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植物在湖北宜昌“克隆”成功

植物花絮

植物界中的“精英”

植物王国中寿命最长的植物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的“纯系之王”,估计它的年龄为1.17万年,它是已知的木馏油植物中最古老的植物。

生长在美国沃萨奇岭的杨树是最大的植物,仅一棵树的根系就在方圆43公顷土地内延伸,一棵杨树的重量就达约6000吨。

1984年10月,在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的水下269米深处发现了长在地球最深处的植物,它们是生长中的一些栗色海藻,尽管在那里阳光消失了99.9995%。

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花卉,是1955年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加梅德山上发现的,花卉长在海拔6400米处。

生长得最快的植物是地球上现有的45种竹子,每天生长的高度为91厘米。

花朵最大的植物是寄生的臭百合花,颜色为深橘黄色和浅橘黄色,花朵的直径为91厘米,花瓣的厚度为1.9厘米,一朵花的重量为11公斤。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这种百合的生长依附于黑莓。

生长得最快的花卉植物是1978年7月在英国发现的。属于西洋丁香家族的这种植物,在14天的时间里长了3.65米,也就是说,每天长254毫米。

开得最慢的花是1870年在玻利维亚海拔3960米的高山上发现的。当这种植物的生长期达到80~150年的时候,花瓣开放,随后便死亡。

世界上最小的开花结果的植物是澳大利亚的出水浮萍,这种植物长0.6毫米,宽0.33毫米,重量为0.00015毫克,它的果实像一个微小的无花果,仅重0.00007毫克。

世界上最大的仙人掌是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以及墨西哥的名叫萨瓜罗的仙人掌。它的圆柱体以仙影拳的方式伸出几条胳膊。它是1988年1月17日被发现的,当时它的高度为17.67米。这种仙人掌生长十分缓慢,在它生命的最初10年,它所长出的萌芽不足3厘米,从此以后,它便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生长,长到50~75年的时候,它第一次开花。

叶子最大的植物是生长在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的棕榈树,其次就属非洲和南美洲的竹棕榈树了。棕榈树的叶子长20米,叶柄长3.96米。

种子最大的植物是扇形椰枣树,它的种子体积通常有两个椰子那么大。但扇形椰枣树的种子只有一个,重量可达20公斤,种子生长期需要10年。这种树只生长在塞舌尔群岛。

植物界的最大家族

地球上已被人们发现的植物,有四十余万种,分属几个大类。把大自然装饰得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的首推被子植物这一大类。

桃子、李子、梅子、杏子这类水果,我们吃的是它的果实。果皮果肉包着核,核里面就是种子。用果皮包着种子的植物,就叫被子植物。我们平常看到的树木、花草、庄稼、蔬菜、牧草以及其他经济植物,除了松、柏类植物以外,绝大多数都属被子植物。全世界约有被子植物二十五万种;其次是真菌,约10万多种;藻类和苔藓植物各有2万多种;蕨类植物1万多种;细菌2千多种;而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的裸子植物,仅有700多种。所以,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的植物。

被子植物体型多种多样,有高达百余米的桉树,也有长度仅1毫米的无根萍;有生长期仅几星期的短命菊,又有寿命高达数千年的龙血树。被子植物分布遍于全球,从北极圈到赤道都能生长,6000米以上的高山和江河湖海有它们的踪迹,沙漠、盐碱地它们也能适应。

能“监测”地震的植物

地震会对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为了减少地震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对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奇妙的是,科学家发现有些植物能够帮助人类“监测”地震。

在地震多发的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含羞草等植物可以用来预测预报地震。在正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张开,夜晚合闭。如果含羞草叶片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发生地震的先兆。如:1938年1月11日上午7时,含羞草开始张开,但是到了10时,叶子突然全部合闭,果然在13日发生了强烈地震。1976年日本地震俱乐部的成员,曾多次观察到含羞草叶子出现反常的合闭现象,结果随后都发生了地震。

在我国,科学家对地震前的某些植物的反常现象也作过调查研究。1970年宁夏西吉发生5.1级地震,震前一个月,距震中60千米的隆德县的蒲公英在初冬就提前开了花;1972年长江口地区发生4.2级地震,震前附近地方的山芋藤突然开了花;1976年2月初,辽宁海城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附近地区的一些杏树提前2个月就开了花;1976年7月唐山发生大地震,震前发现了许多植物的不正常现象——竹子开了花,一些果树数次开花。

