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泉州是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在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第一大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德化全县目前已发现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多达245处,全县18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可见窑火之盛,陶瓷文化之悠久。德化的陶瓷温润、明净、典雅、精巧,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
德化地处福建省中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部,是一个以“瓷”闻名天下的特色县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是世界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世界陶瓷之都”之美誉。
第一个把德化白瓷称作“中国白”的是法国人普拉德,他在《1692年巴黎通讯地址实用手册》一书中首次写出了Blanc de Chine(“中国白”),自此“中国白”开始风靡欧洲乃至闻名世界。德化瓷,成为欧洲国家皇权和身份的代表之一;德化,因此有了“世界官窑”的美誉。
“既多且美”,这是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对德化瓷器的由衷礼赞。这位曾在中国生活17年之久的意大利人回国后,不但带去了德化瓷,还在游记中记述德化瓷器及其烧制过程。《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使“迪云州”(指德化)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不停传扬。
在德化县顺美海丝陶瓷博物馆中,游客进门后看到的第一件瓷器,是馆内最中央的位置 “马可 ·波罗罐”,那是典型的德化青白釉瓷罐,与马可·波罗曾经带回去的瓷器同款。“马可·波罗罐”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目前收藏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
据记载,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
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日常应用的器皿都是以陶器、木器和金属器为主。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
所以瓷器一传入欧洲,立即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拥有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身份的象征。
德国奥古斯都大帝利用其所藏1255件德化瓷塑并下令复制,1708年成功烧制出第一件欧洲瓷器,1710年建立皇家麦森瓷厂。17世纪初期,处于萌芽时期的欧洲瓷业,工艺技术主要是模仿德化瓷塑的做法与风格;18世纪整个欧洲更是进入全面仿制德化瓷塑的时代,掀起“中国风”热潮,进而形成欧洲的“洛可可”艺术风格。
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在凡尔赛宫举行盛大国宴时还隆重使用200年前皇家陶器工厂生产的仿制德化“象牙白”餐具。
有趣的是,除了观音、达摩等一些经典瓷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西方风格的军持、咖啡杯等日用瓷,以及来自圣经等基督教题材的小工艺瓷。
据学者研究,那是千百年前,德化人根据外国客户的文化、风情、习俗等需要而设计生产的“私人定制”的“外国风”瓷器,足见当时德化瓷对外贸易交流的繁盛与深入。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广泛外销,德化瓷器在16世纪“曾由浙江宁波和福建泉州等口岸,由海路传入日本、欧洲和东南亚各国”,风靡整个欧洲及世界各地。
德化瓷塑艺术的输出与传播,对欧洲陶瓷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陶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