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

人 物

西安杰出人物

周武王

周武王名姬发。生卒年不详。文王次子,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毕原。

姬发,因文王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所以,文王死后,由他即位。

姬发继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准备继承文王遗志,攻灭商纣王。

第二年,姬发在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大会诸侯,检阅军容,到会者有800多个小国诸侯,一起举行伐商演习。由于时机未到,武王没有出兵攻商。

两年后的春天,姬发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本部主力,联合各小国兵力,在正月甲子日誓师,从盟津出发,攻入商国,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发生于什么时候呢?从汉代的刘歆到当代的史学家、天文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近20种说法。有一种独特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兵略训》曾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意思是,武王伐纣时,岁星(即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同时还有彗星出现,头向着东方,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和它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的记载符合,所以,武王伐纣的年代应是公元前1057年。这一种看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

姬发灭商后几天,登上小山俯看商的都城朝歌,见朝歌建筑雄伟,心想如此强盛的商朝,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只因为失去了民心,顷刻之间就被灭亡。而周还刚刚立国,反对、敌视它的人还很多,危机四伏,禁不住忧心忡忡。为了巩固和扩大周朝的势力,姬发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尧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姜子牙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为齐国;周公旦封于典阜(今山东省典阜县)为鲁国;召公封于蓟丘(今北京)为燕国……为了安抚商朝的残余势力,姬发又将纣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并派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去监视他,称为三监。

西周建国后的第三年,姬发在天下未宁的形势下病死在镐京。

姬发死后的庙号为武王。

尚书中的泰誓,牧誓,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等20几篇文献中,都记载有武王的言行事迹。

周 公

周公生卒年待考。周武王姬发弟,名旦。武王死后,成王尚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和霍叔(武王弟)勾结武庚(商纣王子),联合淮夷和徐戎发动叛乱。周公东征,平息了叛乱,杀管叔和武庚,流放蔡叔,击灭了淮夷和徐戎。又大规模分封诸侯,营建洛邑(今洛阳),作为周的东都。周公还制作礼乐,为西周制定官制和其他各种典章制度。相传周公非常重视招揽人才,“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成语即来源于此。

程 邈

程邈,秦代书术家。字元岑,下杜人;一作下邳人。相传他首行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唐张怀瓘《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作也。”程原为县里小官,因罪入狱,他整理了隶书3000字上奏,秦始皇认为很好,赦其罪,并封为御史。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累许多人共同创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书法上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竹简千余枚,上为墨书秦隶。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画,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显的隶意。

苏 武

苏武(?-前60年)西汉使节。字子卿。西安市人。以父荫任为郎,后升中厩监。天汉元年(前100),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单于以劫持和谋杀罪扣留苏武,并威胁利诱迫其投降。苏武坚贞不屈,被关入大窖,断绝膳食。苏武啖毡饮雪,数日不死。匈奴人以为神奇,又把他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牧羊。李陵降匈奴后,单于又利用李陵昔日同苏武的交情,派李陵去劝降,遭苏武严词拒绝。昭帝即位后,汉与匈奴和好。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苏武获释回到长安。他留居匈奴19年,身不忘使命,手不离汉节,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

杜 笃

杜笃(?-78年)东汉学者。字季雅。西安市人。学识渊博,但不拘小节,因事在京入狱。狱中写诔文颂扬开国功臣大司马吴汉功业,受光武帝赏识获释出狱。建初三年(公元78年),以从事郎中随车骑将军马防与西羌作战阵亡。杜笃著《明世论》15篇,均已散佚。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共18篇,今存《论都赋》、《吊比干文》等10余篇,以《论都赋》流传最广。

杜 预

杜预(222-284年)西晋军事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魏正元二年(255年),任尚书郎,四年后转参相府军事。景元四年(262年),任镇西长史,随镇西将军钟会攻蜀汉。西晋泰始初,为河南尹。泰始六年(270年),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部进袭陇右,杜预任安西军司,转为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时石鉴为尚书行安西将军,命杜预出兵迎击。杜预认为,秃发树机能部兵盛马肥,晋孤军征战,士卒疲乏,宜运足粮草,待明春进讨。石鉴不纳,率兵出讨,果不奏效。七年,匈奴右贤王刘猛于并州(治今太原西南)西及河东、平阳(治今山西夏县西北、临汾西南)等郡举兵反。杜预应诏商议对策,提出安宁边境及利国救边之策50余条,均被采纳。数年后复拜度支尚书。

