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概况

一、发展概况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内海,面临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洋,有超过1.8万km的海岸线。如何利用海水资源以缓解水资源危机是我国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于海(盐)水淡化我国2000多年前就有记载。《山海经》和东汉孔融的《同岁论》都提到“弊箪淡卤”现象,指的是古时人们发现蒸饭的竹席,经长期使用后形成的一层膜具有吸附和离子交换功能,可吸附盐分,“能淡盐味”。宋朝人还记载了具有淡化海水功能的“海井”器物。

中国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1958年,近50年来发展很快,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的成绩,已逐步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和水处理技术产业。包括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太阳能法及核能法等淡化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较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初具规模,并已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我国在1958年起步时采用的是电渗析技术,以后逐步过渡到反渗透技术和蒸馏技术。1981年,我国在西沙群岛建成第一个日产200m3的电渗析海水淡化站,之后,在浙江嵊泗县、山东长岛县和大连常海县也相继建立了千吨级的海水淡化工程。

在科技部、原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在“八五”、“九五”期间发展很快,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我国已全面掌握国际上已经商业化的蒸馏法和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主流技术,“十五”期间已经进入工程示范阶段。目前在天津、山东、浙江、河北等地已建规模在500~35000m3/d海水(苦咸水)淡化示范工程已达到16项(见表2-2),装机总量达到11.1万m3/d;在建海水淡化设施达到15项,总装机规模超过45万m3/d(见表2-3)。

表2-2 我国主要的海水(或苦咸水)淡化示范工程

img

续表

img

表2-3 国内在建和规划中的主要海水淡化设施

img

海水淡化工程不但在国内取得稳定发展,而且还有技术输出,多套装置已出口印尼、中东、巴基斯坦和马尔代夫等国家地区。最近,在巴基斯坦瓜德尔港口的海水淡化配套工程招标中,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在与世界其他4家公司的竞标中一举中标,已向该地出口我国自行制造的日产500m3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经试验表明能量回收装置效率达到92%~95%,耗电量在3kW·h/m3左右,造水成本约为每立方米3.8~4.2元,达到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的应用,不但产量提高,而且淡化成本也在大幅度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7元/m3左右降至目前的5元/m3左右。与核能等新能源结合是海水淡化降低成本走向大型化的趋势。

我国拥有一支3000人以上的海水淡化专业技术队伍,从事海水淡化科研与开发的单位有100多个,海水淡化设备生产厂60多家。其中,隶属于国家海洋局的杭州海水淡化与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和天津海水淡化综合利用研究所已成为我国南北方两大研发中心和基地。目前,我国膜行业已开创成为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体。现有贵州汇通源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火炬)西斗门膜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约3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年产值(含膜、膜组件和配套装置)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约占15%,其中年产值在6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约3~4个;小型企业约占85%,年产值一般在50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