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学方式这么好,让今天的我们十分向往。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孔子的学生呢?我们现在学生入学大都要经过考试,无论是中考、高考、考研、考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都要通过考试来获取入学资格。学生跟孔子学习要经过考试吗?
孔子是平民出身的私学老师,了解下层人的疾苦和意愿,在其私学创办伊始就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具体地说,凡是到了可以接受教育的年龄,不论贵贱、贫富、族类、国别、老少等,都一律给予平等教育。孔子不但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而且在办学过程中实践了这一方针。孔子私学对“自行束脩以上”者,即交上点儿见师礼而又“志于学”的人都来者不拒。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光辉的,就是“有教无类”。这四个字,像一把利剑,把中国古代教育史分成了两截。在孔子之前,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学术文化知识都掌握在官府之中。在教育这个问题上,即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有权受教育,一类无权受教育。而孔子让教育属于每一个普通人,开创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先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普及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的贡献就在于他不仅首创了私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思想:
第一,从财产上看,有家累千金的富商子贡;也有大雪天连件棉衣也穿不上,衣服中塞满了芦苇花的闵子骞;有住在漏雨茅草小屋中的原宪;也有每天只能吃白饭,菜都吃不上,喝凉水佐餐的颜回;更有十年没穿过新衣服,衣衫破烂的曾参。孔子没有嫌贫爱富,更没有嫌富爱贫,而是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无论贫富,只要是一心向学的青年,他都收为弟子。
第二,从智力水平上看,孔子招收学生还不分智力水平高低,颜回、子贡都很聪明,学习的接受能力很强;而子羔、曾参这样的学生智力水平较低。但经过孔子的教育,最终都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孔子也都悉心培养。
第三,从地域看,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却不限于鲁国,当时各个诸侯国,齐、宋、晋、楚、秦等国都有一些学生,跋山涉水,远道而来,拜师到孔子门下。子路、仲弓、曾点等大多数学生是鲁国人,子贡和子夏是卫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公冶长和子羔是齐国人,子游是吴国人,司马牛是宋国人,等等。孔子办的可以说是当时的国际化私学。
第四,以相貌论,有长得难看的也有长得好看的。有个子很高,相貌堂堂,长得像孔子的有若,也有身长不足五尺的侏儒子羔,还有相貌丑恶,长得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一样丑的澹台灭明。
第五,从年龄上看,学生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比孔子小九岁的子路,也有比孔子小几十岁的公西华。
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真的能做到一视同仁吗?
在孔子的“杏坛”私学设立之初,当时鲁国的第三号政治人物——孟僖子,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师孔子。孔子并未因他们家地位显赫就另眼高看这两个学生。奴隶出身的冉耕同学,大约是和孟家兄弟同时入学的,孔子也并未因冉耕拜师礼微薄、出身卑微而将他拒之门外。无论是出狱的犯人,还是贫贱人家的孩子,只要一心向学,孔子都会收下做学生,真诚相待、真心指导。孔子的学生中还有一个仇人的弟弟司马牛,是宋国的“大恶人”司马桓魋的弟弟。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宋国,不知怎么惹恼了司马桓魋,他特别恨孔子,要杀了孔子。这个人很聪明,他还不是简单地一刀杀了孔子,而是抓住孔子的性格特点,让孔子难受。孔子不是特别重视礼仪吗,即使是和学生周游列国的时刻,也不忘时时刻刻教学生礼仪。一天,孔子正在大树下与弟子演习礼仪,这是多么端庄肃穆的时刻啊,就在这个时候,司马桓魋跑到那里砍树,孔子如果躲开,那就是不尊重礼仪,如果继续演习礼仪,就会被大树砸死,太歹毒了!孔子当然不会坐等被砸死,带着学生们离开了宋国。因为这个过节,司马牛总觉得不安。孔子针对他这种思虑过重的性格特点,安慰他说,只要平素所为无愧于心,那就是君子。言外之意是,你哥哥的行为是与你无关的。在孔子“有教无类”的方针下,所有学生地位平等、亲如兄弟,沐浴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孔子对教育非常重视,他有一句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句话后来被收入《三字经》,在中国历史上妇孺皆知。这和“有教无类”这个思想观念有关系吗?有关系。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之所以人在道德和知识上有重大差异,是后天教育、学习的结果。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在道德、知识上得到改造和提高。这可以说是“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被称为伟大的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正史中给孔子作传,对孔子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史记》中的“世家”,本来是记载一个诸侯国的历史,比如,晋世家,而孔子不是诸侯国君,只是平民,被列入世家,为什么呢?
在司马迁心中,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之后,专心培养、教育下一代,各国的精英知识分子多是孔子培养的。司马迁预见到孔子的言行、思想也必将影响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有教无类”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典故,是中国人心目中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信条。孔子被奉为“万世师表”,古代科举考试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在孔子的牌位前行礼。因为孔子越来越被神圣化,所以孔子的称号也越来越长,全称是“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孔子这个“文宣王”的称号,百代不替,就是说无论谁当皇帝,孔子都是“文宣王”,是所有中国人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