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2月24日,开营调研;3月5日,调研成果,汇报交流;4月17日,西南交通大学,中期答辩,参访成都社区营造;5月25日,答辩,闭营,师生们依依惜别。这三个月时间里,来自五校的35名同学,经历了熬夜潜伏观察,居民访谈(或被居民“围堵”),社区居民交流会,参观案例,街道物理环境监控,建筑测绘等各种与基地的“亲密接触”。除了香港大学是研究生参与,围绕基地独立选题之外,规划系的本科生均以24公顷西长街片区的城市更新设计为题目,完成了一系列的调研、设计、研讨、出图、答辩过程。相信大家应该都感受到了8.1平方公里长沙历史步道规划的宏大叙事以及基地中商业、历史、生活、城乡二元空间的高度交错性和复杂性。建筑系的本科生的设计题目是同基地中同仁里公馆群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设计,大家按照科学的前期调研方法详细测绘了同仁里6幢公馆中的5幢,并进行了深入的建筑材料、残损调研,在此基础上依照自己对片区和公馆未来的设想进行了适应性再利用设计。正如从小长大于西长街的翁东华先生序中所说,西长街已经“烂”了几十年,这个“烂”自有其逻辑,它的更新,无论对于设计师还是城市空间管理者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同学们最后的设计成果,大部分与具体实践还有一段距离,但庆幸的是,同学们的成果是多角度的,很有聚焦点的,有的夹杂着执着的自我价值认同,有的则表达出了对现状空间的包容与理性,有的关注到了基地特殊人群的需求以及背后的社会发展逻辑,有的则体现了对当地生活习惯与文化的尊重和再设计。

这三个月的联合毕业设计,也是一个政府、企业、高校、居民等社会各界人士陆续聚集,为了设计方案不断头脑风暴、共享共创的过程。感谢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胡惠琴老师,香港大学曾庆豪老师,清华大学刘佳燕老师、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等在毕业设计开题和答辩阶段的点评与指导。感谢香港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指导老师和同学对湖南大学命题组组织活动的支持与配合。感谢文和友集团联合创始人翁东华先生百忙之中多次与学生交流分享西长街的故事,感谢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解成总规划师、人居环境局的李波处长对毕业设计选题和成果转化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感谢开福区政府的刘拥兵区长、蒋君副区长、开福区棚改投资公司、通泰街街道、轩辕殿社区、盐道坪社区的多位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上下联动,为联合毕设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持续的社会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沙是一座难得的历史文化名城,西长街只是其中的一条街,三个月的毕业设计过程也只是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小小片断,但我们依然希望这场联合设计,这本《长沙西长街更新计划》的成果集,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以互动和共创为基础的城市更新行动的开始。城市需要设计,但更需要合作、创造与行动。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沈瑶余燚袁朝晖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