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次搏击太空的航天员
航天员
世界航天第一人
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于苏联斯摩棱斯克区克鲁什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当加加林刚满15岁时,他停止了中学的学生生涯并进工厂工作。每天坚持去工人夜校学习,并且在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伏尔加流域萨拉托夫的一所中等技术学校。加加林的飞行员生涯就是从萨拉托夫开始的。他加入了萨拉托夫航空俱乐部,随后他参军进入契卡洛夫第一军事航空飞行员学校,1957年毕业后成了一名出色的航空兵歼击机飞行员。加加林曾经驾驶过雅克-18、米格-15、米格-17、米格-21、伊尔-14等机型的飞机。1959年10月,原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加加林从3400多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入选者中的一员。1960年经过严格的“超级选拔”,被选拔参加宇航员训练,加加林被送往莫斯科接受特种训练,并被选中为首批宇航员。为什么加加林能够在众多的人选中脱颖而出?据首批航天员队的领导之一卡尔诺说,是由于“注意到了加加林所具备的无可争辨的品格”,究竟加加林具有一些怎样的品格呢?加加林具有坚实的爱国精神、对飞行成功的坚定信念、优秀的体质、乐观主义精神、随机应变的机智、勤劳、好学、勇敢、果断、认真、镇静、纯朴、谦逊和热忱。除以上条件外,对于第一名航天员的人选,赫鲁晓夫当时还作过如下指示:必须是纯俄罗斯人。因而,使具备同等条件的乌克兰族的航天员托夫成为首次航天的预备航天员。
1961年4月12日,在人类航天史上,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一天。上午9时7分,苏联“东方号”载人飞船在苏联哈萨克中部的拜拜努尔发射场发射升空,于上午10时55分降落在原苏联境内萨拉托夫州捷尔诺夫卡区斯梅洛夫村附近,其间共飞行40868.6公里(2万5千英里),最大飞行速度28260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327公里,此次飞行历时1小时48分钟。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在这次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作为太空遨游的第一人,加加林名扬四海,成为一位世界英雄,他的事迹也被永载史册。加加林也因此荣获列宁勋章并被授予“苏联英雄”和“苏联宇航员”称号。之后,加加林曾多次出国,访问过27个国家,22个城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1968年,尤·阿·加加林在准备畚加第二次航天的训练中惨死于航空事故。
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和另一名驾驶员在一次例行训练飞行中因一架双座喷气式飞机坠毁而罹难。加加林的骨灰被安放在克里姆林宫墙壁龛里。在加加林死后,他的故乡格扎茨克被更名为加加林城。国际航空联合会设立了加加林金质奖章。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俄罗斯为了缅怀这位英雄人物,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宇航节,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中国航天第一人
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使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备受瞩目。杨利伟:男,1965年生,辽宁绥中县人,身高1.68米。1996年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10月15日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升空,成为我国首位太空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在轰鸣中直刺蓝天,载着杨利伟开始了万众瞩目的太空之旅。
9时31分许,“神舟”五号飞船的舱内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北京指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杨利伟的声音在大厅中响起。在与医学监督医生通话时,他显得相当沉稳:“我感觉良好!”这是停泊在南太平洋的远望二号捕获的飞船信息。
10时许,“神舟”五号飞船正在进行环绕地球的第一圈飞行,地面指挥人员报告舱内环境正常。
10时31分,“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喀什测控站检测区域,在接到地面指令后,杨利伟摘下手套,并解开系在膝盖下方的束缚带。
大约10分钟后,飞船开始绕地球飞行第二圈,杨利伟由卧姿改为坐姿,并通过圆形舷窗向外观测。