杜预力主灭吴,赞同征南大将军羊祜的灭吴方略。咸宁四年(278年)十一月,拜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接替羊祜,镇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到任后缮甲兵,耀威武,以精兵袭西陵(今宜昌东南),破吴名将、西陵督张政。又致书吴主孙皓,送还俘虏,披露张政败绩,使吴主中离间计,临战易帅,造成西线动荡。五年,杜预两次上书,建议乘吴防务松弛、兵力分散、东西难顾之机,从速出师。促成晋武帝于十一月发兵20余万,大举伐吴。次年正月,杜预陈兵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围而不攻,扼制下游吴军增援西线,另遣周奇等4将率部沿江西进,取上游城邑,策应益州刺史王濬水陆军出巴、蜀,连克西陵等地。并致书激励王濬,乘势东进。为配合王濬夺取乐乡(今松滋东北),遣奇兵800趁夜南渡长江,多张旗帜,燃火于巴山(今松滋西南),使吴守军惊恐不安。又使伏兵乘机入吴营,擒获吴都督、西线统帅孙歆。军中歌谣赞其“以计代战一当万”。随后,杜预攻克江陵。于是,沅、湘以南,直至交、广等吴属州郡皆降附。杜预又分兵1.7万加强王濬军,并与众军会议,指授方略,激励所属诸部,直指吴都建业(今南京)。使王濬军能顺利直趋建业西石头城,迫降孙皓,灭亡吴国(见晋灭吴之战)。战后,杜预还镇襄阳,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仍勤讲军备,严求戍守,屯兵要地,以维护安定局面。

杜预博学多才,曾参与定律令,设考课,改历法,造舟桥,重农耕,兴水利,通河运等,多有建树;且精通典籍,通晓兵法,明于筹略,故朝野誉其为“杜武库”,言其无所不有。杜预酷爱研读《左传》,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

挚 虞

挚虞(?-311年)西晋文学评论家。字仲洽。西安市人。皇甫谧弟子。聪颖好学,博闻广见。武帝泰始中举贤良,初任郡檄主簿,历官太子舍人、尚书郎、秘书监、卫尉卿、太常卿等。直言敢谏,为晋代名臣。终生著书不倦,主要著作有《三辅决录注》、《文章流别论》,后者为中国文章总集之始,论断多为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引用,今仅存佚文。明人辑有《晋挚太常集》。挚虞首创编纂文章总集之先例,代代相承,使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得以妥善保存。

史万岁

史万岁(?-600年)隋朝名将。西安人。少年英武,善于骑马射箭。隋统一全国后,江南豪族地主纷纷起兵反叛。隋文帝派杨素进讨,史万岁以行军总管率兵两千随同作战。他自婺州(今浙江金华)率所部逾岭越海前进,转战1000余里,作战700多次。开皇二十年(600年),突厥达头可汗入侵,隋文帝再派杨素、史万岁分路出击。达头可汗慑于史万岁的声威,不战而退,史万岁追奔100余里,杀敌数千人。

