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孔子培养学生如此倾心,朋友们可能会问:孔子教学生是像我们今天一样一个班级很多同学坐在一起听老师讲同样的内容吗?不是。
孔子教学往往采用座谈的方法,甚至是在师生随时随地的交谈中进行的。现在这种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其缺点是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教育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会使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甚至根本不知从何“入口”。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最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灵活运用“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是孔子。但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因材施教的概念,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的。在现代教育中,这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那么,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怎么具体实施的呢?
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就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学生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这符合现代分类教育的实际。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表明:千分之三的人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人是低智商,其他的人都是正常的一般智商。孔子主张根据这种不同,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们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只能给他们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论语·公冶长》)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可谓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当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其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马上行动呢?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怎么能不同他们商量就干起来呢?可是当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说:立即去做吧!这使旁边的公西华同学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就问孔子:“这两位同学问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怎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平时胆小,做起事来容易退缩、保守,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胆量过人,做事莽撞,所以我有意限制他一下。
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孔子为学生答疑解惑时也是因材施教的,即使弟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因人而异。
据《论语·颜渊》记载,有一次,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意思是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这就是“仁”了。颜渊又进一步问道:“老师,怎么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品德好,聪明好学,领会能力强,所以孔子回答时就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强调讲“仁”就要依礼而行,这是“仁”的根本要求。“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要紧密结合。这是从理论高度上指引颜回什么是“仁”。
弟子仲弓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意思是说,外出时,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时,要像承办盛大的祭祀典礼一样严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的国家里当官,不要抱怨;在卿大夫家里做事,也不要抱怨。
孔子曾说过仲弓有雄才大略,性格又仁慈贤德,因此孔子就从侍奉君主和管理人民的角度来分析“仁”。指出对待君主和人民要严肃认真,要宽以待人。
孔子另一名弟子司马牛去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回答说:“仁德的人,说话往往是缓慢而谨慎的。”因为司马牛“言多而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就是强调说话要谨慎。司马牛这才明白,老师强调的是要身体力行,而不是只空谈“仁”。
孔子就这样“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