11时过后,杨利伟开始在太空中进餐,他一边看书,一边用捏挤包装袋的方式享用这顿不同寻常的午餐。据新华社记者报道,杨利伟的食谱颇具中国特色,包括八宝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和用中药及滋补品制成的饮料等。
12时过后,杨利伟开始他在外太空的第一次休息。在环绕地球飞行的飞船中,他的这次酣眠持续了约3个小时。
17时过后,杨利伟把从“神舟”五号飞船舷窗向外拍摄到的地球画面传送到指挥大厅的大屏幕上。
17时26分,一场“天地对话”在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曹刚川和杨利伟之间开始进行。杨利伟浑厚的男中音清晰地回响在指挥大厅中:“请首长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把后续工作完成好,向祖国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8时40分许,“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到第七圈,杨利伟在太空中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他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说: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们问好,感谢全国人民的关怀。
19时58分,杨利伟与家人通电话。他对妻子说: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他对儿子说:好儿子,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为了练就过硬的本领,杨利伟每个课目都选最长的时间,做最大的强度。“超重耐力”训练要求航天员在承受八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条件下,保持正常的呼吸和思维能力。训练时,离心机像一只巨大的铁钳,紧紧夹住旋转舱,在圆形的超重实验室里飞速旋转。转瞬之间,全身的血液好像被甩到脊柱上,五脏六腑好像被压成了一张薄薄的纸片。当超重值加大到自身重量的五六倍直至八倍多时,一般人会感觉眼前发灰、发黑,意识逐渐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按规定,航天员训练时如果感到压力难以承受,随时可以按下警铃按钮叫停。然而,在无数次煎熬中,杨利伟从来没有碰过这个按钮。练到最后,这个课目杨利伟获得免试。载人航天飞行前的5次考核,杨利伟两次取得99分,3次获满分。依靠过硬的素质和本领,杨利伟圆满完成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作为中国首位航天英雄的杨利伟续写了航天科学事业的辉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费俊龙、聂海胜受命出征太空
神舟六号飞船2005年10月12日9:00(北京时间)在酒泉航天中心发射成功。40岁的费俊龙和41岁的聂海胜受命出征太空,执行此次飞行任务。
聂海胜:男,1964年生,湖北枣阳人,身高1.72米。原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83年入伍,1996年参加航天员体检,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梯队航天员,2005年10月12日搭乘神舟六号飞船升空,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
费俊龙:男,1965年生,江苏昆山人,身高1.70米。原为空军特级飞行员。1982年通过空招成为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10月12日搭乘神舟六号飞船升空,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
长征2F遥六运载火箭全长58.4米,起飞质量约480吨。起飞时,8台发动机同时点火,总推力600吨。该运载火箭是我国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运载火箭。它运载着总长8米,入轨质量8079千克的“神舟”六号飞船。“神舟”六号为三舱结构,上部轨道舱、中间返回舱、下部为推进舱。
2005年10月12日,在发射前2小时45分钟,聂海胜和费俊龙顺利进入“神舟”六号的飞行舱,进舱以后,为这次发射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下达火箭点火起飞口令。588秒后,飞船与火箭分离,准确入轨,进入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200.65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44.725公里的椭圆轨道。飞船飞行到第5圈实施变轨,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
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平安返回,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航天20女杰的风采