那么,植物为什么能预感到地震即将来临呢?科学家研究认为,地震在孕育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深处巨大的压力,便在石英石中造成电压,同时产生了电流,植物根系受到地层中电流的刺激,体内就会出现相应的电位变化,引起反常现象。

植物睡眠之谜

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不仅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是个科学之谜。

每逢晴朗的夜晚,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植物已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

有时,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到一种开紫色小花、长着3片小叶的红三叶草,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叶子都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3片小叶就闭合起来,垂着头准备睡觉。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要睡觉了。以上所举实例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事实上,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醉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等。

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丽的花朵也需要睡眠。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梦境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得此“睡莲”芳名。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闭合,看上去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的花则垂下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植物的睡眠运动会对它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最近几十年,科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人,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100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的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到水珠的重量而运动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相类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达尔文的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缺乏足够的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随着植物生理学的高速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的睡眠运动,并提出了不少解释理论。

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的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量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然而,使人们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这一点用“月光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如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晚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科学家们提出一个又一个观点,但都未能有一个圆满的解释依据。正当科学家们感到困惑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要低l℃左右。恩瑞特认为,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温度差异,已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事:植物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

原来,植物的午睡是指中午大约11时至下午2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一现象。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和火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下生存。

当面临饥饿的食草虫的进攻时,植物不只是被动地等待。许多受伤害的植物都会发出一种化学求救信号。一个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用事实证明,当植物受到侵害时,它会向邻居们发出一种化学信号,相邻的植物一接到“蝗虫入侵”信号就会立即启动它们的防御系统。

在一些情况下,这种求救信号会吸引对受伤植物有帮助的昆虫。比如说,当一种毛毛虫在吃一种植物时,这种植物就会发出一种可吸引黄蜂的求救信号,让黄蜂来杀死毛毛虫。

为了研究植物是如何相互交流的,美国加州大学的昆虫学家Richard Karba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在犹他州和亚利桑那州一排排间隔生长的野生烟草和鼠尾草。为

植物的精彩交流

了模仿被昆虫侵害的情形,研究人员们剪掉了部分鼠尾草的叶子。这时,鼠尾草发出了一种被称为jasmonate甲基的挥发性物质。当研究人员检查顺风方向的烟草叶时,发现烟草立即建立了它们的防卫。几分钟内,烟草体内的一种名为ppo的酶增加了4倍,这种酶可使烟草的叶子产生让食草虫难以咽下的味道。与那种靠近没有受伤害的鼠尾草相比,与受伤害的鼠草相邻的烟草叶遭受食草虫和毛毛虫侵害的程度要少60%。

荷兰Wageningen大学的生态学家Marcel Dicke说,这是植物间交流的“最精彩的例子”。但他同时也提醒说,鼠尾草不会为了不相干邻居的利益而发出jasmonate甲基。他猜测,这一信号可能的目标是吸引能吃掉食草虫的食肉虫。

植物“箭”非洲中部的森林中,有一种长着坚硬、锐利的刺的树木,当地居民称之为“箭树”。箭树的叶刺中含有剧毒,人、兽如被它刺中,便会立即伤命致死。有趣的是,当地的黑人常用这种箭树做成箭头和飞镖,用来猎获野兽、抗击敌人。

植物“枪”植物“枪”中威力最大的要数美洲的沙箱树了。它的果实成熟爆裂时,能发出巨响,竟会把种子弹出十几米之外。所以,只要沙箱树结好果实后,人们便不敢轻易地接近这种植物“枪”了。

植物“炮”喷瓜号称植物“炮”,它生长在非洲北部。由于它的果实成熟以后,里边充满了浆液,所以喷瓜一旦脱落,浆液和种子就“嘭”的一声,像放炮似的向外喷射,

有趣的“植物武器”

要是有人在场,那准得轰得他落花流水!

