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风及方言

徽州民风及方言

2000年以前,徽州是“山越”的土著居民劳动生息的山林王国。黟歙时代,“山越”,聚居在新安江上游源头,后来沿江东徙。黟歙山越人是山林的骄子,他们勤劳勇敢,好武习战,攀岭越谷,腾跃如飞,富于反抗精神。三国时,孙吴政权沿江向南扩张,山越奋起反抗。吴军顺新安江而上,山越居高凭险予以反击。后来孙吴采取了分割歙士,隔离黟歙等方式,才削弱了山越的力量。徽州在宋南渡后,中原人迁入,政治、经济、文化吸收了中原大文化的精髓,为创造中华民族古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后,徽州人除所保持山居人坚毅耐劳的精神,同时吸收了儒文化,民风趋于儒雅文明。这里哺育了一代代文人雅士,人民更富进取和开拓精神。在另一方面,徽州乡间田园风光,秀丽山色,十里长亭,小桥流水,清新古朴,由于山区闭塞,乡村民间更是朴质有趣,保存了大量的古风,是民俗学难得的研究对象。徽州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一般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由于宋代以前,这是高山峻岭,溪河切割,道途不便,因之,中原官话很难侵入这一区域。再加上山高林密,山东、山西,天南地北,同一方水土,但语言各不相通,形成了许多方言岛。在徽州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原因,徽语在歙城、海阳、渔亭等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受到外来语的融入。如太平天国战争中,湘军在祁门驻守多年,太平军在休宁等地争战多年,战后有些战士留在了山区,少数村庄的人群整村说广西话或湖南话。明清时期,安庆沿江一带人进入徽州,又把赣语带人了徽州。但这些都不是徽语的主流。徽州方言的代表是歙县话。

徽语主要通行于祁门、黟县、休宁、屯溪、歙县、绩溪、旌德等地。不要担心徽语的难懂,新一代的徽州人,多数都说“徽州语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