世界载人航天几十年来,已有20名航天女杰到太空飞行。这20名女航天员中,前苏联2人、美国16人、英国1人、加拿大1人。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好奇,第一位敲开太空大门的女航天员是谁?第一个女航天员是前苏联的捷列什科娃。她于1963年6月16日独自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在轨道上绕地球48圈,飞行70小时50分钟,向世界人民证明妇女同样可以参与征服太空的活动。20年后,1982年8月19日,前苏联又一名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姬和两名男航天员一起,乘联盟T—7号飞船到达礼炮7号轨道站,在站上进行了近8天的空间科学考察飞行,完成了在站外从事切割、焊接、喷涂等作业活动,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在茫茫太空行走的妇女。10年之后,1991年5月18日,英国女航天员海伦·沙曼搭乘联盟TM—12号飞船,随两名前苏联航天员一起飞上太空,并进入和平号轨道站飞行。她在为期6天的太空遨游中,一方面研究了太空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另一方面考察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
1983年6月1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首次把女航天员莎丽·赖德载入太空,她在航天飞机上操纵机械臂,进行了人类首次在太空施放和回收卫星的试验,出色地完成了6次太空飞行使命。1984年10月5日,她又乘挑战者号重上九霄飞行。美国第二个女航天员雷丝尼于1984年8月30日乘发现号航天飞机上天飞行,完成了在太空试验室安装太阳能电池帆板的任务。1986年1月28日,她乘挑战者号航天飞行执行第二次航天任务,不幸因航天飞机升空爆炸遇难。
1984年11月8日,美国第3名女航天员安娜·费希尔参加发现号航天飞机的太空之行,她操纵机械臂成功地捕获了一颗在太空“迷途”轨道上的通信卫星,创造了航天史上一项奇迹。美国第4个上天的女航天员莎丽文,已参加3次航天活动。第一次是1984年10月5日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成为美国第一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第二次在1990年4月24日,她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飞行,和其他4名航天员一起,在太空施放成功最大的哈勃天文望远镜;第三次于1992年3月24日参加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的太空飞行,进行考察臭氧层和大气环境研究的活动。此外,美国参加航天飞机科学考察活动的女航天员,连续三次的还有邦尼·邓芭、香农·芦西德,两次的有克利夫、雷亚·塞登、埃伦·贝克、卡瑟琳·桑顿、塔玛拉·杰尼根;一次的有艾文丝、琳达·戈德温、米丽·休斯、富尔福德、罗伯塔·邦达尔(加拿大)、梅·杰米森。其中1991年6月5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一次飞行中,在7名航天员中有3个女航天员,她们参加了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活动。1992年1月22日发现号航天飞机载有一名加拿大女航天员罗伯塔·邦达尔参加航天活动。1992年9月12日至20日奋进号第二次升空飞行中,第一个黑人女航天员梅·杰米林担负了观察蝌蚪在失重条件下发育情况及其他实验任务。当今征服太空的20位女英豪,以及她们展现的勇敢探索精神,在人类航天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
炎黄子孙飞翔太空
迄今,世界上有3位华裔科学家参加过航天飞机的科学实验活动。他们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展现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和开拓精神,在人类航天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一页。
1985年4月29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美籍华裔科学家王赣骏(泰勒·王)和6名美国航天员一起参加了这次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王赣骏是一名物理学家,1982年他作为一名科学家被选为航天员,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后,被派往太空从事一项航天科学实验工作。这项实验是“零重力液体状态实验”,即用他自制的一种“液滴动力测定仪”,在太空无地心引力和无容器的条件下,对液体的各种状态进行研究。王赣骏博士在挑战者号7天的太空飞行中,对空间科学实验做出了卓越成绩和贡献。他是第一位华裔航天员。1986年1月12日,第二位华裔航天员张福林(富兰克林·张一迪亚兹)和6名美国航天员一道,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天飞行。