宇文恺

宇文恺是隋代有名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大师。长期担任隋朝主管建造方面的官员,主持建造许多大型建筑,尤其是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为以后各代都城建设树立了样板,展示了宇扒岂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卓越的设计才华。宇文恺,姓宇文,名恺,字安乐,祖上是鲜卑人。出生于长安城(今西安市西北部)。生于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宇文恺出身于北朝后期以武起家的豪门贵族。他的父亲宇文贵从小就喜欢武艺、厌倦诗文,史书记载宇文贵年少时曾跟随老师学习,一天他却扔下书本对老师说道;“男儿应当骑马提剑以取功名,怎么能像老师一样做博士呢?”后来就从军作战,多次荣立战功,受到皇上的封赏,逐渐成为一个显赫家族。宇文恺的大哥、二哥也和其父一样因军功显赫而被册封要职。宇文恺因是功臣之后,2岁被赠爵双泉县伯,6岁进封为安平郡公,随后又累获许多荣誉。但宇文恺并没有追随父兄骑马打仗,他从小就不喜欢弓马、刀枪之类的武事,而喜欢博览群书、学习知识,尤其喜爱建筑方面的知识,年轻时就以博学多才而闻名。20多岁时曾被任用为上开府、工部匠师中大夫,成为北周政权主管建筑的管员。公元581年1月,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杨坚即位后即大肆诛杀北周宗室宇文氏家族。最初宇文恺也在被杀戮对象之列,但由于宇文恺家族与北周宗室宇文氏并非同一祖先,又因为他才学出众,很受杨坚器重,加之他的哥哥宇文忻拥戴杨坚有功,所以杨坚又派飞马传去赦令,才使他幸免一死。宇文恺因长于土木工程建造,隋文帝多次派他监造大型工程,历任营建宗庙副监、营建新都副监、检校将作大匠、仁寿宫监、将作少监、营造东都副监、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职,成为隋朝负责营建的主要高级官员,隋朝时所兴建的大兴城、东都洛阳、开凿的广通渠、修复的鲁班故道和长城等大型土木工程,是在宇文恺的规划设计和领导下完成的。其中许多工程成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大兴城和洛阳城的建造为以后各代都城的建设树立了样板,在古代建筑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宇文恺在大型工程建设上成绩卓著,主要贡献如下:(1)营建新都大兴城。长安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历史上前后共有11个朝代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从汉代起正式定名为长安,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开始修建长安城,由军匠出身的阳城延主持建造,征召了上万名民工,历时5年才完成。全城占地973公顷,城高3.5丈,共有12个城门,每门有三个门洞,可以并行四辆马车。城里有8条大街,160个封闭作坊,宫殿雄伟壮丽、房屋鳞次栉比,街道宽阔,树木成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可以和当时欧洲的罗马城相媲美,为世界注目。长安城在西汉200多年中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东汉后因不是正式首都,便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战事频繁,长安城多次遭到毁灭性破坏,原来兴旺繁荣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后来虽然前赵、后秦、西魏、北周等朝代都把长安作为都城,但始终未能恢复到汉朝的规模。隋朝建立后,开始仍以北周的旧长安城做都城。但是自东汉以来,长安城破乱不堪,宫室狭小,城里水质变成,不能食用;而且城里宫室、官署、居民混在一块,难以区分,不利于统治,也不适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令营建新都,命高颖、宇文恺为营建正、副监。宇文恺虽然只是营建新都副监,但一些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都出自宇文他之手,正监高颖只是负责行政监督而已。宇文恺不愧为善于规划、精通建筑技术的专家,在营造新都大兴城的过程中,显示了多方面卓越才华。首先,大兴城的选址比较合理。宇文恺对汉朝长安城的周围地形进行了仔细勘察,最后选定长安城东南龙首川一带平原地带作为新城城址。这里三面临水,一面傍山,水陆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宜人,是比较理想的建城之地。并且这里水源丰富,对解决都城的供水问题提供了极大方便,为此宇文恺开挖三条水渠引水入城。城南有永安渠和清明渠,城东有龙首渠。这既解决了城里供水问题,又使渠水迂回曲折,汇成多处池塘,给京城增添了几分景色。第二,整座城气势宏伟、规模巨大。全城南北长8600米,东西长9700多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比今西安旧城和北京旧城都要大许多。城周围有宽约5米、高约6米的城墙环绕,有12座城门,每个方向各开3个,每个城门各开3个门洞,南面正中明德门因处在全城中轴线上开设有5个门洞,而东面春明门只有一个门洞,这些都是以前城区建设中所没有的。第三,城内区划明确。全城由宫城、皇城、郭城组成,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位置,郭城则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东、西、南三面。宫城位于南北轴线的北部,城内用墙分隔成3部分,中部为大兴宫,是皇帝起居、听政的地方;东部为东宫,专供太子居住和办理政务;西部为掖庭宫,专供宫女学习技艺的地方。