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新型媒介素养课程助力当代儿童健康成长
前言 用新型媒介素养课程助力当代儿童健康成长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一直高度重视在课程建设中融入传媒元素,凸显传媒特色,这不仅仅是因为我校独享中国传媒大学多方面的优质资源,更是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如何与媒介共生成为当代儿童健康成长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为了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我校早在2010年就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的张洁博士团队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这套教材正是我们双方多年努力探索的成果之一。
回望来路,我们的研究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10年年初到2012年上半年是我们合作研究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媒介素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语文、数学、品德与社会等已有课程中,而不是为学生开设单独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研究主题,是因为通过前期研究,张洁博士团队已经开发出了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系列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实践表明,一方面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的很多内容、目标,与语文、品德与社会、美术等学科有重叠,因此如果单独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不长,因此我国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如果单独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我校也没有合格的教师能够承担此任务。此外,依据《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我们发现,各年级学生的课程门类丰富,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要在已经十分饱和的课程表中挤出时间开设单独的媒介素养教育课不太可行。于是,我们希望通过详细的梳理比对,将媒介素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已有的学科中,这样既能克服上述所有困难,同时也能巧妙地为我校的这些课程增加时代元素,形成学校特色。为此,从2010年年初开始,我校先选择了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骨干教师,让其在张洁博士团队带领下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研究。截至2010年年底,课题组完成了对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点的全面梳理,并初步开发、实施了10余节品德与社会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正当我们想沿着开发融合课的思路,继续探索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之路时,媒介技术的发展又取得了重要突破。2010年,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横空出世,并迅速风靡全球。到2012年时,这种将广播、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传播特征集于一身的新型媒介,让我们已经开发出来的很多课程内容显得过时。例如,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类媒体在传播信息中的异同,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定的场合选择恰当的媒介,曾经是我们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但iPad盛行之后,这种媒介技术间的区别瞬间消失了。但与此同时,平板电脑的出现也为我们突破一些以往教学中的局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例如,以往要教学生拍照片、录视频或制作多媒体作品是非常麻烦的,这意味着要为学生分别准备数量众多的数码相机、录像机、电脑,而很多设备因为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操作繁复,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都亲身参与的需求,最终很多关于媒介的重要知识都只能由老师讲给学生听或演示给学生看,这无疑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平板电脑的出现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制作和体验成为可能,这不仅对达成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极为有利,事实上,很快就有教师发现,如果能在教学中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与学科学习任务结合起来,那么,就能自然而然地达成媒介素养教育及学科教学的双重目标。例如,如果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拍摄以语文课文中某个成语为题的成语故事小视频,那么,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既要掌握视频拍摄与制作的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完成准确理解成语意思的语文学习目标。此外,学生还同时练习了团队合作、创造性思维等以往很难实现的目标。至此,我们突然意识到,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媒介素养不再仅仅意味着关于媒介的知识和技能。事实上,如何用媒介来学习,也已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之一。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我们对于媒介素养在新技术条件下应当承担什么角色的认识,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有的。事实上,我们的认识是随着张洁博士推荐、引领我校积极参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下文简称“教科院课程中心”)主持的多个研究项目,才逐步产生和不断明确的。原来,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我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基础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教科院课程中心就主持开展了多项研究,如“北京市基础教育电子教材开发机制与实验研究项目”(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验研究项目”(2013年4月至2018年12月)。