这次飞行开始并不顺利,曾7度推迟发射日期。在7天的太空飞行中,他们成功地施放了一颗通信卫星,进行了20多项材料工艺、天体物理、生命科学等实验。1989年10月18日,张福林乘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参加第二次太空飞行。在这次飞行中,他同4名美国航天员(其中有2名女航天员)合作,施放成功2.5吨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还收取了对地球起保护作用的臭氧层的数据,开展了聚合物的加工、培植玉米和晶体生长等实验,研究了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这次太空实验取得十分满意的结果。1992年7月31日至8月8日,张福林第三次参加航天飞机的太空飞行。他和另外6名航天员执行一项航天史上最复杂也最冒险的任务,除了施放一颗欧洲“尤里卡1号”卫星外,还要释放一颗意大利的系留卫星,进行30多个小时的发电实验。但这两项任务进展均不顺利。8月2日施放“尤里卡1号”科学实验卫星,由于推进火箭发生故障而未能进入预定轨道。8月3日第二次施放才获得成功。而8月4日进行释放系留卫星的实验时,由于控制系统绕线盘的电动机发生故障而失败。8月4日把卫星收回货舱,放弃了这项实验。
陈翔(尤金·陈)博士是第三位飞上太空的华裔航天员。1992年6月25日,他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入轨道,参加“微重力实验室1号”的50余项科学实验活动。陈翔担负的“流体液滴物理实验”和“流体表面张力引起的对流实验”两项主要任务,均获成功。这次太空飞行14天,陈翔参与完成31项实验任务。
六次搏击太空的航天员
你知道目前为止,到太空遨游次数最多的航天员是谁吗?美国航天员约翰·扬,是目前到太空遨游次数最多的一名航天员。他6次飞上太空,有长达21年的航天生涯,经历了从宇宙飞船的近地轨道飞行、登月考察到航天飞机的科学实验活动三个阶段,时间跨度从1962年至1983年。
1965年3月23日,约翰·扬和格里索姆乘双子星座3号飞船开始执行首次航天飞行任务。这是美国第二代载人飞船的首次飞行。他们驾驶双子星座3号飞船绕地球飞行3圈,进行了上升、下降、前进、后退和左右转动等操纵试验,取得成功。这次太空之行仅有4小时53分钟。
1966年7月18日,约翰·扬和柯林斯结伴,乘双子星座10号飞船第二次飞上太空遨游。这次绕地球飞行43圈,在太空与阿金纳末级火箭会合、对接,并取回一个收集微流星的箱子。这次飞行为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打下了基础。他们在太空停留了2昼夜22小时47分钟。
约翰·扬第三次上天在1969年5月18日,他担任指令舱驾驶员,与航天员斯塔福德和塞尔南一起,乘阿波罗10号飞船,进行载人登月前的最后一次演习飞行。他们进入月球轨道后,约翰·扬驾驶指令舱飞行,与登月舱逐步拉开一段距离,保证斯塔福德和塞尔南驾驶登月舱飞到离月面14公里的地方考察登月着陆点,然后与返回月球轨道的登月舱会合一起。演习完成后,离开月球轨道返航,5月26日安全降落在南太平洋上,共飞行8昼夜零3分钟。
1972年4月16日,约翰·扬担任指令长,同航天员马丁利和杜克一起,乘阿波罗16号飞船第四次进入太空,完成一次登月飞行。4月20日,他和杜克驾驶登月舱在月面的笛卡尔高地附近着陆,在月面停留71小时零2分钟。其中在舱外活动20小时14分钟,三次使用月球车对月面高地进行科学考察,采集了90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最后于4月27日返回地球,共飞行11昼夜1小时51分钟。
1981年4月12日,约翰·扬和克里平参加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第一次飞行。这时约翰·扬已年届50岁,但他仍对航天飞行充满激情。在这次航天飞机首航中,约翰·扬和克里平试验了航天飞机各个系统的性能。飞行总共2昼夜6小时13分钟。这次飞行是航天史上又一新的里程碑。
约翰·扬最后一次参加航天飞行,是1983年11月28日。他又一次担任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指令长,和另外5名航天员一道进入太空,经历了10天零7小时的远航,在第一次运载上天的欧洲空间实验室内进行了73顶科学实验,取得了丰硕的实验成果。12月8日结束了这次飞行。
在这6次太空飞行中,约翰·扬共度过了835个小时,为探索太空奥秘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第一位攻读过硕士学位的女飞行员是谁?
2000年10月,靳文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空军指挥学院作战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共和国第一位攻读硕士学位的女飞行员。作为第六批女飞行员的她也是我国首批攻读学士学位的女飞行员之一。
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
2003年7月28日,“功勋飞行员”岳喜翠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作为我国第一位女飞行员将军,她曾展翅蓝天36年,安全飞行6000多小时,是我国飞行年龄最长、飞行时间最多的女飞行员。
中国第一位女试飞员?
