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实施
活动一 了解曝光以及曝光三要素
1.曝光的概念
曝光在摄影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都知道,摄影是光的艺术,不管是拍照还是拍视频,必须得有光线。所谓曝光,就是光线进入相机成像的过程,如图1-3-1所示。

图1-3-1 相机曝光过程
进入相机的光量,决定了照片明暗是否合适,即曝光是否合适。如果进入的光量太多,照片会太亮,这叫曝光过度。如果进入的光量太少,照片会太暗,这叫曝光不足。只有当进入的光量刚好时,照片的明暗才是合适的,这就叫曝光准确。3种曝光效果如图1-3-2所示。

图1-3-2 3种曝光效果
拍摄一张好的照片,曝光准确是一个基本要求,如何控制相机的进光量使照片曝光正常,这就需要了解控制照片明暗的3个重要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ISO。这三个参数在摄影中统一称为“曝光三要素”,如图1-3-3所示。

图1-3-3 曝光三要素
2.光圈的概念
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形隔片,形成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目的,这个装置被称为光圈,如图1-3-4所示。

图1-3-4 光圈
光圈是镜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参数,光圈作为相机镜头内的一个元件,它的作用是控制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元件的光量,常用f值来表示光圈大小。
光圈的数值越小,光圈孔径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也就越明亮;光圈的数值越大,光圈孔径越小,进光量越少,画面也就越灰暗。
光圈在照相机里的作用不仅可以控制画面的明暗,而且还能控制画面的景深。当镜头对焦于被摄物体时,被摄物体及其前后的景物有一段清晰的范围,这段范围就称为景深。一般用大小或者深浅来描述。清晰的范围越大就称景深大;反之,清晰的范围越小就称景深小。可以通过调节光圈大小来获得所需要的景深。
光圈越大(即f数值越小,如f 2.8),光圈孔径越大,景深越浅,背景模糊,虚化效果越强;
光圈越小(即f数值越大,如f 25),光圈孔径越小,景深越深,背景清晰,虚化效果越弱。对比效果如图1-3-5所示。

图1-3-5 不同光圈景深对比
做一做
用不同的光圈对同一件商品进行拍摄,观察照片景深的变化。
3.快门的概念
快门(见图1-3-6)是照相机上控制感光片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它由一组叶片组成,有点类似于卷帘门。它通过自身的开启与闭合(见图1-3-7),让光线在这段时间里照射成像元件以达到成像目的。相机的成像元件会从快门打开开始记录镜头中的画面,直到快门关闭从而生成一张照片。在快门开启的这段时间内,镜头里所有物体、物体的运动轨迹都会被记录在同一张照片上。

图1-3-6 快门

图1-3-7 光线通过快门成像
快门速度的单位为秒,一般用s来表示。值通常标为:1、2、4、8、15、30、60、125、500、1 000等,这些数值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是1 s的倒数,所以15是指1/15 s,250是指1/250 s。快门速度决定了光照射成像元件的时间长短,快门速度越慢,照射时间越长,照片越亮;快门速度越快,照射时间越短,照片越暗。
快门速度越快,越能够捕捉运动物体的瞬间动作,越能把高速运动的物体“凝固”下来。飞行的小鸟如图1-3-8所示。
快门速度越慢,越能将物体的运动轨迹记录下来,越能表现物体运动的动态和连续性,如夜间行驶车辆留下的光轨,如图1-3-9所示。

图1-3-8 快速快门拍摄的飞鸟

图1-3-9 慢速快门拍摄的光轨
想一想
在拍摄运动物体的时候,为什么会拍出模糊的照片?
4.感光度
感光度一般简称为ISO,指的是感光元件(类似于胶片的东西,在传统相机中光线是照射到胶片上成像,而现在的数码相机中光线是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成像的)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对射入相机的光线就会越敏感。反之,感光度越低,感光元件对光线就越不敏感。举个例子,如果人眼的感光度过低,可能对眼前5 m的灯光都感受不到,如果感光度很高,可能对10 m之外的烛光都能感知,这就是感光度高低的差异。
在相机的显示屏中我们都能看到ISO 100、ISO 200、ISO 1 600等数字。这个就是感光度在相机中的表示。数字越大,感光度越高,反之感光度越小。ISO与快门、光圈之间的关系如图1-3-10所示。

图1-3-10 ISO与快门、光圈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调高ISO值可以增加光亮度,但也可能增加照片的噪点,影响照片的画质。噪点主要是指图像传感器将光线作为接收信号接收并输出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图像中的粗糙部分,也指图像中不该出现的外来像素,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如图1-3-11所示,ISO值越小,画面越清晰,层次也越丰富;ISO值越高,画面的噪点越大。因此商品拍摄时为了突出产品更多的细节和清晰的材质,尽量选用较小的ISO值,商品拍摄常用的ISO值为100。

