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历代封号

孔子的历代封号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不过是“百家”之一,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却十四年未见用,很不得意。秦与汉初,儒家思想也无法与道家和法家的显赫相比。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统治的政权,汉初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所谓黄老之学。刘邦曾经往儒生帽子里撒尿取乐,文、景二帝以德政治理天下,推行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中国古代社会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主张,强调以儒家思想为立国之本,意在巩固统治,集权于中央。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经学也成为显学。随着儒学在中国古代的影响逐步加深,孔子也逐渐从一位倾心教育的老师,被尊崇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历朝历代,对孔子多有“封号”,在古代典籍中,我们一会儿见到“宣父”,一会儿又看到“太师”,还会见到“文宣王”,其实指的都是孔子。了解孔子的封号,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古代典籍,更能帮助我们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化过程。

据史料记载,古代统治者授予孔子“封号”的制度始于汉代,其间共有十多个不同的“封号”。孔子封号,是一个逐渐追加的过程,排列如下: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封号: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第一个封号,“褒成”是国名,“宣尼”是谥号,“公”是爵位。孔子的后裔因此被封为“褒成侯”。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号:褒成侯。“褒成”是国名,“侯”是爵位。当时,“褒成侯”的“待遇”是赐食邑八百户。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封号:文圣尼父。“文圣”是尊号,“尼父”是敬称——孔子字仲尼,故称。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封号:邹国公。“邹”是国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封号:先师尼父、宣尼。“先师”为尊称。“宣”为谥号。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封号:先圣。“先圣”是尊称。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封号: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封号:太师。“太师”为西周始置的官位,与太傅、太保并为“三公”,历代相因,多为重臣加衔﹐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封号:隆道公。“隆道”是封号,“公”是爵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元)封号:文宣王。“文宣”为谥号,“王”是爵位。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封号:至圣文宣师。“至圣”古代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后专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封号:文宣帝。据《宋史·夏国传》和《西夏书事》记载:西夏仁宗三年三月,西夏仁宗颁布诏令:“尊孔子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庙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西夏王国给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与西夏皇帝相同规格的庙、殿、庭院。这一封号是历朝历代级别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号:玄圣文宣王。“玄圣”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后汉书》首先以此称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封号:至圣文宣王。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首先以“至圣”尊称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奏乐的用语。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称集中前人的主张、学说等形成的完整的体系。孟子说过:“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始用“大成”赞颂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号: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封号: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封号:至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封号:大成至圣先师。

历代帝王为了表示尊崇孔子,不断给其加封增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根据古代谥法,“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圣善周闻曰宣”,历代王朝都为孔子的封谥选择了最高赞誉的文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尊崇的程度。从这些封号中,我们可更深地体会儒家思想在我国几千年来影响的深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