试飞员是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的佼佼者。1984年,优秀女飞行员张玉梅以一流的素质、超强的技艺成为中国空军唯一的一名女试飞员。此后10年中,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出色完成了上百次科研试飞。
第一位被授予“功勋飞行员”的女飞行员?
“功勋飞行员”是飞行员的最高荣誉。1991年4月22日,在首批获得“功勋飞行员”殊荣的28名“天之骄子”中,中国刘晓莲是唯一的一名女特级飞行员。
在太空中可以看到什么?
由于空间站在离地球表面220里以外的太空中,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很容易看见地球。比在飞机上看到的地球范围更大,但景色相差不多。从航天飞机或空间站的窗户向外看去,看到的景色就像一个晴朗、有很多星星在闪烁的黑夜,地球的外层是蓝色的大气层。在向月球飞行中看地球时,当太阳光线折射到地球大气层表面的时候,地球变得更大和更清晰了。太阳在太空中非常耀眼,但并不像我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那样,它的周围是光环,因为在太空中没有大气层来扩散太阳强烈的光线。
空间站上的航天员是否有年龄限制?
美国宇航局对它的航天员没有年龄限制。实际上,研究结果表明太空飞行对于年纪大的人不会产生太大压力,因为他们的身体中的器官经过长期的锻炼变得更加容易适应。NASA在选拔航天员时的要求是:取得自然科学、数学或工程学领域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者;有卓越的工作能力,特别是最近参加过太空飞行的人更受欢迎。
地球轨道周围的各种碎片和垃圾对空间站有什么威胁?
美国宇航局正在关注空间站有可能遭到微流星体和太空碎片的袭击,尽管从理论上讲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美国还是一直制定了将航天飞机所携带的垃圾和碎片回收的政策。俄罗斯现在也制定了相似的政策。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合作也有很大进展。所以空间站的轨道平面上很少出现人工材料的垃圾。然而,为防万一,国际空间站要设计能承受小物体穿透空间站保护墙的措施。同时,地面雷达可以探测到大的飞行物,这样就会有充足的时间通知空间站,避免险情的发生。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是谁?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是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
第一个登月的人是谁?
美国的艾德林·康世朗林斯。
航天员在太空中使用什么样的餐具吃饭?
第一个登月的人是航天中使用的是普通的餐具,像刀、叉、勺,与地球上使用的相同。航天员吃的大部分食物和饮料可以放在容器里。不同的是,当要吃这些食物时,它们会漂浮出来。一些食物,像在制备豌豆、豆等时要加入沙司,这样它们就会粘在餐具上。食物有热菜、凉菜或冷冻的。
航天员在太空站所用的时间与我们的时间有什么差别吗?
一般在航天领域会用到的时间为当地时间(北京时间)和格林尼治时间,这两个时间之间是可以根据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的经度进行换算的,为了统一起见,航天员在太空站所用的时间与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时间是一致的。但是我国神舟飞船由于大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所以,大概90分钟,航天员在天上就要经历一次日出日落,按照地球上的“规矩”就应该是90分钟一天,可飞船上并不依此来计算时间,实际上计时方式仍然按照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计时方式:采用当地时间(北京时间)或者格林尼治时间。
航天员训练项目有哪些?
航天员训练项目分八大类: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及大型联合演练。以上除大型联合演练外,均为航天员职业训练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
基础理论训练:开设了《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等13门基础理论课程,目的是使航天员了解载人航天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
航天员是如何选拔出的,有哪些指标?
