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长街复兴——共创共生的城市
6.4 方案逻辑
经过调研,发现场地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低端业态和单一人群对街区产生的不良影响。设计旨在通过人群和空间两个手段解决街区的诸多问题,打造人群与空间相匹配的宜居、多元街区。设计以共创共生为理念,旨在通过引入新型业态和不同人群,通过多方的努力共同实现街区的复兴。引入的业态包括创客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文创商店、民宿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希望在本地居民艺术家、游客、市民、创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6.5 专题研究
通过研究找到合适的城市更新模式。现有中国城市旧城改造的手段多是通过开发商主导的大规模商业开发,客观造成大量社会问题,并给城市风貌、文脉造成很大伤害。城市更新为尽可能地保留城市记忆与文脉提供了条件。本专题的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改造过程中的利益平衡与实施主体等内容,为方案提供可行性研究。
探索出的模式首先借鉴了广州永庆坊的更新模式核心“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该模式的核心要点包括:
(1)在编制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时,不更改地块现状性质,不进行旧城改造等拆除重建性质的简单粗暴的城市改造手段,而是落实细致的、低影响的城市更新手段;
(2)通过微改造的手段更新大部分现有的建筑,而不进行大规模的房屋征收拆迁;
(3)增加新型业态如文创艺术、创客办公等,一方面充分利用改造建筑,另一方面吸引新型人群优化街区业态结构;
(4)整治现有业态,对原有业态进行规范化管理,如进驻大型商铺,进行集中管理加强市场监管;
(5)鼓励呼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新型业态,对积极参与者进行奖励和补贴,如文创、艺术和民宿产业;
(6)社区基层通过社区工作坊等手段教授指导居民过渡到新型业态;
(7)优化道路路网,优化场地内交通环境;
(8)增加公共空间,如口袋公园和口袋广场,供社区居民活动;
(9)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如小学、幼儿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儿童活动中心等;
(10)增加基础设施如消防栓、停车场、垃圾回收站等。
在这一模式下,各方角色和之前有所不同,具体体现在:
(1)政府只作为监督者的身份参与更新,而不是利益相关方,政府的行为导向应该是街区的更新繁荣,而非通过改造街区获得土地和财政。政府
通过行政手段管理市场,对仍存在污染街道的低端业态经营者进行罚款,整治相关问题;监督卫生、消防、安全等情况以及保证商户合法经营等基本条件,保证更新模式的执行;社区基层通过举办工作坊等手段教授、指导居民从事新型业态;政府在必要利益测算时,可出让部分土地给开发商进行土地开发,以平衡开发商利益;因大部分土地不涉及土地拍卖流转,也就不涉及房屋的征收拆迁,规避了大量的行政纠纷。
(2)开发商作为承办人进行具体的开发经营工作,在这一模式下,开发商获得全部街区的集中经营权而不是土地使用权;政府可以将共有的商铺物业的使用权移交给开发商统一进行商业开发经营;当地居民可选择将自己的房产租赁或出售给开发商,由开发商全部统一进行商业开发经营;开发商负责提供资金奖励积极加入新兴业态的居民;在利益测算必要时,开发商可获得部分土地开发权用以平衡自身利益。
(3)当地居民(大部分)作为这一更新模式的主体,可以继续在街区内生活而无需异地安置,居民可以选择继续从事原有业态,前提是接受严格的监管和可能的商铺租金上涨,或者转而从事新型业态,如民宿、文创艺术等,在获得开发商的补贴奖励的情况下从事更为高端的业态,以及将自己的物业租给指定开发商赚取租金,由开发商统一进行商业开发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