植物“地雷”在南美洲的热带森林里,生有一种叫马勃菌的植物,它可是一种植物“地雷”哩!这种植物结果较多,个头很大,一个约有5公斤左右重。别看它只是横“躺”在地上,人不小心踩上这种“地雷”,立即会发出“轰隆”一声巨响,同时还会散发出一股强有力的刺激性气体,使人喷嚏不断,涕泪纵横,眼睛也像针刺似的疼痛。所以人们管它叫“植物地雷”。

为了生存,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逐渐具备了防御敌害的本领,这些技术各有其独特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它们的防御战吧。

植物物理防卫包括尖刺、荆棘和皮刺这样的武器。这些结构改变了叶片或者树枝形态,阻止大型动物的践踏掠食。厚厚的表皮蜡脂层或者叶和茎上的密集坚硬的绒毛可以逐退较小的动物,特别是昆虫。一些植物,包括一些草本植物,其叶片上积聚了坚硬的硅矿物质,使得动物咀嚼叶片的时候非常困难,并且容易磨损牙齿。

植物还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化学防卫措施——“生化武器”。柑橘树的叶片和果实产生的黏稠油脂有浓重味道,许多昆虫都被熏得避之唯恐不及。还有许多这样的

植物的生存防御战

植物含有令人不愉快的味道或有毒的化合物,例如:龙葵、毛地黄、紫杉和许多杂草。

昆虫能对植物产生的化合物快速形成免疫能力。某些种类的昆虫逐渐生成了一种降解植物产生有毒化合物的方法,面对昆虫的对策,植物通过变换已有的化合物,不断地发展新化合物。一些科学家把这个过程描述为植物和素食动物之间的生物学“军备竞赛”。

有时候,这种“军备竞赛”可构造出一种独特的关系链。例如:乳草科植物的乳状树液含有有毒化合物,多数昆虫不敢食用它,但是王蝶的幼虫能够吃乳草植物,并把毒物储存在它们的身体中。毒物使王蝶味道欠佳,王蝶又因此逃避了许多食肉动物的攻击。

通过互利共生的关系,某些植物种类得到动物天敌的保护。在这种关系里,植物为特别类群的昆虫提供专门的食物。反过来,这种昆虫保护植物免遭其他动物的危害。植物和昆虫互利共生的典型例子是蚂蚁和洋槐之间的相互关系。蚂蚁居住在洋槐树上的刺洞中,洋槐树叶片分泌蔗糖溶液供蚂蚁饮食。作为回报,蚂蚁将每个树周围的地面清扫干净,并且攻击进入清扫区域或降落在洋槐树上的其他任何动物。

通过调节适时开花和提高果实产量,许多植物尽力确保种子的生存。有的植物开花和结果的时期很早,那时昆虫种类少,危害能力也不大。有的植物一次产生大量种子,动物不可能全部吃掉。例如:橡树每隔几年就产生大量的橡子,松鼠等动物不吃不完的橡子存活下来,生长成新的橡树。接下来的几年里,橡树就不再生产这么多橡子,从而防止动物依赖橡子为食。

厚朴(渐危种)

落叶乔木,高15米,胸径35厘米。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及广西等地海拔300至2000米地区。喜光的中性树种,幼树需荫蔽,喜凉爽、湿润、多云雾,相对湿度大的气候环境。花期5月,果期9至10月。

植物种名:白头翁

所属类别:毛茛科

简要介绍:生于平原或山坡草地。

区域分布:北京、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南。

主产于东北、华北等地。春秋二季采挖。保留根头白绒毛,晒干,切片,生用。

白头翁

伯乐树(稀有种)

又名钟萼木,为我国特有种。零星分布于亚热带低山至中山地带。结实少,更新困难。为中性偏阳树种,幼年耐阴,深根、抗风、稍耐寒,不耐高温,生长缓慢。花期4至6月,果成熟于10月。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星散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和广东海拔900至1400米陡坡深谷密林下或悬岩上。为雌雄异株,天然更新困难。阴性树种,喜荫蔽。根系发达,种子有休眠期,需隔年发芽。幼树生长缓慢,雌株结实不稳定,受孕率低。花期3至4月,种子于9至10月成熟。是第三纪残遗的单种属植物,有研究价值。

白豆杉(稀有种)

野鸢尾

植物种名:野鸢尾

所属类别:鸢尾科

简要介绍:多年生草本。二歧分枝。叶蓝绿色,常具白色边缘。

生于山地阳坡上。

植株高度:30—80cm

区域分布:北京、东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

海南海桑(濒危种目前仅5棵)

常绿乔木,高4至8米,基围2米以上。仅分布于海南局部地区。为构成红树林种类之一树干满布放射状与海面垂直且高出海面的呼吸根,以维持被海水淹没时正常根的生理功能。花果期长,2至11月均开花结果。是我国特有种,植株目前仅5棵。

南方部分护坡植物

薜荔:桑科常绿蔓性灌木。叶互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隐花果倒卵状锥形,果下部密生白点。其性喜高温,栽培容易。枝叶四季青翠,可攀附墙壁、假山、绿篱等从而起到美化作用。