航天员选拔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要招收一批志愿者,他们身体好,身高在1.6~1.75米,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受过高等教育,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先选出预备航天员;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格选拔。航天员的选拔通常要经过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生理机能选拔、心理选拔、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其实施阶段一般又细分为:预选、门诊检查、住院检查、特殊环境因素检查、训练过程中的时间大约为1年,其淘汰比例约为1∶100,早期更高。在上述选拔中,医学选拔是最关键的一关,生理机能选拔是最基础的一关,特殊环境因素耐力选拔是最难的一关,心理选拔是最重要的一关。
长期的失重状态对宇航员的生命有怎样的影响?
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个特殊物理现象,载人航天实践证明,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严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地球重力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特征,但进入太空后,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几乎完全消失,生物有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人类40多年的航天实践表明,微重力环境对宇航员的健康、安全和工作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中长期航天飞行可导致宇航员出现多种生理、病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功能障碍、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内分泌机能紊乱、工作能力下降等。
宇航员可以刷牙么,刷牙时水会往上跑么?
宇航员可以刷牙,刷牙的方式与在地面差不多,但是刷完牙后的牙膏沫都要吐在纸上集中丢弃。而苏联宇航员也曾经用类似于口香糖式的口嚼橡胶代替刷牙。刷牙时的水如果从口中渗出的话会在太空舱里到处飘散,所以航天员在刷牙的时候必须小心不能让漱口水渗出,而应该将其集中吐在纸上,统一处理。
训练一个宇航员的周期是多少年?
训练一个宇航员的周期是3-4年。
宇航员能在天上和家人通话吗?
宇航员能够在天上和家人通话。2003年10月15日19时59分,航天员杨利伟开始和家人通话。他对妻子说:“在太空感觉很好,太空的景色非常美。”杨利伟对儿子说:“好儿子,我看到我们美丽的家了!我把我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了。”宇航员和家人通话同宇航员跟地面指挥中心通话的方法是一样的,利用的是航天通信系统,飞船上安装了特有的无线电话通信设备和电视传输设备。飞船上每个航天员的头盔上及生活舱内,都配备接收器(耳机)和送话器(话筒)以及传送、记录设备,在飞船飞行的各个阶段都可以进行航天员之间的通话交谈。
航天员在太空会生病吗,如何预防,生病后怎么办?
航天员在上天前都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保证其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时,飞船内也配备了各种医疗设备,如医疗监测设备,生理信号测试盒,心电信号磁记录器,还有医监设备的备件等等,这些设备可以随时监查航天员的身体状况。此外飞船上还备有防治疾病的医保用品,假如航天员生病了,飞船上的航天药箱也能派上用场。
宇航员在太空舱中是不是不能走动?如果不运动他们的身体会不会产生异常反应?
准确地说宇航员在太空舱是无法走动的,因为没有重力,人就处于漂浮状态,无法贴在地板上,所以走动是不行的。但是宇航员有自己“走动”的方式:飘动。宇航员在太空舱中运动一般依靠抓住太空舱壁上的一些“抓手”让自己漂浮的身体向前移动,同样宇航员也能够通过向太空舱壁施加一个推力,然后自己就能向相反方向运动了,不过这些走动方式都应该注意安全,以防止撞到太空舱壁上。
太空行走到底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太空行走如同一粒尘埃漂浮在空气中,感觉比踩在棉花上还要“无助”。因为在太空中人处于失重状态,这样如果不依靠外力的话,人是根本无法“行走”的,一般的太空行走实际上可以称作“太空漂浮”,所以在太空行走的时候一定要系上一根“安全带”,通过这根带子把自己和飞船连在一起,否则人有可能会飘离太空舱而永远无法返回舱内。现在美国在太空行走中都采用了背包式推进装置,这样通过控制背在背上的推进器,人就能够在太空相对方便的移动了,但是一根与飞船间相连的“安全带”还是必不可少。
到底选择宇航员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身体各项功能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由于太空环境恶劣,因此往返太空与地球的宇航员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较高的文化程度,受过系统的特殊训练,掌握航天技能。目前的宇航员可大致分成三类:一是空军飞行员或试飞员“出身”,能够驾驶、维修航天器,承担科研、生产任务的专业人员。二是在太空专门从事科研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医生。三是借助太空环境开展工作的记者、教师等人和太空游客。
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是哪艘?
