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

一、课题介绍

新闻和生活紧密相连。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生逐渐能够理解身边的事物,并充满好奇。他们开始利用发达的科技资讯和网络等媒介设备,掌握或了解身边的、国际上的大小事。这样,学生不仅在视野上得到了拓宽,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原生态。要走进社会,必须先认识社会,并学会思考社会上的各种现象,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古代教育中提出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是当下教育中对“学会生存,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要求,都要求学生必须关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利用新闻这个载体,除了可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环境以外,还可以间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文字书写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1]等文件为依据,我们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以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传媒特色学校,我们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并获得学生的喜欢。

2017年5月,笔者在做小学生媒介素养项目研究时,曾经在四川雅安某地一所小学对一至五年级的1 837名学生进行过关于数字化主题的问卷调查,在受访学生群体中,仅有7.9%的学生将新闻节目列为最喜欢观看的电视节目之一;受访学生平时阅读报纸的频率也比较低(从来不看报纸的占54.6%,很少看的占29%)。此外,笔者通过直面访谈的形式,分别采访了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访谈主题为“怎么看待新闻”,访谈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新闻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义,对于新闻的喜爱程度也很一般。对学生来说,如果新闻内容是以时事一类为主题的话,相对更有吸引力。虽然新闻根植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在新闻这一内容上,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客观的认识,学校也从未开设过此类课程,因此,这也更加凸显了新闻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新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新时代的小学生带来许多知识,但如何快速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新闻的重要性是我们当下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据我们了解,学生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并没有主动和有效地摄取新闻中的知识。那么,如何科学地看待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内容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今天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以传媒特色见长的学校,学生仅仅了解到新闻的重要性和怎样科学地重新定义“看新闻”这一事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闻是怎么做出来的,以及整个新闻播出过程中台前幕后的状况。在充分了解到学生群体的情况和现实中开设新闻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后,我们决定选择“新闻”这一主题课程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来单独开发并讲授。

我校多年前就将传媒特色教育确定为办学特色。2014年,我校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同年9月正式搬迁至新校址。我校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将之作为教研腹地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实践,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硬件资源,结合本校的实际,对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校本课程的推行已由模糊、犹豫逐渐清晰、果决。因此,开发一套体现我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以传媒文化的利用和开发为重点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是我们校本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它既能巩固已有的成果,又能使传媒特色教育实现新的飞跃。

二、课程目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比较熟悉接触的事物时,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自觉地学习它、研究它,而且能持之以恒地研究下去。我们依托中国传媒大学为学术科研基地,让传媒文化不断充实着学生的生活、学习。我们把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目标,通过对“我的新闻我来做”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确立了具体的校本课程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生活中的新闻,提升社会生活参与能力。

第二,让学生了解新闻制作过程中的台前幕后,开阔学生的眼界。

第三,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电视台,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字化时代各种新闻制作设备,通过动手实践,制作并播报一次新闻。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间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并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五,促进学生主动融入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

以4—5名学生为一组,共同制作两则新闻。期末时每组最终提交两则新闻报道。

续表

四、课程实施

1.授课形式

班级授课制。

2.授课地点

数字化教室(有iPad、投影仪、无线路由器、黑板等设备)。

3.课时安排

每周1课时,每课时40分钟。

4.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调研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点,设计教学流程。老师间相互研讨,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

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授课。

课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加强巩固所学知识。撰写教学日志。


[1]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