宫城南面是皇城,又叫子城,是封建社会政府机关六省、九寺、一台、四监、十八卫所在地;百官衙署行列分布,东有宗庙,西有社稷。郭城又叫罗城、京城,是城市居民和官吏的住宅区;东西两面各有一市,西为利人市,东为都令市,是京城的商业区,各占地约10000平方米,里面店铺林立、商业繁荣。这种把宫城、官署和居民区严格区分开来,划分整齐明确、布局完整对称的方式是宇文恺的一大创造,对后世都城建设有重大影响。第四,大兴城采用了里坊制的设计原则。东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纵横交错,将全城分为108个方块(不包括东西两市所占的4个及曲江池和人苑各占的1个)。每个方块当时称作“里”,唐朝称之为“坊”,因此称之为“里坊”。里坊的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均匀分布,呈棋盘式;每个里坊各有名称,大小不一;里坊内官吏、居民住宅,寺庙、道观、商业店铺等应有尽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居民小区;里坊周围有围墙,大的里坊四面开门,中辟一字街,小的里坊开东西门,有一条横街。第五,城里街道宽直、整齐划一。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通向城门的街道,宽度都在百米以上,界于宫城和皇城之间的横行街最宽,达220米,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主干道朱雀大街宽150米,不通城门的街道宽度在42~68米之间,最窄的四周沿城墙的顺城街,其宽也有25米。每条大街的路旁都栽有树木,整齐划一,构成一条绿阴大道。路面铺有砖石,平整、坚实。大道两侧设有排水沟,以解决城里的排水问题。这些大街和里内街道以及首尾相通的巷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大兴城于开皇二年(公元582年)6月开始营建,当年12月基本竣工,次年3月就迁人使用。前后仅用了9个月的时间,这是世界都市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大兴城规划之完整、严谨,规模之宏大,建设之快,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我国建筑历史上也是令人注目的里程碑式建筑,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水平,也显示了宇文恺的卓越设计才能和非凡建筑技能。宇文恺在主持建造了大兴城之后,在大业元年(605年)又主持规划建设另一座大型城市——东都洛阳城。由于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自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统治者需要的大量稻米、物资都从南方调人。因此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就考虑到大兴城地处西北,位置偏僻,物资调运困难,不能满足朝廷各方面的需要,而且也不利于对全国的控制。于是在大业元年下令在洛阳营建东都,仍由宇文他主持规划、设计。东都又称东京,位于汉、魏洛阳城之西约10公里,它北依祁山,南对龙门,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工程自大业元年三月(605年4月)开始,次年正月(606年2月)即告建成,前后仅用了10个月时间。由于洛阳水陆交通方便,自隋至北宋,一直作为陪都,成为又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东都的规模比大兴城略小,规划、布局与大兴城相似。整体规划仍力求方正、整齐、分布均匀、对称,只是由于地形的关系,即洛水由西向东穿城而过,把全城分为南、北不相平衡的两部分,使得东都的布局难以象大兴城那样采取南北对称的方式,而只得采取了东西完全对称的格局。全城仍采用由宫城、皇城和郭城所组成,只是宫城和皇城位于全城的西北部,郭城则位于二者的东面、南面,仍采用了里坊制的设计。宇文恺是建筑、规划、设计的多面手,除了大兴城、洛阳城的规划、设计外,在其他建筑的设计、建造上,同样表现了他的建筑才华。他曾受命率领水工开凿了连接大兴城、渭水和黄河,长300余里的广通渠。广通渠的开凿既方便了漕运,又灌溉了两岸的农田,有“富民渠”之称。后来宇文恺又受命负责在陕西歧州(今陕西凤翔县)建造仁寿宫。仁寿宫建在山峦之中,工程复杂、艰巨,遇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难题;但宇文恺凭借自己出色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组织施工,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宫殿。宇文恺还设计、建造许多奇妙的建筑,如他曾建造一座大型帐篷,里面可坐几千人,隋炀帝曾在俞林(今属山西)城东的大帐内,宴请当地的启地可汗及其部落3500多人。他还曾制作一种大型活动建筑“观风行殿”,上面为宫殿式木结构建筑,可以拆卸和拼装,殿内可容数百人;下面设有带轮的机械,可以在地上移动,非常灵活、迅速。隋炀帝曾带大帐和“观风行殿”巡视北部边境,观者无不惊奇、赞叹。宇文恺还为建筑物设计一些神奇机关,显示了另一方面的设计才能,如在东都观文殿一个书屋的设计中,宇文恺就安置了一个很巧妙的机关,在门上悬有锦幔,上面设有两只凌空欲飞的仙鹤,当有人来到门前,踏动地上的机关时,这两只飞鹤就会冉冉升起,收起锦幔,书屋的大门也随之缓缓打开,人们如同进人神话世界。宇文恺还曾对周王朝时期朝廷的前殿——明堂进行了研究,而且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立体模型(木样);在明堂建筑图和木样中都使用了比例尺,这种利用比例关系绘制建筑图形和制作立体模型的方法,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宇文恺著有《东都图记》20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史》中流传到现在外,其余都已失传。