常春藤:五加科常绿藤本,掌状叶,叶形如枫,姿态优雅,是很好的观叶植物。其生长强健,极耐阴,成片种植非常壮观,是在阴坡护坡绿化时常选用的植物。

野蔷薇:蔷薇科落叶灌木,直立或蔓生,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卵圆形,花期在5月至6月间,圆锥状伞房花序,花白色,芳香,果球形。其喜光,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坡地丛栽有助于水土保持。

扶芳藤:卫矛科常缘藤本,叶对生;椭圆形。花期在5月至7月间,聚伞花序,花小,黄白色,蒴果淡橙色。耐寒性强,耐干旱瘠薄,易生根存活。

络石:夹竹桃科常绿藤本,叶对生,椭圆形,花期在4月至7月间,聚伞花序,花冠白色,果10月成熟。络石适应性极强,耐旱、耐热、耐涝、耐寒。其叶厚革质,表面有蜡质层,抗污染能力强,适用于污染严重厂区、公路护坡等环境恶劣地区的绿化。

牛皮冻:茜草科多年生蔓性草本。在我国南部广泛分布,农民视为杂草。全株有异味,叶长卵形至披针形,托叶三角形。夏季至秋季开花,花顶生或腋生,圆锥状聚伞花序,花冠管状,白色,喉部粉紫色,清新素雅。生命力强,粗放。

炮仗花:紫葳科常绿藤本,茎蔓柔软,蔓延扩展力强。叶对生,羽状复叶,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茎附三叉卷须,能攀附他物生长。春季开花,顶生,聚伞花序,小花多数聚生成簇,花冠橙黄色。盛开时花多叶少,金碧辉煌,花期多集中于春节前后,倍增佳节热闹气氛。华南地区中、南部开花良好,北部秋季多雨地区,花芽分化不良,不利开花。

红花锦鸡儿:豆科落叶灌木,偶数羽状复叶,花期在4月至5月间,花冠黄色。龙骨瓣玫瑰红色,谢后变红色,荚果筒状。红花锦鸡儿性喜光,耐寒,耐干燥寒,耐干燥瘠薄土地,为重要的观赏和山野地被水土保持植物。

山葡萄:葡萄科落叶藤本,叶互生。春季至夏季开花结果,聚伞花序,浆果球形,成熟时紫红或碧蓝色,具斑点。性喜高温,耐粗放管理,蔓延力强。据医学研究报告,山葡萄对各种癌症、肿毒及抑制艾滋病有疗效。

别名南迎春,木樨科常绿半蔓性灌木。枝条软垂,具4棱。叶对生,3出复叶,小叶椭圆状披针形,全缘。春季开花,腋生,花冠裂片6至9枚,金黄色,单瓣或复瓣状;花盛开时,朵朵黄花点缀着悬垂的枝条,颇为美观。其生性强健,平地至中海拔地区均能栽培,枝叶四季浓绿,适合花架、绿廊、蔓篱、大型盆栽、坡地或高地悬垂栽植,枝条弯垂而下,姿态柔美。

云南黄素馨

紫花耧斗菜(毛茛科)

植物种名:紫花耧斗菜

所属类别:毛茛科

简要介绍:多年生草本。植株被短柔毛和腺毛。基生叶数枚,2回3出复叶,被短柔毛或近无毛,叶柄长约18cm。萼片暗紫色,花瓣5,暗紫色,距长1cm。

生于山谷林中或沟边多石处。

植株高度:10—50cm

区域分布:北京、东北、河北、山西、山东、青海等。

常绿乔木,高达30米以上,胸径达1米。为古老的残遗植物。分布区主要位于中亚热带至南亚热带,生于中山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幼年耐一定的庇荫,在林冠下可天然更新,但长成小树后,则需光量增加。耐一定的干旱。花期3至4月,球果翌年10月成熟。多散生于针阔混交林中,个别地方偶有小片纯林。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有科研意义。

福建柏(渐危种)

紫花地丁(生长在北京地区)

所属类别:堇菜科

简要介绍:多年生草本。叶片舌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叶基部截形或楔形,叶缘具圆齿。花期4月中旬-8月。

生于草地和荒地、道旁等处。

区域分布:北京、东北、华北、西北。

小灌木,高30—40cm。老枝灰白色,幼枝草质,绿色,有关节。瘦果阔椭圆形,被粗壮分叉的刺毛。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新疆东部,生于砾石戈壁和砂地上。固沙植物。

