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言

教师感言

沈 瑶 湖南大学

这次联合毕业设计过程有两大遗憾,一是场地的复杂性超出预期主要来自产权基础设施历史建筑保护、流动人口四个方面),无法达到预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初步方案深度,在技术规范性上无法回应传统的毕业设计要求;二是长沙市目前尚未有较为系统的城市更新政策出台,我们设想的拆改留方案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以及计算依据。这两大遗憾看上去都是外部因素制约,但也反映出我们五年专业教育在面对“存量规划”和历史街区保护等复杂问题上的储备不足,今后应该改进。同时,这次指导也有三大收获,一是收获来自各校师生的交流,碰撞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智慧火花,也有非常多的共鸣;二是收获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开福区从蒋君区长到两位社区主任,对本次联合设计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全力支持,尤其开福区政府还给予了学生在工作会议上发表设计报告的机会;三是收获了民间的帮助,原住居民翁东华先生百忙之中多次带领学生进入西长街体验生活,讲述老街故事,让学生领悟到了老街生活的内驱力与记忆的价值,主攻历史建筑保护的李雨薇博士也时常加入我们的讨论,慷慨贡献历史建筑改造的经验。这次毕业设计成果是稚嫩的,留有遗憾的,但也是收获颇丰的,是一个以互动与共建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行动的开始。

余 燚 湖南大学

在卢健松主任的鼓励下,我们敲定了历史建筑保护作为今年的毕业设计课题类别;在柳肃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选定了同仁里公馆群这样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设计对象;在沈瑶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加入了多校、多方、跨专业集思广益的联合毕业设计。后期还有专长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的意大利建筑师M.Rigamonti先生加入指导;北京工业大学的惠晓曦老师、湖南大学的陈翚老师、卡迪夫大学的P.Jones教授都给了我们宝贵的点评意见。共有5名湖南大学、1名北京工业大学的建筑系学生参与了同仁里公馆群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毕业设计。

集合了这么多人力心力的课题,基本完成了一个小小的目标:使学生理解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项目的特殊性和科学的设计路径。虽然单从设计结果来说,不能与一般毕业设计课题等量齐观,但是对习惯了以外放为设计目标的学生们来说,在具体设计中执行“最小干预”“原真性”等等需要自我克制的原则,并且明白为什么,也许是更有意义的。

苗 欣 湖南大学

本次联合毕业设计,虽然在规模上有所缩减,却在难度与设计深度上大大提高了要求:一方面,此次毕业设计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要有本科阶段较缺乏的批判性思考力度,这体现在对保护性再利用的可持续性的思考,在设计视野上要有能承接上位规划,并发展连接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设计的巨大工作量与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学专业同学还须面对其本科学习经历中难以触及的专业深度,严格的测绘精度、对结构与材料的创造性解读、对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中生活场景的叙事能力,甚至包括常规设计中不曾触及的难题——比如调查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期。但这次联合毕业设计也带来了难得的思想碰撞,各校的不同解题,包括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的不同视角,同学们敢于超越当下局限的创造性展望,都使本次联合毕业设计成为了师生们难忘的经历!期待明年的精彩重逢!

罗 吉 华中科技大学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变缓,我国大城市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而“推倒式重建”的更新规划在过去十年中已被诟病,如何传承城市传统文脉与延续发展城市新秩序成为当前更新规划面临的时代课题。此次毕业设计以城市中心西长街片区更新规划为选题,极具现实性和挑战性,特别是场地内复杂的物质空间构成与地方传统文化功能的相互交织,已经超越了同学们对日常生活的理解,设计难度可见一斑。湖南大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通过近10天的驻场调研以及中期的补充调研,让各位同学有更多机会了解基地物质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原真性;期初、期中和期末的三次交流汇报则让不同高校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为同学们创造出更好的设计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特别感谢湖南大学提供的毕业设计选题和辛苦的活动组织!同时也感谢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香港大学的师生让我们能够有机会在交流中践行城市更新规划的研究和教学。期待明年的联合毕业设计更加精彩!