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中国现在已经成功执行了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是在1992年,就经中国政府批准制定的一个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这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标志,可以说中国已经圆满地跨入了第二步。中国政府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的目标是要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技术,要突破空间飞行器在空间轨道上交会对接的技术,同时开展相关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预计在2007年左右中国就要实现航天员出舱和在太空进行行走。2009年至2012年,我们要完成发射目标飞行器,同时在空间轨道上实施飞行器的空间轨道交会对接技术。
航天员的定义?
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什么人可以成为航天员呢?
载人航天活动对于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均有严格的要求。航天医学专家根据航天任务及其对各类航天员不同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选拔项目、内容和标准化。一般包括基本资格审查、临床医学检查、生理机能选拔、心理选拔、特殊环境因素耐力和适应性选拔等。航天员的选择标准和条件在各个国家基本相同,特别是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一样的。
美、苏早期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和方法?
美、苏早期航天员的选拔标准和方法有许多共同点:航天员均选自歼击机飞行员;航天员的选拔均以飞行员选拔为基础;所规定的选拔项目几乎相同。选拔淘汰的比例大约是1:100。美国“水星”任务第一批航天员7名,是从500名军用飞机飞行员中选出的。苏联的第一批航天员20名,是从3000多名飞行员中选出的,后来又有8名淘汰,实际上参加飞行的只有12名。
女航天员比男航天员具有怎样的优势?
据航天医学专家介绍,把女航天员送入太空,主要是女性在人类探索未知空间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性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另外,还可以探讨人类在人造密闭空间中的男女对比性,为人类向外星球迁移、生存作基础性探索方面,如人类在太空中生育、培养适应特殊环境的人、人类在其他星球的生存、繁殖能力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航天运动病是一种怎样的病?
航天运动病也称太空病,是由于在失重状态,人体不适应产生的,和一般人平时的晕车和晕船非常相似。最初是上腹部不适,继而面色苍白、虚汗、头晕、眼花、恶心,严重的还会呕吐,但吐过以后症状会明显减轻。航天运动病一般在载人飞船一进入轨道后就会发生,持续2至4天后症状自动消失。但是,可别认为航天运动病算不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实际上,对于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空间生命科学来说,它恰恰是一个难以攻克的大问题。
载人航天飞行中,航天员的工作是不是一样的?
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不同的航天员分管不同的工作。载人飞行的初期一般只进行单人飞行,一般称为驾驶员。后来发展成一次多人飞行,编为一个乘员组。乘员组主要是由职业航天员组成,有时也有非职业航天员。每个航天员在航天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并逐渐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两人的乘员组一般为指令长和驾驶员(美国)或指令长和随船工程师或研究航天员。三人以上的乘员组一般分为指令长、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随船工程师和研究航天员。
搭载神舟五号飞船的航天员是谁?
搭载神州五号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
航天员易患哪些疾病?
1、心理功能障碍:航天员在太空中,引起的不适感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使其产生心理变化。如忧虑、厌烦、抑郁、思念、记忆力衰退、对工作失去兴趣等。
2、心血管疾病:由于失重,人体的血液向头部、胸部充盈增强,头部动脉压升高,头面肿胀,鼻子呼吸也不畅通,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
3、太空运动病:类似晕车、晕船。主要症状是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
4、肌肉萎缩:太空飞行时由于失重,肌肉不再对抗重力的作用,肌肉所做功大大减少,因而出现了肌肉的废用性变化,工作能力下降。
5、骨质疏松:由于失重,骨骼不必再承受人体的重量,加上运动量减少,减轻了对骨骼的刺激,结果使骨骼中的矿物质排出增加,而造成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