彩。

改革开放给德化瓷业带来像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欣欣向荣,大量生产西洋小工艺瓷以发展出口创汇,带动整个德化陶瓷产业和生产技艺的变化及窑炉的改进,电窑、液化气窑、柴油窑取代阶梯窑的烧成,全县先后成立了200多家陶瓷研究所,大小陶瓷企业2000多家,最高年产值生产出口创汇上百亿,是德化陶瓷业前所末有的发展,30多年来的发展给德化瓷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img

德化艺术花瓶

德化瓷烧制技艺于2006年5月份,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德化窑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德化陶瓷在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现代陶瓷多元化繁荣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取得辉煌的成就。

德化窑遗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期间重要大遗址的专项规划保护项目库,是国家对德化窑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如今,说起德化的彩瓷艺术,山花陶瓷以其精湛的“山花彩”广受业界认可。

山花陶瓷的收藏馆,一尊尊美轮美奂的彩瓷观音雕像令人震撼,一只只形象逼真、寓意喜人的荷叶盘让人爱不释手。温润细腻的白瓷绘上适宜的花纹相映成趣,纯手工的纹饰,一笔一画细致入微,“山花彩”散发着德化陶瓷艺术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一尊名为《禅韵自在》的陶瓷佛像,是精美绝伦的敦煌彩绘与传神写意的瓷雕技艺的完美结合。”

要完成这样一件作品,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在“中国白”瓷土为原料的基础上,采用独创“山花彩”加彩技艺,注重力度、一笔一画细心描绘,一层一烤、分层渐进高温绘色烤制而成,因为有了这样独特的颜料、精细的做工和深厚的画技,让“禅韵自在”观音瓷像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多年来,“山花彩”自成一格的特色,来源于技艺的日臻成熟。山花陶瓷除了能调制出品种繁多的理想色彩,还能保证附着在瓷器上的“山花彩”不褪色,甚至鲜艳光亮到永远的效果。

此外,瓷塑加彩让山花陶瓷开启了德化陶瓷雕塑加彩的新时代。传统的德化五彩瓷的应用范围大多只停留在日常的器皿上,仅为平面画,而在陶瓷雕塑上的应用却少之又少。

山花陶瓷将加彩工艺从器皿延伸到了雕塑,从平面拓展到了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