张 健 北京工业大学

在各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历时数月的五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圆满落幕。首先,通过联合毕业设计的交流过程,各校师生可以取长补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其次,联合毕业设计的意义在于将校内交流拓展到校际间交流,共同探讨面向存量规划的新时期城乡规划和建筑学学科教学方法,同时将学生的个人工作延伸到团队合作,对于学生而言受益匪浅;再者,本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真实、场地现状复杂,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学会对复杂的问题如何有限求解,是重要的基本工作方法,这需要我们诚实地面对城市、踏实做好调查研究,认真解读如何尊重历史、尊重现状、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如何在当下经济社会转型期从发展的内生动力角度来寻求对城市历史片区的破解之道。此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地达到了检验教学成果的目的,同时对于即将毕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惠晓曦 北京工业大学

相对传统增量模式的规划来说,面向存量的历史城区规划和建设活动的主体更加多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与诉求更加复杂。此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集聚了上述问题和矛盾,对于本科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解读历史城区、了解各方群体诉求的有益尝试。在毕业设计进行过程中,师生间有探讨,亦有争论,如何以有限的空间资源应对多元的空间价值诉求始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挑战。其次,通过西长街片区的现场调研、相关访谈以及中期和最终答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需要借助多方(产权单位、管理实施部门、街道、社区居民等)协商才能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分类实施、逐级分解落实总体发展思路和多元建设目标。感谢此次联合毕业设计的交流平台,期待再相聚!

李 林 北京工业大学

此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西长街片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建筑类型、居住人群以及用地权属等现状情况复杂,对师生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历史文化资源是体现城市品质的核心载体和要素,我们应当努力呈现“保护引导的城市更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尝试引导学生以“遗产观”为理念,对长沙历史步道规划研究范围以及重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解读,深入进行区域内山水环境、历史人文、传统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等方面的价值挖掘工作,构建特色活力空间结构。同时,在现场调研基础之上对街区现状进行相应的问题诊断,进而“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街区更新策略。此次活动为我们参与的师生提供了一次再学习的锻炼机会,联合毕业设计虽已落幕,但是在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场所环境下,如何启发、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城市仍然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思考。感谢湖南大学建筑学院的热情接待和协助,期待再交流!

高 伟 西南交通大学

联合毕业设计让我有三个非常深刻的感受:第一,项目选题的复杂程度和设计难度,以及我们现场调研的数次波折和触目惊心,这些都给了我们这次设计要迎接巨大挑战的激动和责任;第二,各校师生以及政府社会各类人士为这个项目所作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第三,命题者湖南大学对此次活动的组织形式,让我们各校师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在相互学习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在此,特别感谢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让我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经历,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期待明年再相见,谢谢!

黄健翔 香港大学

这次六校联合设计的选题——长沙历史步道是一个分量十足意义深远的课题。首先,题目紧扣我国城市化的脉搏,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已由增量转为存量发展。由新城建设郊区大盘的开发模式转变成紧凑型发展、活化旧城,有的城市甚至出现规模收缩和空间重组的挑战。其次,课题涵盖城市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如公共空间,公交优先,步行友好,历史文脉保护等,对于营造健康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意义重大。最后,题目指向社区参与街区建设,落实到以人为本、社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这次联合设计站在我国城市发展的前沿,可以让未来的规划师们获得最大锻炼和成长。结合实际课题,邀请政府和开发机构的嘉宾参与评价,更是工作营宝贵的学习和反馈机会。我很荣幸能参与这次联合设计课题,与其他院校老师和学生们一道探讨规划和设计的前沿问题。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规划理论和知识体系如何适应适应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建设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生们的成果汇报体现了思考的深度和扎实的功底,期待他们成为未来业界、学界和决策的领军人物。

郭梦笛 香港大学

很荣幸能够参与指导这一次的联合毕业设计。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来说,西长街片区的城市更新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难度的题目。这个题目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发展问题和环境问题都非常复杂,让各校师生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片区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在与当地各级政府和居民的交流中我们也收获良多。我们相信在联合毕业设计过程中碰撞出的火花不仅令我们师生受益匪浅,也会对西长街的城市更新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感谢湖南大学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珍贵的交流机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