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长江经济带跨越了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区域,在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上拥有极大的优势和潜力。据统计,长江经济带覆盖的九省二市共有11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占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量的70.70%。2017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为2.12%,略高于欧盟。在长江经济带中,上海为3.8%,武汉、杭州为3.2%,合肥、南京为3.1%。苏州、无锡逼近3%。成都与全国基本持平,重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计算,长江经济带总体研发投入基本与全国持平。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1300万,占全国43%,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为我国的创新驱动带、实现共赢新发展,做中国的‘创新走廊’。”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最广阔的经济腹地,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若长江经济带多数城市可以顺利完成创新型城市的转型,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将迈进一大步,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将实现大的飞跃。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格局中占据着无可取代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到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型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施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这一阶段全面实现经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大部分的GDP都产生于城市,同时城市也是人才聚集的重要场所。因此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研究以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以期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城市创新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城市创新的关键。通过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市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变化,探讨影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与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增长机制。对于发现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空间的演进规律,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城市经济的长期增长,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选区,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互联网极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的今天,科技创新成了区域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1]而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成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一个原因,同时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也成了评判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增强长江经济带各个城市间知识的交流、扩散和溢出,强化区域内的规划对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