姚思廉

姚思廉(557-637年)唐史学家。字简之。西安市人。在隋累官至代王侑侍读。唐贞观时,先后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受诏与魏征撰梁、陈二史。他根据家传旧稿,兼采谢炅、顾野王等诸家著作,撰成《梁书》56卷、《陈书》36卷。

颜师古

颜师古(581-645年)唐代训诂学家。字籀。西安市人。隋仁寿中,曾任县尉,后辞职归乡,教授生徒。唐朝建立后,历任朝散大夫、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博览群书,学识广博,对中国古代文字、训诂尤精。贞观初,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对古篇奇字,探本索源,详加考证。又著《匡谬正俗》,为时人推崇。所注《急救篇》、《汉书》,解释精详,为后人阅读理解提供方便。

杜如晦

杜如晦(584-630年)唐朝名相。西安市人。隋末,入秦王李世民府任兵曹参军,参谋帷幄,多有贡献。屡迁天策府从事郎中、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等职。太宗即位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兼知吏部尚书,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房玄龄善建嘉谋,杜如晦则能断大事,故史有“房谋杜断”之美称。

阎立德

阎立德(?-656年)唐代建筑学家、画家。名让,字立德。西安市人。历官至将作大匠、工部尚书。曾主持修建高祖献陵、太宗昭陵。又于骊山建温泉宫,于铜川建玉华宫,二宫在中国建筑工艺史上有极高的价值。绘画作品有《文成公主降蕃图》等。

阎立本

阎立本(?-673年)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曾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将作大将、工部尚书、右相。其父阎毗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兄阎立德亦长于书画、工艺、建筑。阎立本承其家学,尤长于绘画。擅道释、人物、肖像、山水、鞍马等,其肖像画多描绘唐初建功立业的功臣形象,如描绘房玄龄、杜如晦等18位文人谋士肖像的《秦府十八学士图》,又在凌烟阁壁上画长孙无忌、魏徵等24位功臣像等。杜甫《丹青引》中有“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的诗句形容其所画之生动传神。

阎立本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韦 坚

韦坚(?-746年)唐代官吏。字子全。西安市人。曾任长安县令,以才能卓越、办事精干而闻名。在任陕郡太守、水陆转运使期间,当时运进长安的江淮粮食财帛均经渭水,水浅滩多,运输十分困难。韦坚在汉漕渠和隋广通渠的基础上修筑运渠,在咸阳修建兴城堰,引渭水入渠。横穿氵产水和灞水,沿渭水向东直抵华阴永丰仓附近,又入渭水。渠成后每年运粮200余万石,提高效率10余倍。

王昌龄

王昌龄(698-765年)唐代诗人。字兆伯。西安市人。开元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其诗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代表作《出塞》被后人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全唐诗》录存其诗180余首。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人。

颜真卿为开元年间的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代影响很大,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李元靖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行书有《争座位贴》。书迹有《自书告身》、《祭侄文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杜 佑

杜佑(735-812年)唐代学者。字君卿。西安市人。历任岭南、淮南等节度使。他以30余年的时间著《通典》200卷。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确立了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政书体,记载了从黄帝到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的沿革。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门又分若干子目,此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以后的《通志》、《文献通考》以及“续三通”等都受其影响。

杜 牧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西安市人。历官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他关心政治,矢志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主张文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在艺术上追求“高绝,不务奇丽”,力图在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之外独树一帜。尤其是咏史绝句,在晚唐具有代表性。杜牧和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著有《樊川集》。

种世衡

种世衡(?-1044年)宋代名将。字仲平。长安县人。曾知泾阳县,通判凤州。在延安东北宽州废墟上兴筑城堡,巩固延安防务,保证河东运粮道路畅通,并多次击退西夏军队。他开屯田2000万顷,招募商贩,发展经济,团结少数民族部落,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戴,使西夏不敢侵犯边境。种世衡在边境,注意发展经济,自己解决军用粮饷和军需物资,不向州县索取,又善待士卒,深得军民爱戴。

吕大忠

吕大忠生卒年待考。宋代官员、学者。字进伯。西安市蓝田县人。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进士。历任县尉、县令、知州、河北转运判官、陕西转运副使等,官至宝文阁直学士。神宗熙宁中,任代州知州,与契丹使者谈判代州北部疆界,据理力争,拒绝了契丹的无理领土要求。哲宗元佑年间任陕西转运副使时,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以及当时长安一带遭受破坏的历代石碑细心收集,移置府学北面,选择坚固、干燥的地基排放,并修建房屋、廊、亭,使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为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奠定了基础。著作有《前汉论》、《辋川集》、《奏议》等。

吕大临

吕大临(1042-1090年)宋代官员、学者。西安市蓝田县人。字与叔,号云阁。吕大忠之弟。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曾先后师从张载、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所著《东行录》记载“二程”语录,为后人研究程氏学说的珍贵资料。对金石考古贡献甚大。所著《考古图》10卷,不仅著录其铭文,还摹写古代铜、玉器图及尺寸大小,注明出土地点和收藏之家。为中国最早的较系统的古器物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