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指导老师感言

特邀指导老师感言

李 波
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处

去年底,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柳肃教授找到我,告知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准备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香港大学的建筑学院开展五校联合毕业设计,希望我结合长沙市开展的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历史步道建设,给这次联合毕业设计提供设计对象。我接到柳肃教授的邀请后很高兴,一是柳肃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参与联合毕业设让,可以提升我的专业水平。二是目前我市开展的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历史步道建设正需要高校建筑学院师生提供好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五校联合毕业设计为高校的教学与政府城市更新实践之间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于是我建议将开福区西长街片区作为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的对象。西长街片区位于长沙市老城区的核心位置,它较集中地体现了老长沙的历史风貌、格局和市井生活,如同仁里公馆群、茶馆巷文物建筑群、藩城堤、接贵街历史街巷等都位于该片区,但它也集中反映了长沙老城区设施陈旧、建筑破败、环境质量差等共同存在的问题。因此,开福区政府已将西长街片区纳入2019年实施有机更新的重点片区。

5月底,我应邀参加了联合毕业设计答辩会。通过本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我感受到了五校师生面对老城区复杂状况的巨大挑战所付出的努力,也看到了五校同学经过本科五年的学习对老城区更新改造的理念和方法所进行的思考。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同学提出的划定历史风貌控制区及各类建筑保护、整治具体措施;西南交通大学的同学根据“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更新策略提出的“一刻”慢生活理念;华中科技大学的同学基于城市触媒理论提出的创客空间、美术馆、书屋等改造设想;湖南大学同学的“菜街”规划方案对片区集市和菜市场的置换改造思路等等。总体上看本次联合毕业设计成果虽还显稚嫩,有些方案尚缺可操作性,但对我市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历史步道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期待将来高校师生更多地参与长沙老城区更新改造,贡献青年学子们的激情与智慧,实现让老城区更有长沙味,让老百姓更具幸福感的目标。

胡惠琴 北京工业大学

刘佳燕 清华大学

此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切合当前国家发展趋势,从增量扩张走向存量设计的时代,对建成环境的空间形态肌理重新梳理和建构,非常有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老街道的调研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认识到现实社会很骨感,面对真实的人和生活处理具体场地,不仅研究空间的营造,更多地关照空间中的人和事,通过织补和缝合等手法提升街区和建筑的价值,改善生活质量,对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这个选题五校联合,使得南北方高校的师生有一个共同交流分享知识的平台。五校通过开题,中期答辩和终期答辩三次的汇聚,达到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拓展了视野,建立了友谊。此外,从场地的选择到现场调研,湖南大学都做了大量前期基础工作,提供了方便的调研条件;中期答辩西南交通大学提供了场地积极配合,收获良多。此次的联合毕业设计不仅有国内的大咖柳肃老师的亲临指导,还邀请了国外知名专家进行点评,使得这次毕业设计上升到国际交流层面。非常遗憾的是我由于工作的冲突,未能参加中期和终期的答辩,看到最后的成果。我衷心希望这个联合毕业设计能够持续地举办下去,培养学生,积淀成果。

很荣幸参加这次在湖南大学举行的学生联合毕业设计成果汇报。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作业的呈现,选题也非常有意义。长沙是一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西长街现在虽不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但地处历史城区内部,所以需要我们将其置于历史城区的整体保护框架中去深入思考,它的文化价值究竟在哪里?这个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空间环境层面。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时光洗礼,这里不仅留下了不同时期的丰富的特色建筑,更有意义的是,很多原生态的社区生活原汁原味地保留并延续至今。所以,单纯地改造物质空间已不再适用西长街,而需要从全维度甚至升维的视角来改造。保护什么?发展什么?这些都是摆在设计任务面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我们在同学的设计中看到了很多非常好的理念,综合考虑了生态、健康、社会融合以及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那么我们如何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前提下,用地方再生、多元共生以及有机更新等理念来推进更新规划,尊重并尽可能得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的邻里网络和生活方式,同时又能推进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更好地融合发展,这都是新时期存量更新阶段的重大挑战。另外一方面,现在的诸多实践表明,单纯依靠政府大规模资源投入的更新模式日趋难以为继,从而需要社会力量参与更新,这是现阶段城市更新的新探索,可称为“第三路径”。关于这一点,本次毕业设计中不少方案展示了很好的创新思考。比如如何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联合周边的餐馆等市场资源。这里拥有丰富的商业业态、紧密联结的产业生态链以及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如何进一步激发和有效引导地方活力,链接并整合既有社区的各方资源,来形成社会、市场与当地社区和政府的共同合力,推动更新?如何结合历史步道的建设,延伸扩展网络效应,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推动当地社会结构、产业业态、消费场景的升级与优化?这些值得深入探索。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应提倡社区成员参与到保护和更新中。未来这个地区应如何发展,我们不能拍脑袋想当然,真正了解和将持续使用这个空间的是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群,需要他们从一开始就加入到关于地区未来发展愿景的讨论和行动中,从议题的提出,到方案的制定,甚至到最后的实施。这是一种广义的参与,不仅是提出问题和资金的投入,而是延伸到各种形式的投入,包括时间、实践的行动,这样才更有利于方案的实施。我也希望借助这次联合毕业设计的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师生作为第三方参与社区更新的新生力量,师生们带着对地方价值的思考和认识,走进社区,和居民一起商议,共同描绘未来社区的发展路径。通过持续参与规划的方式,逐步达成共识,形成一套真正可以落地实施,且各方主体都能获得共赢的方案,从而走向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街区的更新之路。

刘悦来 同济大学

西长街有一种非常强劲的生命动力,我称之为都市的一种野生状态。这种状态跟上海、北京的看起来好像很祥和的状态不太一样,但它也是祥和的,这种祥和有一种旺盛的野性之美。我看到很多正在玩耍的孩子,这些孩子可能是那些卖菜的小商小贩的孩子,他们为整个街区带来了朝气和活力。吃晚饭时,大家把自家饭桌拿出来,聚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这种感觉非常亲切。文和友的翁东华先生跟我说,他就在这种生活下长大。在这钢筋水泥丛林建筑中,我还看到了旺盛的生机,有的地方一棵树都没有,有的地方突然有棵高大挺拔的树。还有很多野生的植物生长在那颓废的墙头,很多居民自发地用花盆种植。偶然经过一个小院,一个小孩在门口拿了一棵葱,小院里还养着不少植物。我一直研究景观,我认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礼失求诸野。当我们被大量的所谓精准定位、精确设计、精致实施、精美呈现的景观所包围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景观像道具一样存在,它们的价值是为了诱导我们去消费,看不到未来。但我在西长街看到了一种自然的、野生的、茁壮的、非常有生命的状态。可能正是这种状态也恰恰是这个地方,有历史的痕迹,又有现代的气息,它们彼此是冲突的。这里有租户、本地居民,还有他们之间的一些冲突,而恰恰是这种状态,构成了西长街特别的烟火气。在文和友海信店里面,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矛盾的甚或野蛮的景象。

有可能就在我们新的片区更新当中会出现这样一种胶着的、自然的复合的生长状态这恰恰是本地的、长沙的,能够找到自己适合的家,这注定是一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