图1-3-11 不同感光度对画质的影响
做一做
准备一件商品,在不同感光模式下拍摄若干照片,体验不同的感光度对照片效果的影响。
5.曝光模式
拍摄模式又称为曝光模式,是指相机控制光圈、快门、感光度等参数的方式。有一些拍摄模式可以由相机自动控制参数,而有一些拍摄模式则是拍摄者控制一部分参数,相机自动控制另一部分参数,还有一些拍摄模式是完全由拍摄者自己控制参数。下面介绍几种适合商品拍摄的拍摄模式。以佳能相机的模式转盘为例,如图1-3-12所示。
光圈优先模式:又称为Av模式,在这种曝光模式下,拍摄者需要设置的参数是光圈,相机会根据拍摄者设置的光圈,再结合从测光系统获得的数据,自动设置快门速度。此外,拍摄者还可以将感光度也设置为自动,这样相机也会一同控制感光度。
使用光圈优先模式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曝光,因为相机会自动确保画面的正常曝光,而是为了控制画面的清晰范围。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清晰的范围就越小。光圈越小,清晰的范围就越大。通常当我们拍摄服装外景的时候,需要使用偏大的光圈,以便产生漂亮的背景虚化效果。而需要近距离拍摄静物的时候,往往使用偏小的光圈,以便展现出静物更多的细节。

图1-3-12 佳能相机模式转盘
手动模式M:手动模式是一种需要拍摄者手动设置各种参数进行拍摄的模式,并且拍摄者对某一些参数的设置并不会影响到其他参数,各个参数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对于拍摄经验不足的拍摄者来说,使用手动模式可能会感到十分困难,常常获得曝光不准的照片。
从商品拍摄的角度看,手动模式主要在以下几种使用情况。
一是相机测光系统不容易获得正确测光数据的情况,如我们使用白色或黑色背景的时候,相机的自动测光系统可能就会出错,这时就可以选择切换到手动模式,自己来控制曝光。
二是光线稳定的场合,如灯光固定的室内,这时使用手动模式,确定好光圈、快门、感光度等参数之后,不仅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还能保持一组照片的曝光一致。
三是使用闪光灯结合自然光拍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通过手动模式可以分别控制自然光与闪光灯的照明效果,通过设置快门速度,能够控制自然光在画面中的亮度,通过设置光圈,则可以控制闪光灯照射到区域的亮度。
想一想
思考相机曝光模式中A+模式、P模式、TV模式的功能,以及它们适合的拍摄场景。
活动二 认识布光与商品构图
要拍摄出好的商品照片,不但要学习基本的曝光原理,还要根据拍摄商品的特点,合理布置光线与选择构图。
1.光线的性质
在布光过程中,应按照不同的拍摄需要和拍摄现场的实际照明条件,选择合适的光源,通过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灯具的灵活组合,以主体表现为依据,合理调整各类光线的强度和位置,正确布光。
硬光:通常是具有方向性的直射光,亮度高的晴朗天空下的太阳光、直接照射的人工光源如聚光灯、闪光灯等,都属于硬光。其特点是能够产生浓重且边缘锐利的阴影,使场景明暗之间的分界线变得十分明确,如图1-3-13所示。

图1-3-13 硬光
在网店商品拍摄中,硬光的作用主要是增强商品的立体感和表面的质感。这是因为在硬光照射下产生的阴影有助于表现出凹凸起伏的形态,从而增强商品的立体感与质感。
软光:一种漫散射光,光源方向性不明显。软光的光质柔和,照明的面积较大,光线比较均匀,在被照物上不留明显的阴影。软调商品布光法是一种总色调为中间色的均匀布光方法,这种布光基本上采用多盏灯和多块反光板,使光线漫射和反射到被摄商品上。为了取得均匀、全面且能美化被摄商品的用光效果,一般至少使用两盏室内摄影灯配合柔光部件完成。
如图1-3-14所示,在拍摄时使用两盏安装了柔光箱的灯光,配合硫酸纸,以左右对称的方式照明。商品几乎看不到大面积厚重阴影,放大图像后,可以看到一些非常柔和的阴影,整个商品的细节纹理展现得十分清晰,效果如图1-3-15所示。

图1-3-14 柔光箱制造软光

图1-3-15 软光效果图
自然光:以太阳为光源照射到地球上的光线。不但指晴天的阳光也包括阴、雨、雪、雾天所反射出来的光线,还有夜晚的月光和室内没有人工照明所见到的光线,这些皆属于自然光范围。自然光对器材的要求较低。
优点:不需要任何费用,亮度充足,照射范围广。
缺点:拍摄受制于天气,完全依赖自然光的拍摄,拍摄受时间限制,如正午的烈日并不适合拍摄。在不同的时间,太阳光照射物体后产生的阴影变化也会有所不同。上午10点前和下午接近傍晚时是运用太阳光拍摄比较理想的时段。
2.光的投射方向
在商品位置固定的情况下,水平移动光源的位置,可以形成不同的光线投射方向,如图1-3-16所示。

