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地方文献

张福经主编:《三德范庄志》,中国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赵兴林主编:《守望文祖》,黄河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章丘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组编:《章丘文史资料》(1—13辑),内部资料。

济南市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济南市水利志(1986—2005)》,济南出版社2011年版。

张育曾、刘敬之编:《山东政俗视察记》,山东印刷局1934年版。

林修竹编、陈名予校:《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第一册,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19年版。

〔清〕杨学渊总编:《章丘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周巍峙主编:《中国节日志·春节(青海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版。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俗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民政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此外,全国各地地方志的选读和使用主要来自《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华东卷,正文已按学术规范做出注解或说明;晚清以来报纸文献主要源自山东大学图书馆“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三德范村档案馆提供了20世纪40年代末至今以本村为主体的各类民间文献资料。

二、学术著作

陈泳超:《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陈潭等:《治理的秩序——乡土中国的政治生态与实践逻辑》,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刘魁立:《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章浩、沈杨译:《艺术社会学》,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简惠美译:《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杰文编著:《民间社火》,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王杰文:《仪式、歌舞与文化展演——陕北·晋西的“伞头秧歌”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日]西村真志叶:《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村的“拉家”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费爱华:《话语交易:乡村社会及其治理中的人际传播》,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吴理财等:《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

[英]罗伯特·D.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笛著,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麦嘉湖著,秦传安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杨懋春著,张雄、沈炜、秦美珠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李正东:《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

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刘德增:《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洪治纲主编:《顾颉刚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张康之:《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丁广惠:《中国传统礼俗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乔尔·S.米格代尔著,李杨、郭一聪译,张长东校:《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任剑涛:《公共的政治哲学》,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韩明谟编著:《农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洪长泰著,董晓萍译:《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金泽:《宗教人类学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魏然、周树华、罗文辉:《媒介效果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日]井口淳子著,林琦译,朱家骏校译:《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说唱的书、文本、表演》,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理查德·鲍曼著,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罗红光、田青等译,王铭铭校:《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克利福德·吉尔兹著,王海龙、张家瑄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金一虹:《中国新农村性别结构变迁研究:流动的父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20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刘锡诚主编:《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

韩晓莉:《被改造的民间戏曲——以20世纪山西秧歌小戏为中心的社会史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法]马塞尔·莫斯著,汲喆译,陈瑞桦校:《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欧达伟著,董晓萍译:《中国民众思想史论——20世纪初期~1949年华北地区的民间文献及其思想观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叶涛:《泰山香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加]西佛曼、格里福编,贾士蘅译:《走进历史田野:历史人类学的爱尔兰史个案研究》,台湾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美]施坚雅著,史建云、徐秀丽译,虞和平校订:《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日]田仲一成著,钱杭、任余白译:《中国的宗族与戏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李晓斐:《民间权威与地方政治——一个中原乡村的传统蜕变》,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李静等:《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叙事的文化互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美]西奥多·舒尔茨著,郭熙保、周开年译,郭熙保、刘有锦校:《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集体行动的逻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美]卡罗尔·佩特曼著,陈尧译:《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李培林:《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华书局2002年版。

季中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钟敬文:《建立中国民俗学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王加华:《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与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张蔚:《闹节——山东三大秧歌的仪式性与反仪式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李昌平、董磊明主编:《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体制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三、学术论文

格尔茨:《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学理论》,载《国外社会学》1996年第1—2期合刊。

廖明君、巴莫曲布嫫:《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巴莫曲布嫫访谈录》,载《民族艺术》2004年第3期。

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以诺苏彝族的口头论辩和史诗传统为例》,载《文学评论》2004年第1期。

赵世瑜:《传承与记忆:民俗学的学科本位——关于“民俗学何以安身立命”问题的对话》,载《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刘铁梁:《村落集体仪式性文艺表演活动与村民的社会组织观念》,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载《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

刘铁梁:《感受生活的民俗学》,载《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刘铁梁:《劳作模式与村落认同——以北京房山农村为案例》,载《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

万建中:《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高丙中:《“民俗志”与“民族志”的使用对于民俗学的当下意义》,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王杰文:《民俗志对于民俗学意味着什么》,载《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载《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吕微、刘锡诚、祝秀丽、安德明:《家乡民俗学:从学术实践到理论反思》,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叶涛:《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以沂源牛郎织女传说为中心的探讨》,载《民族艺术》2016年第4期。

吕微、刘宗迪、施爱东:《两种文化:田野是“实验场”还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续)》,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廖明君、施爱东:《学术研究是自戴脚镣的体力活——施爱东博士访谈录》,载《民族艺术》2011年第4期。

方李莉:《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黄燎宇:《〈艺术社会史〉:堪称“孤本”的艺术史经典》,载《光明日报》2015年7月14日。

何明、洪颖:《回到生活: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问题的反思》,载《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载《读书》2006年第9期。

陈潭、罗晓俊:《中国乡村公共治理研究报告(1998—2008)——以CSSCI检索论文与主要著作为研究对象》,载《公共管理学报》2008年第4期。

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载《文史哲》2007年第3期。

张士闪:《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

张士闪:《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载《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张小军:《象征资本的再生产——从阳村宗族论民国基层社会》,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张小军、李建明:《权力互竞交换共同体——贵州水族霞节、艾节和善节的个案研究》,载《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

常建华:《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载《史学理论研究》2012年第1期。

常建华:《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载《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年第1期。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狄金华:《民间仪式与权力意志——华北米村丧葬仪式的变迁研究》,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一统性”与“多层次”之分析——兼论中国传统法研究中应慎重使用“民间法”一词》,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

张明新:《从乡规民约到村民自治章程——乡规民约的嬗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周家明、刘祖云:《传统乡规民约何以可能——兼论乡规民约治理的条件》,载《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

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岳永逸:《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王沪宁:《中国的村落家族文化:状况与前景》,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1期。

耿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中国乡民艺术的“去语境化”》,载《齐鲁艺苑》2006年第4期。

魏光奇:《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载《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李智信:《社火溯源》,载《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张振涛:《国家礼乐制度与民间仪式音乐》,载《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

王琼:《关中民间社火与宗教祭祀源探》,载《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田为民:《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条件研究》,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认定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载《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7期。

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

李向振:《“非遗”传承人认定与集体性乡民艺术的保护——以冀南GY村“捉黄鬼”活动为个案》,载《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2期。

付来友:《钱来钱往——中国山东一个村庄的金钱、市场与乡土社会转型》,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向振:《城边村日常生活与生计策略的民俗志研究——京北姚村故事》,山东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

罗家德、孙瑜、谢朝霞、和珊珊:《自组织运作过程中的能人现象》,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谢永栋:《近代华北庙会与乡村社会精神生活——以山西平鲁为个案》,载《史林》2008年第6期。

段友文、王旭:《崇神敬祖、节日狂欢与历史记忆——山西娘子关古村镇春节民俗调查》,载《文化遗产》2012年第4期。

关丙胜、赵郡丹:《文化的演进博弈:河湟西纳地区阳坡人的社火历程》,载《青海民族研究》2013年第1期。

赵旭东、罗士泂:《游离于城乡之间——文化转型视角下作为行动者的中国农民》,载《学术界》2016年第11期。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中国民俗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载《民俗研究》2009年第2期。

陈进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国家逻辑》,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