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系主题:同仁里公馆群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设计
命题人:柳肃 余燚 苗欣
一、基地区位
1.基本情况:基地所在的长沙市,夏季盛行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热冬冷。基地位置位于开福区通泰街街道轩辕殿社区吉祥巷同仁里,东距黄兴北路150 m,南距五一路400 m。位于长沙市历史城区内,属于长沙市历史步道规划范围。用地内包括吉祥巷同仁里8~13号公馆(下统称“同仁里公馆群”),共六栋。同仁里公馆群既是长沙市不可移动文物点,也是2002年长沙市公布的“近现代保护建筑”。
2.区位背景:基地位于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古城风貌区范围内,位于长沙市历史步道规划范围内,与历史步道示范线藩城堤段毗邻;位于长沙市两处历史文化街区——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和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之间。
二、场地现状
1.用地现状概况:场地平整、建筑密度高。场地总用地面积为4 680 m2,现状总建筑面积为7 850 m2,建筑密度为72%。
2.现有建筑概况:同仁里8~13号公馆群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长沙第一座西式旅馆大吉祥旅社的一部分。1938年,绝大部分毁于“文夕大火”,仅存8,9,10,11,12共5栋建筑。“文夕大火”后复建一座,即现在的同仁里13号公馆。该公馆群结构完整,保存完好,是长沙城内少有的民国建筑集中之地,对研究民国时期公馆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三、场地概况
同仁里公馆群位于总长6.4 km的历史步道示范线的藩城堤段一侧、西长街片区当中,处在太平街与潮宗街之间。自清同治《长沙县志》吉祥巷巷名出现以来,便充斥着浓郁的市井气息。这里紧邻唐代长沙的湘江老堤——藩城堤。
四,设计条件——联合毕业设计
通过毕业设计前期与规划专业同学的合作,使建筑学学生从仅在用地红线之内思考的局限中走出来,尝试从区域及以跨学科领域的视野切入、思考设计。并鼓励学生以“历史街区保护与修复利用”“社区共同缔造”“15分钟生活圈”“儿童友好”“老年关爱”“公共健康”“老社区原有日常生活的可持续”“互动空间组织及设计”等不同主题,基于类型人群的桥梁,切入城市、连接社区、纳入历史街巷的日常生活。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居民的真实需求,将设计与社区各类人群的参与相结合,提高其设计服务意识,为其以后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五、设计要点
以同仁里公馆群及周边用地范围为对象,就场地环境提质与建筑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的不同环节进行全过程设计研究。
(1)在尊重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兼顾基于社区参与式的空间微更新。在设计中将受政策保护较大的部分——公众纳入系统并予以研究,寻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商铺、居民及游客等利益相关者在公共开放空间形成和更新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和定位。
(2)基于尊重人与人性的生活方式,关注对原住民的文化保护,解读构成日常空间实践的复杂系统,认真梳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及相应公共空间配置组织。
(3)考虑历史建筑与历史步道的关系。
六、设计任务*
1.保护规划:以长沙“历史步道”规划设计为背景,在西长街片区范围内,对以同仁里公馆群为主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保护策略、方法(如寻找社区更新点等)。
(1)西长街片区的城市设计方案(合作)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设计任务中除标注“合作”以外,其余的需个人独立完成。
·西长街片区历史风貌保护基本策略;
·同仁里公馆群的建筑功能;
·同仁里公馆群用地范围内的容积率、绿地率等经济技术指标范围;
·同仁里公馆群用地范围内藩城堤街东侧建筑的高度和外形;
·同仁里公馆群用地范围内的交通方案。
(2)同仁里公馆群的历史建筑保护规划方案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划定同仁里公馆群的缓冲区范围(不得小于保护范围或大于西长街片区范围)并予以说明;
·参考《威尼斯宪章》及其他自选文献,对同仁里公馆群保护范围、缓冲区范围、用地范围内的建筑分别确定干预的类别与主要方法。
2.历史建筑修复设计:根据保护规划,对同仁里公馆群保护范围内的建筑进行前期调研与修复设计。
·历史调研(合作);
·照片汇编(合作);
·建筑测绘与材料、残损调研(合作);
·修复设计(合作)。
3.建筑适应性再利用设计:根据保护规划对同仁里公馆群用地范围内的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参照初步设计要求。
七、设计成果要求
表2 2019“长沙历史步道”联合毕业设计建筑学专业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