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的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的刀杆节,是云南傈僳族的传统节日。傈僳语称为“阿堂得”,意思是爬刀杆。
刀杆节的前一天,僳僳族男女老少三五成群地来到温泉边沐浴,换上了节日的盛装。妇女的服饰由红黄蓝三色组成,男人头上打了一个蓝黑色的大包头,佩戴着用数百个小贝壳串成的胸带,腰间挂一柄二尺多长的长刀,显得十分威武。
这天夜晚,勇敢的傈僳族青年根据传统的习俗,先为大家进行火中表演。还没等到天黑,傈乡已是鼓锣声声,召唤着人们。刀杆场上燃起几堆熊熊大火。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在一片欢呼声中,几个年轻小伙子赤着双脚,跃入场中。他们在火海中时而跳起,时而落下,时而翻滚前进。跳动的双脚,溅起无数红亮的火星。他们还用双手捧起火炭,蒙在脸上闪电般地“擦洗”一下,浑圆的火球在他们手中翻动着,搓揉着,毫不在意。围观的人群为这精彩的表演所深深吸引,时而为小伙子的高超技艺发出啧啧赞声,时而为在火堆中翻滚的勇士捏一把汗,紧张得大气不敢出。
第二天才是刀杆节。一大早,许多男子就在刀杆场上忙着绑刀杆。他们把20多米长的两根木杆绑成一架梯子,而做梯子横档的便是36把锋利无比、寒光闪烁、刀刃朝上的长刀。与此同时,傈僳族人及居住在周围其他民族的同胞正络绎不绝地从各个村寨向刀杆场赶来。正午时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刀杆在众多汉子手中徐徐竖在草坪中央,四周用野藤拉紧固定。突然,鸟锍轰鸣,鞭炮齐放,锣鼓阵阵,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人们听到了召唤,围着小摊购物的大婶大娘,叼着烟管正聊得起劲的大伯大叔,在人群中钻来钻去玩捉迷藏的小孩,远离人群说着悄悄话的姑娘小伙,都把眼光转向了刀杆场,转向高耸入云的刀杆。那些下过“火海”的大汉,穿着大红袍,戴着蓝布帽,飞快地跑向刀杆。他们鱼贯而上双手紧握着上一层的锋刃,赤脚踩着下一层刀刃,一个跟着一个地往上爬去,直到杆顶。偌大一个刀杆场,人以上万计,却静得像是深夜、连小鸟也停止了歌唱,树枝也停止了摆动。人们只听见表演者的手掌和脚掌与刀刃摩擦发出的声音。人们屏住呼吸,嘴巴张得大大的,目不转睛地盯着表演者,盯着表演者在刀刃上做出的各种惊险动作。直到表演者平安地回到地面,广场四周才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刀杆节相传出于明代。麓川土司勾结外寇,妄图分裂祖国疆土,兵部尚书王骥奉命三征麓川。在征讨叛逆的战斗中,傈僳族同胞了解到王尚书是汉族官吏中难得的好人,也知道王尚书此次来边疆是为了保卫祖国领土不受侵犯,是为了包括傈僳族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于是纷纷投奔到王尚书帐下,与汉族将士一起并肩战斗,英勇杀敌,终于平息了叛乱。王尚书也充分信任傈僳族同胞,叛乱平息后,便尽心尽力帮傈僳族兄弟聚集起来,改变过去东一家、西一家那种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使傈僳族同胞有了固定的耕地,饲养起了家畜,不愁吃,不愁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为保卫疆土,王尚书又从傈僳男人中挑选守卡人,不仅帮助傈僳族同胞操练武艺,制造土炮,随时抵御外来之敌,还每年给守卡人发放三十三斗三升三合米和三两三钱银子的薪饷。经过多年的战乱,这段边境终于安宁了。但王尚书信任傈僳族同胞、治边安民的事迹却招来了奸臣的妒嫉,他们在皇帝面前诬陷王骥,说王骥在边境招兵买马,把边关交给异族,是要反叛朝廷。皇帝听信谗言,发金牌把王尚书召回京城。二月初八,在为王尚书洗尘的宴会上,奸臣在酒中放了毒药,害死了王尚书。噩耗传到傈僳山寨,男女老少无不痛哭流涕,义愤填膺。傈僳族同胞想,王尚书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好日子而遭奸臣诬陷的,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为王尚书报仇。从此,傈僳族人把二月初八这一天定为自己唯一的民族传统节日——刀杆节,以纪念傈僳族的恩人王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