蓼科

金莲花

植物种名:金莲花

所属类别:毛茛科

简要介绍:多年生直立草本。全株无毛。基生叶1-4,有叶柄;叶片五角形,基部心形。茎生叶3-4,5全裂。花期6-7月。

生于海拔800-2200m的山顶草地。

植株高度:50-70cm

区域分布: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

植物种名:牛扁

所属类别:毛茛科

简要介绍:多年生草本。具直立根。基生叶和茎下部叶具长柄,柄长13—30cm。总状花序长15—24cm。

生于山地疏林下或山坡草地。

植株高度:40-110cm

区域分布:北京、河北、山西、新疆等。

牛扁

结香

结香原产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及河南、陕西及西南等地。落叶灌木,株高2米左右。枝条疏生,粗壮而柔软,棕红毡,不易断。因枝条柔软,可以打结不断。故名结香。每年分枝一次,每枝分出3小枝。花期3月至4月,花黄色,如一只只小喇叭,40朵至50朵聚成下垂的假头状花序。花后长叶,叶全缘互生,长椭圆形,集生于枝端。核果圆形。

结香性喜温暖气候,耐半阴,也耐日晒,但不耐寒。根肉质,怕水湿,在肥沃的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根茎处易长蘖丛。

繁殖有分株、扦插、压条等方法。分株:在早春萌芽前,取粗壮的萌蘖小苗,截断与母株相连的根,另植于地里,即可成活。一年内可长到60厘米至70厘米。扦插:一般在2月至3月进行,选取健壮的枝条,长度为10厘米至15厘米,用利刀将下部一刀削成马耳形,插入土中约一半左右,压实,浇透水,遮阴并保持土壤湿润,50天即可发根,次年可移植。压条:选粗壮的蘖丛枝条,将压入土中的一面半环状剥皮,深达木质部,埋入土中,枝稍露出,保持湿润,次年可截断母枝,另行培育。

移植宜在冬、春季进行。可裸根移植。栽培中保持土壤潮湿,干旱易引起落叶,影响开花。成年结香应修剪老枝,以保持树形的丰满。常见病虫害有缩叶病、白绢病和褐刺娥等,应及时防治。

结香柔枝长叶,姿态清逸,花多成簇,芳香四溢。适宜孤植、列植、丛植于庭前、道旁、墙隅、草坪中,或点缀于假山岩石旁,也可盆栽。此外,结香还有驱虫作用,其根、茎、花还可供药用,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之功效。

树上长树—桑寄生

在一棵青冈树的树枝上,有一段肿大的结瘤,从肿大处又长出了另外一种植物,因为他们的叶片是不同的,开的花、结的果也完全不同。原来这是一种寄生现象,一种叫槲寄生的植物寄生在了青冈树的树枝上。

植物除了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以外,也有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位农民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小麦试验地里播放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结果那块实验地获得了丰产,产量超过其他实验地产量66%,而且麦粒又大又重。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伊利诺州有个叫乔·史密斯的农学家在温室里种下了玉米和大豆,同时控制温度、湿度、施肥量等各种条件,随后他在温室里放上录音机,24小时连续播放著名的《蓝色狂想曲》。不久,他惊讶地发现,“听”过乐曲的提前两个星期萌发,而且长出的茎干要粗壮得多。史密斯感到很出乎意料。后来,他继续对一片杂交玉米的试验地播放经典和半经典的乐曲,一直从

植物也喜欢欣赏音乐

播种到收获都未间断。结果又完全出乎意料,这块试验地比同样大小的未“听”过音乐的试验地,竟多收了700多公斤玉米。他还惊喜地看到,“收听”音乐长大的玉米长得更快,颗粒大小匀称,并且成熟得更早。

如果能在农田里播放轻音乐,就可以促进植物的成长而获得大丰收,这似乎不是遥远的事情了。

美国密尔沃基市有一位养花人,当向自家温室里的花卉播放乐曲后,他惊奇地发现这些花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栽培的花卉发芽变早了,花也开得比以前茂盛了,而且经久不衰。这些花看上去更加美丽,更加鲜艳夺目。

这是一株番茄,在它的枝干上还悬着个耳塞机,靠近它可以听到里面正传出悠扬动听的音乐。奇迹出现了,这株番茄长得又高又壮,结的果实也又多又大,最大的一个竟有2公斤。原来番茄也喜欢听音乐呢。