图1-3-16 光的投射方向
顺光:也称为正面光,光线的投射方向与相机的拍摄方向相同。被摄体朝向镜头的一面受到均匀的光照,投影在它的背后,画面很少或几乎没有阴影,明暗差別弱小。顺光使画面充满均匀的光,能体现出被摄主体线条和表面的质地,有较好的色彩还原,适宜拍摄明快、清新的画面。缺点是不能很好地体现被摄主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比较平面化,效果如图1-3-17所示。

图1-3-17 顺光效果图
前侧光:也称斜射光,光源在相机的左右两边,在水平方向以45°左右的角度照射被摄主体。在前侧光下,被照射物体的受光面、背光面、投影区有明显的明暗差别,对被摄体的立体感、轮廓形态和质感细节的表现都比较好,前侧光所产生的丰富影调,能起到很好的造型作用。
正侧光:来自被摄主体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同被摄体、照相机成90°左右的水平角度。在正侧光的照明下,投影落在侧面,被摄主体的明暗影调各占一半,能比较突出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空间纵深感,造型效果好。但正侧光造成的左右亮暗区别往往带来高反差和浓重阴影,易产生粗糙和生硬感等弊端。
侧逆光:又称后侧光,照明光线来自照相机的斜前方(左前方或者右前方),与拍摄方向构成大约135°夹角。在侧逆光下,光从被摄主体的侧后方射向主体,被摄主体的受光面只占小部分,阴影面占大部分,影调显得比较沉重。
逆光:又称背面光,光源位于被摄主体的后方,正对着相机的拍摄方向下,光从被摄主体的后方射向主体,被摄主体的轮廓边缘会被照亮,但正面的结构、色彩都在黑暗中,使被摄主体的边缘形成鲜明的轮廓光效果。一些半透明物体,如丝绸、植物的叶子、花瓣等在逆光照射下会产生很好的质感,如图1-3-18和图1-3-19所示。

图1-3-18 逆光拍摄葡萄

图1-3-19 逆光拍摄酒瓶
顶光:来自被摄主体上方的光线。在顶光照射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景物的亮度间距大,缺乏中间层次。
脚光:由下方向上照射被摄主体的光线,也称低位光。光线在被摄主体前方,即为前脚光,在前脚光的照射下会形成自下而上的投影。光线在被摄主体的后方,即为后脚光,在后脚光的照射下能勾勒出被摄主体的边缘。
3.认识构图
构图是一个造型艺术术语,即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画面。
摄影构图是指照片画面上的布局和结构。运用相机镜头的成像特征和摄影造型手段,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组成一定的画面。要做到明确主题、辨别主次、弃繁就简、布局适宜。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吸引视线、简化杂乱,从而给人以均衡和谐的画面感。
从具体而言,一张成功的商品图片,首先是成功的构图。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反之,则会影响作品的效果,没有章法,缺乏层次,作品无法体现主题。
三分法构图:最为常见的一种构图方法,从黄金分割中引申出来的。这种构图的方法是通过两条横线与两条竖线将画面进行等分,这时4条线段就构成了井字形,并在画面中产生了4个交点。而拍摄者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将商品的位置安排到画面中的某个交点的附近,如图1-3-20所示。

图1-3-20 三分法构图
中心构图法:将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进行构图。这种构图方式的最大优点就在于主体突出、明确,而且画面容易取得左右平衡的效果。这对于严谨、庄严和富于装饰性的摄影作品尤为有效,也是商品拍摄最常用的构图法,如图1-3-21所示。

图1-3-21 中心构图法
三角形构图:以三个视觉中心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时是以三点成面的几何构成来安排景物,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这种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较为常用,也较为灵活。三角形构图具有稳定、均衡但不失灵活的特点,如图1-3-22和图1-3-23所示。

图1-3-22 三角形构图拍摄摆件

图1-3-23 三角形构图拍摄抱枕
对称式构图:又称为均衡式构图,通常以一个点或一条线为中心将图片划分为两个面,这两个面在排列上的形状、大小趋于一致且具有对称性。被摄主体结构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影像的色调、影调和谐统一、结构严谨,具有图案美观、趣味性强等诸多特点,如图1-3-24和图1-3-25所示。

图1-3-24 对称式构图拍摄摆件

图1-3-25 对称式构图拍摄口红
对角线构图:指的是将被摄主体安排在画面的对角线上,这样就能很好地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够使被摄主体和陪衬物体产生对比的联系,使画面具有动感。对角线构图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突出主体,如图1-3-26和图1-3-27所示。

图1-3-26 对角线构图拍摄铅笔

图1-3-27 对角线构图拍摄口红
重复构图:即当被摄主体是一组同样的东西,将这一组被摄主体同时拍下来的构图方法。单调地重复拍摄同一物体,同一物体占据整个画面并且没有明显杂乱的其他物体出现,同样可以起到突出被摄主体的效果,如图1-3-28所示。

图1-3-28 重复构图拍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