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从我第一次走进三德范村,到现在已六年时光。在本书的前身——博士论文写作期间,我曾幻想自己会“厚积薄发”,即在做了足够充分的田野调查之后,可以基本掌握这个村落内部的知识体系,然后洋洋洒洒地写出一本十分“精致耐读”的作品。虽然我前后写了几篇极不成熟的短文,三德范这本“大书”非但没有读薄,反而越读越厚了。我抱着“旁观者清”的盲目自信闯进了村落内部盘根错节、千头万绪的历史现场和现实生活的迷雾中。我变得经常能在田野里触发灵感,又经常在进一步的思索里发现这种灵光何其肤浅。结果,欲速则不达,一下文思枯竭,陷入了遥遥无期的“述而不作”的状态。
事实上,这种战战兢兢的惶恐或困境绝非向壁虚构。从1938年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出版,乃至“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们将眼光从圣贤文化转向民众文化开始,关于中国乡村的描述、讨论和解读实在已经是积简充栋了。除了严肃、刻板、枯燥的理论建构,林耀华的《金翼》、赵树理的《三里湾》,甚至陈忠实的《白鹿原》——如果将文学创作视为历史叙事之一种,这些饱含着中国乡土社会情感的文字,哪篇不是国人活生生的生活叙事!由此,“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敬畏和忧郁占据了我的内心。
虽然至今尚未抵达彼岸,但本书的出版预示着我走出了最困难的时期。一路走来,我感谢所有师友给予的关心和扶助。2009年4月,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由李万鹏教授领队,我第一次参加了较为规范、系统的田野调查。转眼间走过了十年光景,李万鹏教授也离开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和同学们永远地怀念他。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刘德龙研究员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不仅如此,刘老师对我学业上的扶掖和生活上的照料远远超出了自己求学之初的预料,这是我要永远感恩的。在大学时代,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士闪教授就是同学们集体膜拜的“男神”。近年来,士闪师在大众“偶像派”的身份以外,学术“实力派”那种特有的学术造诣上的醇厚精深,以及每每醍醐灌顶又不失绵里藏针的训诫使我既敬又畏。可以说,这本小书如果没有跟张士闪教授在办公室、咖啡馆的几次长谈,以及微信、邮件里无数次的机锋碰撞,是不可能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过去近十年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研究院)的刘宗迪教授、朱以青教授、李浩副教授、赵彦民教授、龙圣副教授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博士论文的构思以及写作过程中,刘铁梁教授、王加华教授、刁统菊教授更是多次同我邮件讨论、电话交流、当面晤谈,王加华教授还在成书前对本书的体例结构给予了切中肯綮的建议。2014年夏,我曾计划围绕硕士阶段的研究基础“泰山皮影戏”拓展下去,最终完成“山东皮影戏研究”之类的作品。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叶涛研究员慷慨地赠以藏书,以鼓励、支持我的想法。虽然事与愿违,但我不敢忘记叶老师在自己学术成长道路上的多次点拨和教诲。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赵世瑜教授是我导师的老师,在陪同他考察三德范村以及奔赴我的老家山东省泰安市西界考察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期间,赵老师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多鼓励和建议。此外,过去的两年间因缘际会,我曾有机会陪同东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多位学术名家考察三德范村,并经常在考察过程中获得灵感和教益。其中,东京大学的菅丰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瑞威教授、南京农业大学的季中扬教授、中山大学的吴重庆教授等都曾使我受教获益,在此一并致谢。
感谢原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李松主任,因为他对三德范村的关注,在经过专家们的严格评审后,我所申报的《中国节日影像志·山东三德范元宵节》(批准号:YXZ2018006)得以入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节日志》子课题。借此,我不但获得了必要的研究经费,而且更加从容地走进了村落社会内部开展细致观察。在此基础上,借助此次拍摄,我与张恒露、李雅文、姚诚等媒体制作圈的朋友,为三德范的父老乡亲留下了一份虽有缺憾,但充满时代感、多视角、直观并贴近真实的光影记录。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还要感谢中国传媒大学的耿波教授,没有他的几次精到的纠偏,我会走很多弯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施爱东研究员、清华大学的张小军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林继富教授、天津大学的马知遥教授在这本书的前身——我的博士论文预答辩、正式答辩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或建议,他们是促使我的论文不断修订的重要动力。武汉大学的吕德文教授、山东大学外语学院的朱耀云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修建研究员、西南大学付来友博士、武汉大学李向振博士、贵州师范学院李生柱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罗士泂博士,以及我的舍友南京大学李海超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朱斌博士,也在这本书的写作前后给予了我或宏大或细微、或委婉或直率的批评建议。
同时,在写作本书和田野调查过程中我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山东省民俗学会的刘德增教授、张从军教授、王丕琢研究馆员、李丕宇教授、李新华教授、姜波教授、陈国忠教授、郭永军教授,齐鲁师范学院的李红艳教授、齐健教授、董晓红教授、张洪芹教授,以及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同事们都在百忙之中给予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兄长孙亮一直以来给予我的照顾!
感谢以三德范管理区张江书记为代表的所有乡民。尤其是张福经、李执华、冯昭宝、赵淑美、陈叔平、冯娜、张烈民、李景兴、赵介平、张军生、陈连财、张烈才、王延训等,他们在我田野调查期间给予了最直接的帮助和照顾。
我将永远感恩三德范村这片土地!
朱振华
2019年10月20日于建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