与我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之初,重在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内容如何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不同的是,教科院课程中心的研究重点是探索移动网络、智能终端这些新兴载体与技术将为已有的学科教学提供哪些新的可能性。可以说,我校的研究重点在于内容创新,而教科院课程中心的关注重点在于形式改变带来了哪些影响及后果。为了将内容创新与形式改变两个研究主题结合起来,2012年8月底,新学年即将开始之际,我校采购了第一批iPad,为拓展我校的研究主题创造条件。2012年9月起,我校的研究主题正式从第一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探索,拓展为基于智能终端和移动网络这种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研究,这标志着我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第二阶段研究之初,我们仍以品德与社会学科为切入点,研发了一系列基于平板电脑的品德与社会媒介素养教育融合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尽管平板电脑以界面友好、简单易用著称,但对小学生而言,要将平板电脑用于学习,仍有不少的功能及操作需要专门学习与练习。除了对功能的掌握之外,建立相应的礼仪规范、使用规则,也是确保学生们能够以班级为单位,安全、有效开展基于平板电脑学习的前提。而这些礼仪规范、使用规则,也需要学生专门学习才能掌握。正像人们在获得驾驶执照前,不仅要学习交通法规,而且要学习并实际练习驾车技巧。受到驾校课程的启发,我们意识到应为即将参与基于平板电脑学习的学生开发一套“平板电脑入门课程”,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运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的礼仪规范及各项规则,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平板电脑的重要功能及操作方法。2013至2014年,我们经过反复实践教学及不断总结梳理,最终形成了本套教材中的《平板电脑: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一书。
在学生获得了对平板电脑的“驾驭”资格之后,我们发现让学生合作制作各种类型的媒介作品是一个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好方法。例如,前面已经列举过的让学生拍摄成语故事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媒介素养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完成对相应语文知识的学习。然而,拍摄视频故事并不是实现语文学科目标的专利,事实上,让学生拍摄一条反映数学原理的视频,也是检测学生对相关数学概念理解情况的妙招。此外,当学生为了拍摄定格动画而自己设计人物、场景,甚至采用各种原料自制这些道具时,很多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就蕴含其中了。即便是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也能让学生同时训练阅读理解能力、造型表现能力,甚至是音乐鉴赏能力。鉴于不同类型媒介作品的复杂程度不同,经过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检验,我校课题组成员在张洁博士团队的全程指导下,完整开发了“我的镜头会说话”“Hello!录像信”“自制MV”“玩转广告”“我的新闻我来做”“我的大动画”“一起制作电视剧”7门课程。其中,“我的镜头会说话”和“Hello!录像信”是以平板电脑为学习载体的初阶课程,旨在帮助刚刚掌握平板电脑操作方法的学生通过练习拍摄照片或内容简单的视频,初步理解不同景别的表意原理。“自制MV”“玩转广告”及“我的新闻我来做”面向的是对平板电脑的使用已经较为熟练的学生,让他们通过更为复杂的短视频制作学习更深入的媒介素养知识,同时也是为音乐、美术、语文、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提供融合机会的中阶课程。“我的大动画”和“一起制作电视剧”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平板电脑操作能力,需要更多学生的共同参与,是能够承载更丰富教学目标的高阶课程。
至此,通过近5年的持续探索和积累(2012年9月至2016年年底),我校完整构建了基于平板电脑的从新手入门到初阶、中阶、高阶逐级递进的媒介素养融合课体系。以四年级为起始年级,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平板电脑:推开数字化学习之门”的入门培训。在四年级第二学期,根据各班的学习成效,由学生自选及教师推荐,为学生进行“我的镜头会说话”或“Hello!录像信”的媒介素养融合课的初阶训练。到五年级上学期则由各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制MV”“玩转广告”和“我的新闻我来做”中任选一门进行媒介素养融合课的中阶学习。五年级下学期及六年级则进入学生自由选修阶段,对媒介素养融合课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或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我的大动画”及“一起制作电视剧”的媒介素养融合课高阶课程的学习(如下图所示)。本套教材正是我校5年来的研究成果。

传媒附小媒介素养融合课体系
能形成这样完整的基于最先进技术环境的媒介素养融合课体系无疑是令人欣喜和骄傲的,这是我校四至六年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众多工作人员持久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张洁博士及其团队成员的全程指导和热情支持,其中徐雯博士审校了全部书稿,郭馨蕾、孙云涛、彭正正、陈娜、袁帅、龙光参与了课程开发及多轮的教学实践,为书稿的最终成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希望这套教材的出版,不仅能够方便我校今后继续开展四至六年级的媒介素养教育,也能为其他计划进行平板电脑教学或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提供借鉴。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意味着新的研究征程的开始。自2017年起,我校已经进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第三阶段。这是因为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以制作各式各样的媒介作品为契机,不仅能够顺利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元素与某一学科的有机融合,事实上由于媒介作品天然具有的综合性,多学科的跨学科整合更能充分发挥媒介制作过程的教育潜力。就在此时,项目式学习的概念悄然兴起,如何借鉴项目式学习的理论让我校的媒介素养融合课研究跨上新的台阶,成为我校第三研究阶段的重要课题。目前,我校的研究团队正在张洁博士团队的带领下,就这一主题进行新一轮的探索和研究。
正如以色列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其刚刚出版的新作《今日简史》中指出的那样,“教育:改变是唯一不变的事”。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唯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停地探索更符合当代儿童成长所需的教育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助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愿望。
愿我们的探索对更多的教师有启发,愿我们的努力对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