那么,它到底喜欢听哪种音乐呢?人们继续做实验,对一些番茄有的播放摇滚乐曲,有的播放轻音乐,结果发现,听了舒缓、轻松音乐的番茄长得更为茁壮,而听了喧闹、杂乱无章音乐的番茄则生长缓慢,甚至死去。原来番茄也有对音乐的喜好和选择。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能听懂音乐,而且在轻松的曲调中茁壮成长。甜菜、萝卜等植物都是“音乐迷”。有的国家用“听”音乐的方法培育出2.5公斤重的萝卜,小伞那样大的蘑菇,27公斤重的卷心菜。科学工作者还发现,不同植物有不同的音乐“爱好”。黄瓜、南瓜“喜欢”箫声;番茄“偏爱”浪漫曲;橡胶树“喜欢”噪声。美国科学家曾对20种花卉进行了对比观察,发现噪音会使花卉的生长速度平均减慢47%,播放摇滚乐,就可能使某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植物听音乐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那些舒缓动听的音乐声波的规则振动,使得植物体内的细胞分子也随之共振,加快了植物的新陈代谢,而使植物生长加速起来。

植物也会“身体不适”

人在生病的时候不一定都发烧。而只要发烧,那就是有病的讯号,那就应当找寻发烧的原因,千万别延误了医疗。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会“发烧”。有趣的是植物的发烧通常也表明它有病了。譬如,不少农作物的体温只比周围的气温高2~4℃,若是更高,就表明它出了问题了。是什么原因引起植物发烧的呢?科学家仔细观察后发现,植物的病害往往先损害根部,这就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营养不足会引起发烧。植物因缺水而“渴”得厉害的话,也会发起烧来。实验表明,有病害的植物叶子比正常的植物叶子温度要高3~5℃。

通过观测植物的体温,我们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该浇水时浇水,该治病时治病,以便让植物能健康地成长。

植物不仅会发烧,还会“出汗”。

在夏日的早晨,我们会在许多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流出的滴滴汗珠,亮晶晶的,犹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

许多人会说,难道这不是露水吗,怎能把露珠当汗珠呢?其实,露水固然有,但植物的汗水也是名副其实的。

白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叶面上的气孔张开着,既要进行气体交换,也要不断蒸发出水分。可到晚上,气孔关闭了,而根仍在吸水。这样,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剩,过剩的水从衰老的、失去关闭本领的气孔冒出来,这种现象,植物学上就叫做“吐水”。除此之外,植物还有一种排水腺,叫它“汗腺”也可以。这里也是排放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渠道。

植物的“汗”一般在夏天的夜晚流出,有时在空气潮湿、没有阳光的白天也会出汗。化验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里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和其他物质,它与露水是有区别的。

植物的吐水量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据观测,芋头的一片幼叶,在适合的条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叶更能排出190滴左右的水,水稻、小麦等的吐水量也较大。

如果说植物的发烧通常是病理现象的话,那植物出汗却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为了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是为了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珍稀植物在湖北宜昌“克隆”成功

2004年2月初,三峡珍稀植物“克隆”中心在湖北宜昌市三峡植物园建成。在该中心,一小段猕猴桃树的切片,在试管里经物质人员配制的“营养液”“喂养”两个月后,就变成了小树苗,随后又迅速“膨胀”为十三瓶幼苗。

“试管树”的“克隆”技术,就像动物的“克隆”技术原理一样,它是从植物体上切取小芽片,或取一小段嫩枝,放进摄氏二十五度恒温室中的试管里,通过技术人员调制的一种特有的“营养液”“喂养”,再经一系列技术处理,达到植物组织培养的效果,从而获取该植物的小幼苗,一般约两个月就可培养出带根须的苗木,此“克隆”技术培育的植物数量,不仅比常规繁殖方法提高五十倍以上,而且成活率更高。

三峡珍稀植物克隆中心已“克隆”成功了上千瓶猕猴桃、非洲菊、芦荟、彩色马蹄莲等花草树木。珙桐、秃杉、木莲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克隆”工程已开始取样。

这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是国家林业局在三峡专设的林木无性系快速繁育。该繁育基地起步于1999年11月,主要用于快速培育优质生态防护林苗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2000年首批机组发电后,其库区海拔135水位线以下的27种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将被淹没,此“克隆”技术将是对其实施保护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